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補償研究項目通過鑑定

2020-11-29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由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等單位共同完成的科研項目「江西東江源區流域保護和生態補償研究」通過專家鑑定予以結題,並經審查成為符合登記條件的江西省2010年度第二批132項科技成果之一。

 

據悉,該成果闡述了源區生態資源的保護與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生態補償的基本內容、基本特徵和切入點,為構建源區生態經濟現代化和生態產業體系,在保護中調整上中下遊的經濟利益關係,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現東江全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對策和建議,也為全國大江大河流域構建生態補償機制提供了一個範例。該課題對東江源森林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的核算評價、量化測算尚屬首次。(徐立明 沈林)

 

《科學時報》 (2010-9-9 A2 要聞)

相關焦點

  • 亞行項目「北京市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研究」結題研討會成功舉行
    三年多前,在聽取環交所的工作匯報時,原市委常委牛有成同志對環交所提出的結合北京碳市場建設、依託農林碳匯項目的開發與交易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的思路高度認可,希望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把這件事情辦好。2014年,在市財政局的支持和市金融局的指導下,以市金融局作為執行單位、環交所作為實施單位,向財政部和亞行成功申報了「北京市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研究」的授權技援項目。
  • PNAS:歐陽志雲等生態補償研究獲進展
    作為聯繫生態系統服務提供者和受益者、整合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生態補償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應用,但目前對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者、受益者的成本效益以及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者生計變化關注很少,影響著生態補償項目的公平性與效率。尤其是生態補償項目參與者受到補償後的生計變化,可能通過影響區域經濟結構和自然資本而最終改變項目的總體效果和可持續性。
  • 建立和完善與水有關的生態補償機制項目部分專題研究招標公告
    《建立和完善與水有關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項目任務書》已經水利部批覆,項目所需資金已落實。現擬對「建立和完善與水有關的生態補償機制項目」中的「與水有關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研究」和「不同類型經濟活動對與水有關的生態環境影響及生態損益關係分析」專題研究項目進行招標。招標人為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特邀請願意承擔本項目的單位投標。
  • 生態補償問題國外研究進展綜述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生態補償已成為當前國際公認的重要的生態環境保護手段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實踐,也引發了眾多學者的關注。本文嘗試通過全面梳理近年來發表於國外主流期刊的相關研究文獻,詳細述評國外關於生態補償的概念、機制設計與效應評估等核心問題的研究進展。
  • 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文章論述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生態問題,對現行生態補償措施進行了評價,並提出了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和經濟行政法律等措施對我國礦產資源進行生態補償。        多元化生態資金保障措施是指生態環境建設要在堅持「破壞者恢復、使用者付費、受益者補償」的原則下,通過多種方式籌集生態環境建設資金,既要依靠國家投資,因為生態建設屬於公益事業,國家應投入一定的資金確保生態重點建設項目的實施。
  • 加快研究起草生態補償條例
    報告介紹,總體來看,我國的生態補償機制還沒有根本確立,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利益調節格局還沒有真正形成,在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還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報告要求,要通過完善政策和立法,建立健全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抓緊修改完善《關於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在認真總結近年實踐經驗基礎上,研究提出推進工作的主要措施。
  • 【探討】淺論生態補償、生態佔補平衡與生物多樣性補償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履行好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職責,必須借鑑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實際,做好生態補償相關工作。當前,「生態補償」在國內外得到廣泛的關注與研究,但「生態補償」概念在國內的認識還不統一,與國際公認概念差異較大。筆者在此梳理與介紹比較正式的「生態補償」概念及其相對應的工作。
  • 吳超:統籌研究生態補償機制
    一是漢江中下遊地區水資源和水環境問題突出,需要給予生態補償。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調水95億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率超過48%,已高於國際公認的40%利用率紅線。調水使漢江中下遊徑流量減少約16%。雖然實施了丹江口大壩加高等「四項補償工程」,但由於漢江中下遊梯級水庫群尚未建成等原因,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量進一步減少的問題,客觀上帶來沿線地區漢江幹流流速明顯減緩、水位明顯下降、水體自淨能力明顯減弱等資源環境問題,給武漢等沿線大中城市生產生活造成明顯影響。二是漢江上遊及丹江口庫區經濟發展與水源地保護矛盾突出,需要加大生態補償力度。
  • 生態補償財稅政策
    從財稅視角考察生態補償的路徑,應進一步完善生態稅收制度;構建多層次的生態補償財政分擔體系;建立財政補貼、財政投資有機融合的財政補償機制;完善生態補償財稅政策的配套措施;建立基於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   生態補償最早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後被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 江南大學「短纖紗智能型高速經編機」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江南大學「短纖紗智能型高速經編機」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2020-07-14 07:55:13 來源:中國紡織機械協會 2020年7月11日,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委託
  • 「新型環保氣體絕緣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新型環保氣體絕緣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2020-01-14 14: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基於政府間博弈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生態補償制度。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受益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人民政府通過協商或者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生態保護補償。
  • 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作者: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補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劉桂環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筆者在認真學習四中全會《決定》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對生態補償政策的長期跟蹤研究,就落實生態補償制度、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補償制度體系提出若干建議。  生態補償是以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環境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政府和市場手段,調節生態環境保護各利益相關方之間關係的制度安排。
  • 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
    >來源:景觀中國網 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與資源經濟學理論,特別是生態環境價值論、外部性理論和公共物品理論等為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 在「三江源」設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驗區(建言)
    對於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我們應在《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實施的基礎上,依據進展和變化了的情況進行調整,推出新的以生態補償為主要政策的重大舉措,儘快研究在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整體設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驗區。  建議以「三江源」地區為重點,形成全國第一個生態補償機制的綜合實驗區。
  • 星天牛種間及光肩星天牛種群研究通過鑑定
    本報北京6月2日電中美合作科研項目《星天牛種間及光肩星天牛種群間分子生物學研究課題》,近日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專家鑑定。這一研究成果打破了美國國內「光肩星天牛來自中國」的論調,為消除國外技術壁壘,促進我國相關產品順利出口提供了有力保障。 光肩星天牛是一種破壞性極大的林木害蟲。
  • 青海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生態資產評估研究項目全面完成
    歷時三年半,由國家林業局生態監測評估中心、青海省林業廳、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共同完成的「青海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生態資產評估研究」項目全面完成。  該項目通過整合我省多來源、多尺度、多過程、多時相的生態環境數據,結合大規模的野外調查和長期定位觀測數據,利用3S技術和開發改進的生態系統過程模型、生態位模型、經典方程等技術方法,全面評估了我省全區域森林、溼地、荒漠、草原、農田五大生態系統及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區等重點生態區域的服務價值和生態資產。
  • 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京津冀如何破題
    要實現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就必須建立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政府層面建立健全與生態補償相關的法律法規,京津冀三地設立專門的生態補償政府機構,同時完善縱向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協同發展戰略下的京津冀省際間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橫向生態補償機製成為一種可選的良策。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遵循誰受益、誰付費,責、權、利對等的原則,較大程度地調動生態提供地區的積極性。通過橫向生態轉移支付機制的有效構建,使京津冀地區綠色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得到真正激發,實現京津冀運用經濟槓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形成保護和治理的協同發展長效機制。
  • 非法捕撈野生魚 請生態補償!
    非法捕撈野生魚 請生態補償!15490.94元並承擔鑑定費用3000元。另查明,受安慶市迎江區人民檢察院委託,安徽綠創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對被告人錢某某在禁漁期使用非法漁具捕撈導致的生態損失進行評估,認為錢某某在禁漁期的長江安慶段白蕩閘口附近水域採用滅絕式電捕手段捕魚,其行為具有破壞漁業資源、降低長江生物多樣性、破壞長江生態、威脅魚種生存和種群繁衍的生態風險,從維護長江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角度考慮,需對長江安慶段白蕩閘口附近水域進行生態補償,以恢復該區域生態損害
  • 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徵求意見 生態補償將納入法制化軌道
    人民網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喬雪峰) 近日,為了推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加快形成符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起草了《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公開徵求意見稿)》,並將《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公開徵求意見稿)》及起草說明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