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攻堅」東莞石馬河流域實施水生態補償制度,已收繳補償金三千...

2020-11-29 瀟湘晨報

「誰超標、誰補償,誰達標、誰受益」,是水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原則。2019年11月,東莞市石馬河現場指揮部率先在全市實行了石馬河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暫定機制。截至2020年9月,東莞市生態環境局累計獎勵屬地鎮街水生態獎勵金1720萬元,屬地鎮街累計上繳水生態補償金3210萬元。自從該機制實施以來,石馬河流域斷面水質改善成效明顯;今年1-10月,石馬河旗嶺斷面水質為Ⅳ類,對比去年同期明顯好轉。

▲實行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以來,石馬河流域斷面水質改善成效明顯。東莞市石馬河現場指揮部供圖

已向鎮街發放水生態獎勵金1720萬

為加快推進石馬河流域水汙染治理工作,嚴格壓實屬地鎮街水汙染治理主體責任,強化水生態環境保護,打好石馬河流域水汙染防治攻堅戰,2019年11月,東莞市石馬河現場指揮部率先在全市實施了石馬河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暫定機制。

據了解,水生態補償機制是按照「誰超標、誰補償,誰達標、誰受益」的原則,實行「雙向補償」,每月對石馬河流域7個鎮的主要支流(支湧)斷面中氨氮、總磷濃度指標進行考核,評定標準為氨氮≤2.0gm/L,總磷≤0.4gm/L,並對屬地鎮街進行獎勵或處罰。

東莞市石馬河現場指揮部根據每月水質監測情況對水生態環境補償情況進行通報,對石馬河流域各鎮街達到或優於Ⅴ類標準的主要支流(支湧)斷面,由東莞市生態環境局支付屬地鎮街政府水環境生態獎勵金10萬元;對水質劣於Ⅴ類標準的主要支流(支湧)斷面,則由屬地鎮街政府向東莞市生態環境局支付水環境生態補償金10萬元。

據統計,截至2020年9月,東莞市生態環境局累計獎勵屬地鎮街水生態獎勵金1720萬元,屬地鎮街累計上繳水生態補償金3210萬元。

「今年9月,水生態獎勵金首次超越了補償金,這說明石馬河流域攻堅站取得階段性成果,內河湧水質開始明顯向好。」東莞市石馬河現場指揮部透露,每次補償通報文件發出後,流域各鎮街主要領導都非常關心本鎮街河湧獎懲情況,特別是在流域內的排名情況,擔心自己的鎮街排名落後。

對水質排名靠後的屬地鎮街,東莞市石馬河現場指揮部則全面梳理存在的問題,聯合市水汙染防治攻堅戰執行力督導組,向該鎮街主要領導反饋並提出工作建議,督促鎮街主要領導謀劃推動重點難點工作。

今年前10月,旗嶺斷面水質同比明顯好轉

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實行以來,石馬河流域斷面水質改善成效明顯。根據監測,2020年1-10月,石馬河旗嶺斷面水質為Ⅳ類,達到了Ⅴ類水質目標;對比去年同期,水質明顯好轉。其中,水質類別由劣Ⅴ類好轉至Ⅳ類,綜合汙染指數下降53.7%,氨氮下降74.8%,總磷下降65.5%。

此外,石馬河幹流沿線水質明顯向好,基本實現達標;長山頭、馬灘、常橋排澇站、石馬河口等監測斷面水質類別由劣Ⅴ類好轉至Ⅳ類。

石馬河支流水質汙染物濃度大幅下降,對比去年同期,2020年上半年支流監測斷面中劣Ⅴ類比例由97%下降至67%,監測斷面平均氨氮濃度下降43%,平均總磷濃度下降68%。

來源/南方都市報

整理/廣東生態環境微信編輯小組

【來源:廣東生態環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貴州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創新實踐
    2013年,貴州省將赤水河作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改革先河,先後通過開展流域生態保護紅線、流域資源使用和管理制度、流域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制度、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和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生態環境保護司法保障制度、流域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投融資制度、合力整治農業農村汙染、生態環境治理和恢復制度、環境保護河長制度、生態環境保護考評機制等12項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
  • 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據統計,2019年,我國生態補償財政資金投入已近2000億元,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實現國家級生態公益林全覆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覆蓋內蒙古、西藏、新疆等13個主要草原牧區省(自治區),享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域數量已達819個。  二是多個跨省流域開展橫向生態補償深入試點。
  • 董戰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框架與重點
    長江流域的水環境資源產權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產權關係不明確,生態環境權益交易流轉體系不建立,難以充分發揮市場力量, 難以調動流域上下遊相關方的積極性。長江流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的法律支撐還不足,現有的也分散在有關法規政策文件的一些生態補償的規定中,並沒有對各利益相關者的權利、義務、責任界定及補償內容、方式和標準等要素予以明確規定。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2020年4月20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了《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以深入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動黃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 基於政府間博弈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流域作為水資源環境的承載體,資源大量利用、環境的汙染與破壞進一步加劇了水量的減少和水質的下降,流域用水關係日趨緊張,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流域上下遊間用水關係和用水利益的平衡成為穩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生態補償制度。
  •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受困地域界限 建議加強上下遊配合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受困「地域界限」  建議加強部門合作、上下遊配合  記者近日在貴州、湖南等地調研了解到,各地在探索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努力謀求在利益平衡基礎上的水生態和諧方面,取得初步成果,但也存在補償效率不高、地方單打獨鬥和以局部發展訴求為先等問題。
  • 關於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
    近日,財政部發布了關於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目的是通過逐步建立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河湖、溼地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增強,生物多樣性穩步增加,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
  • 【專家視角】董戰峰: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思路與重點
    分析了當前黃河流域生態補償實踐進 展,評估了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基本思路、重點 方向以及實施路徑,為黃河流域實施大保護大治理提供管理技術支撐。自試點啟動以來,陝西省向天水 市支付了 1 100萬生態補償金,向定西市支付了 1 200 萬元生態補償金,實施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調動了定西、 天水兩市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性,對改善渭河流域水環境 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這為實施黃河流域跨省橫向生態 補償提供了先行經驗。  (4) 六個省區推進建立省內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 各方共話長三角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王祖強: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對省域之間的綠色協同發展同樣意義重大。以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為例,作為打造綠色長三角過程中積極有效的探索,截至目前,浙江與安徽已籤署三輪新安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協議。  通過生態補償機制,新安江的水質持續改善。如今,新安江已經成為浙皖高質量一體化的新引擎。依託流域優質生態資源,浙皖兩省已經構築起皖南—浙西—浙南黃金旅遊路線。
  • 四部門: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5月9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明確2020—2022年開展試點,探索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標準核算體系,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改進補償資金分配辦法
  • 加快研究起草生態補償條例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提出,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就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問題作了專門闡述,要求研究設立國家生態補償專項資金,推行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制度,加快制定實施生態補償條例。
  • 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我省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出資支持和指導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問題的研究和論證工作,對礦區環境保護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生態補償有了初步成功的經驗。但由於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補償不能完全依理、依法進行,導致了補償不到位,或者補償受益者與需要補償者相脫節的問題。因此,必須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綜合生態補償機制。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破解水生態「發展密碼」 繪就碧水清流新...
    近年來,烏蘭浩特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三山兩河一溼地」生態修復與保護工作方案及「河長制」工作要求,堅持水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不斷破解水生態「發展密碼」,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水」為筆繪就碧水清流新畫卷。
  • 關注野生動物產業轉產轉型 健全補償制度明確補償標準
    常委會委員高度關注野生動物產業轉產轉型問題 建議儘快健全補償制度明確補償標準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寧寧  8月1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對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進行分組審議
  • 延安市水汙染補償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全市流域內地表水生態環境汙染補償。考核因子暫定為化學需氧量、氨氮和溶解氧等因子。第三條汙染補償工作由市環保局牽頭,會同市財政局、市水務局共同實施。第八條汙染補償資金的60%用於全市的汙染物治理補償,市財政根據市環保意見,於每年年底前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下達,由相關縣區專項用流域綜合治理的減排工程、群眾飲水安全工程和汙染補償項目,不得用於平衡財力。第九條涉及縣區通過市財政轉移支付方式獲得的汙染補償資金具體數額,需依據其考核斷面出入境水質的汙染程度和全流域徵收的汙染補償資金等因素確定(計算方法見附則)。
  • 常見水鳥飛 不見漁船行湖北襄陽修復漢江水生態 守護一江碧水
    原標題:常見水鳥飛 不見漁船行湖北襄陽修復漢江水生態 守護一江碧水起源於秦嶺南麓的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它綿延1577按照黨中央關於長江十年禁漁的部署要求,為保持漢江水生態環境平衡,2019年12月10日,居於漢江中遊的湖北省襄陽市發布了漢江襄陽段十年禁漁令。今年7月,襄陽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又先後發布通告,在全域範圍內所有河流實施「三清一轉一建立」工作,採取清理漢江、清管市場、清收設備等措施,積極推進漁民轉產安置,加快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紮實推進禁漁退捕工作做實落地。
  • 生態補償財稅政策
    從財稅視角考察生態補償的路徑,應進一步完善生態稅收制度;構建多層次的生態補償財政分擔體系;建立財政補貼、財政投資有機融合的財政補償機制;完善生態補償財稅政策的配套措施;建立基於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   生態補償最早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後被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 吳超:統籌研究生態補償機制
    為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漢江上遊地區和漢江中下遊地區貢獻巨大,但這一工程實施後新出現的生態補償機制問題更不容忽視。一是漢江中下遊地區水資源和水環境問題突出,需要給予生態補償。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調水95億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率超過48%,已高於國際公認的40%利用率紅線。調水使漢江中下遊徑流量減少約16%。
  • 綠色經濟政策評估報告—海南省生態補償政策
    海南作為島嶼省份,生態服務功能及其受益範圍和對象相對容易界定明確。海南省是中國唯一全域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轉移支付的省份,同時建立起了以流域、森林、海洋等領域的生態補償政策體系。評估海南省的生態補償政策,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國這項具有本國特色的政策以及中國在推動本國綠色經濟方面所做出的種種努力。
  • 建議深圳試點 海洋生態補償及損害賠償制度
    南方日報訊 (記者/張瑋)「建議政府儘快試點海洋生態補償及損害賠償制度,明確海洋生態損害賠償的索賠主體、賠償範圍、賠償程序、賠償標準和形式等。」2020年8月,深圳市政府出臺《關於勇於當海洋強國尖兵,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實施方案(2020—2025)》。為推進海洋生態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委牽頭組建調研組,歷時半年多進行專題調研並撰寫了《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