四部門支持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水質變好有獎勵

2020-11-29 天眼新聞

近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林草局制定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提出,我國將用三年時間,在沿黃九省(區)探索建立黃河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構建上中下遊齊治、幹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的格局,讓黃河流域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幹流和主要支流水質穩中向好。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範圍為沿黃九省(區),具體包括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河南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2020年-2022年試點期間,中央財政專門安排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激勵政策,獎勵資金將對水質改善突出、良好生態產品貢獻大、節水效率高、資金使用績效好、補償機制建設全面系統和進展快的省(區)給予資金激勵,體現生態產品價值導向。《方案》將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域推進、協同治理」「平臺支撐、資源共享」「結果導向、講求實效」四個基本原則,通過逐步建立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河湖、溼地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增強,生物多樣性穩步增加,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幹流和主要支流水質穩中向好,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和自身發展能力,使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根據《方案》,四部門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建立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工作平臺,匯總集成黃河流域森林、草原、溼地、湖泊、生態流量、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環境質量、汙染排放,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等情況。探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計量,逐步推進綜合生態補償標準化、實用化,為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刁凡超

來源 澎湃新聞

編輯 彭謙

編審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四部門: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5月9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明確2020—2022年開展試點,探索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標準核算體系,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改進補償資金分配辦法
  • 關於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
    ,加快推動黃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林草局研究制定了《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請遵照執行。   附件: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   財政部  生態環境部  水利部  國家林草局   2020年4月20日   附件:   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
  • 四部門:支持沿黃九省(區)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9日電 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9日發布《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指出,2020—2022年開展試點,探索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核算體系,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改進補償資金分配辦法,規範補償資金使用。
  • 四部門: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成效實行早建早補、早建多補、多建多補
    5月9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2020—2022年開展試點,試點初期,中央財政按照「早建早補、早建多補、多建多補」的原則,對開展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成效突出的省(區)安排獎勵,鼓勵地方早建機制、多建機制,進一步引導地方積極參與、支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水平邁上新臺階。
  • 【專家視角】董戰峰: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思路與重點
    這是黃河流域首個地方自發推動實施的跨省流域上 下遊橫向生態補償試點,補償標準依據兩省議定的跨省 界出境監測斷面水質目標,甘肅渭河上遊出境水質達到 兩省設定目標,則陝西省向甘肅天水、定西兩市分別提 供生態補償資金,專項用於上遊汙染治理、水源地生態 保護和水質監測等罔。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2020年4月20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了《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以深入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動黃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 董戰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框架與重點
    但是由於各地流域生態環境情況不同、發展階段水平不同,對流域生態補償的理解、認識和訴求也存在較大差異,各地流域生態補償探索進展不一,特別是建立全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涉及的省份多、訴求多、因素多、情況複雜,這是在全流域推進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面臨的關鍵挑戰。目前來看,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思路、路徑有爭議。
  • 貴州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創新實踐
    的要求,貴州省研究起草了《雲貴川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方案》,先後三次組織雲南省、四川省環境保護部門對補償方案進行研討,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的大力支持下,三省就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方案的原則、範圍、期限、目標以及資金籌集和分配考核等關乎各自利益的核心問題達成了共識,擬定《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以下簡稱「《補償協議》」),於2018年2月在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暨推動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工作會議進行現場籤署
  • 各方共話長三角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建立健全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汙染賠償機制。  如何通過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打通綠色發展路徑?本報邀請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王祖強、嘉善縣水利局副局長錢波以及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吳良歡,共同交流探討。  為何緊抓機制?
  •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受困地域界限 建議加強上下遊配合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受困「地域界限」  建議加強部門合作、上下遊配合  記者近日在貴州、湖南等地調研了解到,各地在探索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努力謀求在利益平衡基礎上的水生態和諧方面,取得初步成果,但也存在補償效率不高、地方單打獨鬥和以局部發展訴求為先等問題。
  • 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在有關部委的積極推動下,《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關於加快建立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關於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與保護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密集出臺。各地嚴格落實國家生態補償政策,根據本省實際積極探索創新生態補償實踐模式,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補償制度格局日益清晰。
  • 加快研究起草生態補償條例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提出,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就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問題作了專門闡述,要求研究設立國家生態補償專項資金,推行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制度,加快制定實施生態補償條例。
  • 重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原創 望川 小席 立斌 i自然全媒體當前,我國生態保護補償中心工作是健全完善好生態保護補償基本制度,督促責任人履行好生態保護修復補償義務,確保生態系統「面積有增加,質量有提高,功能有改善」。
  • ...黃河流域各區域用水指標 進一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流域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流域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 基於政府間博弈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流域作為水資源環境的承載體,資源大量利用、環境的汙染與破壞進一步加劇了水量的減少和水質的下降,流域用水關係日趨緊張,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流域上下遊間用水關係和用水利益的平衡成為穩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生態補償制度。
  • 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 促進雄安新區發展更加協調均衡
    人民網北京1月11日電 「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做好保護,統籌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光靠中央政府給予政策支持恐怕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建立一些跨區域、跨流域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 「碧水攻堅」東莞石馬河流域實施水生態補償制度,已收繳補償金三千...
    「誰超標、誰補償,誰達標、誰受益」,是水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原則。2019年11月,東莞市石馬河現場指揮部率先在全市實行了石馬河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暫定機制。截至2020年9月,東莞市生態環境局累計獎勵屬地鎮街水生態獎勵金1720萬元,屬地鎮街累計上繳水生態補償金3210萬元。
  • ...湖、鄱陽湖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專題視頻會議
    為貫徹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紮實推進重點流域湖泊生態保護補償工作,4月7日至8日,振興司組織召開洞庭湖、鄱陽湖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專題視頻會議,地區司有關同志參加了會議。會議聽取了湖南、江西等省級有關部門,長沙、嶽陽、益陽、常德、南昌、九江、上饒等地市級部門以及相關專家的意見建議。會議認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洞庭湖、鄱陽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取得積極進展,但在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湖泊水質仍存在下降的風險。
  • 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認為當務之急,可從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入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下發的《關於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環發〔2007〕130號),為進一步探索做好生態補償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
  • 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京津冀如何破題
    要實現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就必須建立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政府層面建立健全與生態補償相關的法律法規,京津冀三地設立專門的生態補償政府機構,同時完善縱向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協同發展戰略下的京津冀省際間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橫向生態補償機製成為一種可選的良策。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遵循誰受益、誰付費,責、權、利對等的原則,較大程度地調動生態提供地區的積極性。通過橫向生態轉移支付機制的有效構建,使京津冀地區綠色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得到真正激發,實現京津冀運用經濟槓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形成保護和治理的協同發展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