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鄱陽湖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專題視頻會議

2020-11-29 國家發展改革委

為貫徹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紮實推進重點流域湖泊生態保護補償工作,4月7日至8日,振興司組織召開洞庭湖、鄱陽湖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專題視頻會議,地區司有關同志參加了會議。會議聽取了湖南、江西等省級有關部門,長沙、嶽陽、益陽、常德、南昌、九江、上饒等地市級部門以及相關專家的意見建議。會議認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洞庭湖、鄱陽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取得積極進展,但在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湖泊水質仍存在下降的風險。下一步,振興司將會同有關方面深入分析洞庭湖、鄱陽湖流域保護與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按照「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抓緊研究推動洞庭湖、鄱陽湖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改善重點流域湖泊水質。

相關焦點

  • 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研討會在京召開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會議以實踐和政策為導向,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領導詳解《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探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多種途徑,邀請生態補償相關專家學者交流建立中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所面臨的政策機遇、制度需求以及實踐中的問題,為推進中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提出政策參考建議。
  • 【專家視角】董戰峰: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思路與重點
    分析了當前黃河流域生態補償實踐進 展,評估了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基本思路、重點 方向以及實施路徑,為黃河流域實施大保護大治理提供管理技術支撐。  (5) 補償方式:市場化、多元化補償不足。補償方 式以財政轉移支付為主,過度依賴政府財政投入問。補 償資金渠道窄,主要是財政轉移支付、相關專項資金, 地方政府用於生態保護補償的資金有限。流域橫向生態 補償機制建設路徑不順暢,地方政府不容易主動放棄自 身利益去維護公共利益。
  • 重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如何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修復保護補償機制,從各國的實踐案例分析看,在完善基本生態補償制度的基礎上,還需要優化財政資金支持的「權益型」補償機制,創新「以資源養資源」的「收益型」生態補償機制。生態文明建設迫切要求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化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的立足點,應當是解決當前領域內存在的主要矛盾。
  • 董戰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框架與重點
    在借鑑全國跨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建立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長江經濟帶實施生態優先戰略的重要途徑。本文分析了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提出了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總體思路和框架,建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重點處理好八大關係,本文可為長江流域可持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 四部門: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方案》提出,以持續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核心,立足黃河流域各地生態保護治理任務不同特點,遵循「保護責任共擔、流域環境共治、生態效益共享」的原則,探索建立具有示範意義的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模式,強化聯防聯控、流域共治和保護協作,搭建起「全面覆蓋、權責對等、共建共享」的合作平臺,加快實現高水平保護,推動流域高質量發展,保障黃河長治久安。
  • 關於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
    探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計量,逐步推進綜合生態補償標準化、實用化,為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提供有力支撐。適時更新發布沿黃九省(區)相關工作進展情況,推動各部門、各地方生態環境大數據共建共享,確保相關數據準確客觀全面,維護權威性和公信力。
  • 四部門支持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水質變好有獎勵
    近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林草局制定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提出,我國將用三年時間,在沿黃九省(區)探索建立黃河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構建上中下遊齊治、幹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的格局,讓黃河流域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
  • 四部門:支持沿黃九省(區)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試點期間,中央財政專門安排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激勵政策,緊緊圍繞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兩個核心,支持引導各地區加快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獎勵資金將對水質改善突出、良好生態產品貢獻大、節水效率高、資金使用績效好、補償機制建設全面系統和進展快的省(區)給予資金激勵,體現生態產品價值導向。
  • 各方共話長三角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拍友 寧文武 攝  浙江在線12月1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王世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底色是綠色,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加強生態空間共保,推動環境協同治理。  建設綠色長三角,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是重要手段。《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中提出,完善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 首屆鄱陽湖及流域瀕危動物保護學術研討會在南昌召開
    為推動江西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創新研究,滿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1月8日,由省科學院和省生態學會共同主辦的首屆「鄱陽湖及流域瀕危動物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我院順利召開。宋德雄表示,做好鄱陽湖流域瀕危動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我省在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過程中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通過與會的專家學者和相關主管部門負責人的集思廣益,高質量的真知灼見,為鄱陽湖流域瀕危動物保護髮出強有力的聲音,為新時代我省綠色創新發展、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點燃智慧火花,凝聚強大力量。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在開展流域內各項水汙染控制工作的同時,生態補償作為一種重要的有效管理資源與環境的措施,已有一些如三江源區生態補償、陝甘渭河跨省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等實踐。這些實踐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暴露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
  • 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綜合生態補償機制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係的環境經濟政策。我省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出資支持和指導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問題的研究和論證工作,對礦區環境保護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生態補償有了初步成功的經驗。但由於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補償不能完全依理、依法進行,導致了補償不到位,或者補償受益者與需要補償者相脫節的問題。因此,必須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綜合生態補償機制。
  • 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提出明確要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要求「落實生態補償制度」。十三屆全國政協第31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專門圍繞「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協商議政。可以說,生態補償制度已經被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完善和健全生態補償制度體系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國務院有關部門紮實推進生態補償政策落地。
  •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受困地域界限 建議加強上下遊配合
    貴州省環保廳水環境管理處負責人說,赤水河流域貴州境內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後,對統一上下遊保護與治理具有引導作用。2014年以來,遵義市向上遊畢節市共繳納生態補償資金2800萬元,補償資金專項用於流域水汙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彌補保護水環境的經濟代價。  而在湖南,經過6年的籌備,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去年底開出了第一張「獎罰單」。
  • 基於政府間博弈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流域作為水資源環境的承載體,資源大量利用、環境的汙染與破壞進一步加劇了水量的減少和水質的下降,流域用水關係日趨緊張,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流域上下遊間用水關係和用水利益的平衡成為穩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生態補償制度。
  • 江西公布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三年成績單
    全面建立了黨政主要領導雙牽頭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生態環保委員會,單獨設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省委召開全會專題部署試驗區建設工作並制定落實意見,率先建立省政府向省人代會報告生態文明情況的制度,構建了黨委牽頭抓總、人大監督推進、政府組織實施、政協建言獻策、部門和地方「一把手」負責的統籌推進機制。
  • 貴州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創新實踐
    2013年,貴州省將赤水河作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改革先河,先後通過開展流域生態保護紅線、流域資源使用和管理制度、流域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制度、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和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生態環境保護司法保障制度、流域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投融資制度、合力整治農業農村汙染、生態環境治理和恢復制度、環境保護河長制度、生態環境保護考評機制等12項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
  • 亞行項目「北京市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研究」結題研討會成功舉行
    三年多前,在聽取環交所的工作匯報時,原市委常委牛有成同志對環交所提出的結合北京碳市場建設、依託農林碳匯項目的開發與交易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的思路高度認可,希望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把這件事情辦好。2014年,在市財政局的支持和市金融局的指導下,以市金融局作為執行單位、環交所作為實施單位,向財政部和亞行成功申報了「北京市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研究」的授權技援項目。
  • 【實踐新論】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強化生態補償機制的頂層設計  之所以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因為一個區域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可能會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帶來的生態環境的積極變化會使相鄰區域受益。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合理體現生態環境作為公共品的價值,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和反覆強調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 加快研究起草生態補償條例
    報告指出,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在大力實施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的同時,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在森林、草原、溼地、流域和水資源、礦產資源開發、海洋以及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領域取得積極進展和初步成效,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邁出重要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