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政府間博弈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2020-11-29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水資源,並排放了大量的水汙染物。流域作為水資源環境的承載體,資源大量利用、環境的汙染與破壞進一步加劇了水量的減少和水質的下降,流域用水關係日趨緊張,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流域上下遊間用水關係和用水利益的平衡成為穩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生態補償制度。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受益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人民政府通過協商或者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生態保護補償。所以,生態補償將成為我國流域水資源環境利益平衡的重要手段。

現階段,我國部分流域已經進行了生態補償實踐,對流域水資源利用及水環境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於我國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完善,生態補償主體不明、生態補償標準不確定等問題使流域生態補償成效不顯著,尤其是國家與地方政府生態補償責任劃分不清晰,使流域水資源環境保護陷入困境。基於此,本文從博弈論的視角,構建基於成本收益的博弈模型,系統研究我國上下遊政府間生態補償存在的問題及深層次原因,為完善我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提供科學依據。

1 流域水資源環境矛盾與生態補償困境

由於河流水系的連續性和流動性,以及流域與行政區域之間的不對稱甚至相互分割性,決定了上下遊主體在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中,存在著成本和效益相互轉移的問題。上遊地區為了追求最大經濟利益而過度使用水資源,流域環境遭到破壞,成本也可以轉移到下遊地區,形成負的外部性。如果上遊地區具有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那麼下遊地區不付費也可以享用到溢出的生態正外部性,而上遊的環境保護者不能從市場上自動獲得經濟效益和補償,即出現「上遊地區投入,中下遊地區受益」的「搭便車」現象,使得上遊地區對這種「公益事業」投資的意願不強、積極性普遍降低。正是由於上下遊間這種對流域保護與生態補償間的博弈困境,致使整個流域系統偏離最優狀態。最終,上下遊主體之間、各行政區域之間,用水競爭激烈,水事糾紛頻繁。

20世紀90年代末期,流域源頭地區、生態功能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流域水環境治理領域引入生態補償機制。隨著國家對生態補償的重視, 2013年4月,國務院將生態補償的領域擴大到流域和水資源、飲用水水源保護、海洋等十大領域。但是,實踐中由於上下遊不像行政區劃那麼清晰,下遊政府為了自身利益,往往會以其已向國家繳稅為由拒絕或減少對上遊政府進行生態補償,並且受到我國現行財政體制的制約,政府間橫向財政轉移支付難以兌現;同時,缺少了對生態補償標準的合理確定,導致補償不科學、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發生,上下遊政府就生態補償額度難以達成共識,從而影響生態補償機制的順利進行。

2 流域生態補償的博弈分析

由於目前我國生態補償主要通過自願形式進行,法律法規中並未明確界定生態補償的主體,而上下遊政府因存在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目標和利益上的各種矛盾衝突,使流域上下遊政府生態補償具有典型的博弈特徵。

2.1流域上下遊政府生態補償博弈模型構建

流域內政府生態補償主體是博弈模型的主體,為了便於研究,假定如下:

2.1.1 基本假設和參數

基本假設

延伸閱讀:

中國生態補償制度建設歷程及展望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董戰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框架與重點
    對於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權責關係比較清晰的,則主要由流域上下遊地區間橫向補償機制解決;對於上遊水源地保護、水生態涵養等具有顯著公共效益的補償,則中央政府在事權分工上要予以支持。此外,水利開發單位等作為受益主體也是重要補償主體。補償對象主要為提供水生態效益服務,達到水質、水量、水生態保護要求的地方政府,因為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造成流域發展機會成本損失的地方政府和農戶等相關方。生態補償標準。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除此外,在我國還有同時依靠民間自發補償、財政轉移支付與跨區域政府間合作的東江流域;主要依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補償的海河流域京冀段;依靠地方財政轉移支付補償珊溪(趙山渡)水庫與澤雅水庫集雨區等。這些跨省流域生態補償實踐均取得了一定的環境生態與社會經濟效應,為適合我國國情的流域生態補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 【專家視角】董戰峰: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思路與重點
    生態補 償機制是調節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的重要手段,國內外 在流域生態補償領域開展了較多的研究。黃河流域生態 補償研究主要集中於相關立法、流域某段或者某個地區 的補償機制與標準核算、補償方式等3】,研究難點是 上遊水源涵養與保護、水土保持、跨省界治水、黃河下 遊灘區等用】,生態補償有助於推動黃河流域協同共治叫 黃河流域面積大、生境脆弱,開發利用歷史悠久,不同 流域間經濟社會文化差異較大,落實大保護大治理要求, 需要就黃河生態補償機制創新進行流域尺度的整體性、 系統性研究,明確機制創新的基本思路和重點方向
  • 各方共話長三角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王祖強: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對省域之間的綠色協同發展同樣意義重大。以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為例,作為打造綠色長三角過程中積極有效的探索,截至目前,浙江與安徽已籤署三輪新安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協議。  通過生態補償機制,新安江的水質持續改善。如今,新安江已經成為浙皖高質量一體化的新引擎。依託流域優質生態資源,浙皖兩省已經構築起皖南—浙西—浙南黃金旅遊路線。
  •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受困地域界限 建議加強上下遊配合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受困「地域界限」  建議加強部門合作、上下遊配合  記者近日在貴州、湖南等地調研了解到,各地在探索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努力謀求在利益平衡基礎上的水生態和諧方面,取得初步成果,但也存在補償效率不高、地方單打獨鬥和以局部發展訴求為先等問題。
  • 四部門: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試點期間,中央財政專門安排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激勵政策,緊緊圍繞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兩個核心,支持引導各地區加快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獎勵資金將對水質改善突出、良好生態產品貢獻大、節水效率高、資金使用績效好、補償機制建設全面系統和進展快的省(區)給予資金激勵,體現生態產品價值導向。
  • 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我省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出資支持和指導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問題的研究和論證工作,對礦區環境保護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生態補償有了初步成功的經驗。但由於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補償不能完全依理、依法進行,導致了補償不到位,或者補償受益者與需要補償者相脫節的問題。因此,必須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綜合生態補償機制。
  • 關於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
    ,加快推動黃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林草局研究制定了《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請遵照執行。   堅持以水生態環境和資源質量只能更好不能更差、用水總量不超限為目標導向,對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和修復進行考核,全面客觀反映沿黃各省(區)相關工作成效,並根據考核結果分配資金,突出對水資源貢獻、水質改善、節約用水等成效突出地區資金傾斜。省際間橫向生態補償應緊緊圍繞目標,合理安排資金,充分體現對提供良好生態產品的利益補償。
  • 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京津冀如何破題
    京津冀構建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應遵循的原則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治理原則。京津冀目前的生態環境問題受制於省際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和政府間的財力競爭,政府間橫向轉移支付很難自發形成一個科學規範的制度。一體化發展背景下京津冀不僅要實現經濟上的共同發展,更需要生態文明上的共同進步。
  • 貴州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創新實踐
    2013年,貴州省將赤水河作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改革先河,先後通過開展流域生態保護紅線、流域資源使用和管理制度、流域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制度、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和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生態環境保護司法保障制度、流域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投融資制度、合力整治農業農村汙染、生態環境治理和恢復制度、環境保護河長制度、生態環境保護考評機制等12項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
  • 加快研究起草生態補償條例
    報告介紹,總體來看,我國的生態補償機制還沒有根本確立,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利益調節格局還沒有真正形成,在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還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報告要求,要通過完善政策和立法,建立健全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抓緊修改完善《關於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在認真總結近年實踐經驗基礎上,研究提出推進工作的主要措施。
  • ...湖、鄱陽湖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專題視頻會議
    為貫徹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紮實推進重點流域湖泊生態保護補償工作,4月7日至8日,振興司組織召開洞庭湖、鄱陽湖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專題視頻會議,地區司有關同志參加了會議。會議認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洞庭湖、鄱陽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取得積極進展,但在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湖泊水質仍存在下降的風險。下一步,振興司將會同有關方面深入分析洞庭湖、鄱陽湖流域保護與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按照「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抓緊研究推動洞庭湖、鄱陽湖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改善重點流域湖泊水質。
  • 「碧水攻堅」東莞石馬河流域實施水生態補償制度,已收繳補償金三千...
    「誰超標、誰補償,誰達標、誰受益」,是水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原則。2019年11月,東莞市石馬河現場指揮部率先在全市實行了石馬河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暫定機制。截至2020年9月,東莞市生態環境局累計獎勵屬地鎮街水生態獎勵金1720萬元,屬地鎮街累計上繳水生態補償金3210萬元。
  • 四部門支持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水質變好有獎勵
    近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林草局制定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提出,我國將用三年時間,在沿黃九省(區)探索建立黃河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構建上中下遊齊治、幹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的格局,讓黃河流域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
  • 亞行項目「北京市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研究」結題研討會成功舉行
    報告結合對北京碳交易試點與中國碳市場發展趨勢研究,對北京與周邊地區林業碳匯開發潛力及林業碳匯項目開發交易的成本收益情況進行了系統分析,提煉出了基於林業碳匯的市場補償模式,並重點討論了市場補償機制與財稅及綠色金融政策之間的關係,同時為建立北京生態補償市場機制進行了框架設計,提出了「四步走」的實施路徑。
  • 吳超:統籌研究生態補償機制
    一條輸水線成為發展「保障線」,沿線城市供水保證率提升,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逐步顯現。從南水北調工程提出到上馬,全國政協委員一直給予高度關注,從多個方面建言獻策。中國網中國政協特編載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主席吳超等聯名建議的建議文章,全文如下。為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漢江上遊地區和漢江中下遊地區貢獻巨大,但這一工程實施後新出現的生態補償機制問題更不容忽視。
  • 生態補償研究項目通過鑑定
    本報訊 近日,由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等單位共同完成的科研項目「江西東江源區流域保護和生態補償研究」通過專家鑑定予以結題,並經審查成為符合登記條件的江西省2010年度第二批132項科技成果之一。
  • 重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如何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修復保護補償機制,從各國的實踐案例分析看,在完善基本生態補償制度的基礎上,還需要優化財政資金支持的「權益型」補償機制,創新「以資源養資源」的「收益型」生態補償機制。生態文明建設迫切要求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化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的立足點,應當是解決當前領域內存在的主要矛盾。
  • 生態補償問題國外研究進展綜述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生態補償已成為當前國際公認的重要的生態環境保護手段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實踐,也引發了眾多學者的關注。本文嘗試通過全面梳理近年來發表於國外主流期刊的相關研究文獻,詳細述評國外關於生態補償的概念、機制設計與效應評估等核心問題的研究進展。
  • 踐行「兩山論」需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
    如何將自然資源變成金山銀山涉及到具體建立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涉及代際補償、對公共產品定價等,是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關鍵,而建立省級政府之間生態環境區域補償體系,則是推進區域汙染聯防聯控戰略的關鍵。  目前,區域生態補償管理有一些局部範本。局限於省內的生態補償包括浙江省生態補償專項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