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窗外綿綿的細雨,第72集團軍某旅電子對抗連一班班長王劍心緒難平——
之前,他4次奪得連隊訓練「龍虎榜」冠軍,但最近一輪「龍虎榜」之爭,他卻連前三名都沒進去。
失意的不只是王劍。下士王瑞豪、王浩然都曾是「龍虎榜」前三名的「常客」,在這次考核中也「翻船」了。
冠軍易主,原因何在?該連連長餘凡道出原委——
過去組織考核,專業課目在訓練教室內展開、體能課目在體育場角逐,所有課目逐項過,按照百分制進行綜合評分排名。王劍在信號截獲、信號判別等專業課目上表現出色,加之體能素質過硬,往往能脫穎而出。
但此次「龍虎榜」之爭,「戰場」設在野外,所有課目均在「敵情」環境、戰術背景下展開,交叉考核、連貫實施、綜合檢驗。
以手榴彈投擲課目為例,平時訓練中固定位置、固定距離的靶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地堡、掩體。戰術背景下,要在不同距離「炸毀」不同目標,王劍一下子失了「準頭」。
就連王劍以往拿手的專業課目,也因加載了複雜電磁環境,成績遠不如平時。更令他措手不及的是,一些以往考核中沒有的課目,在野戰條件下也成了考核內容。
考場之變導致「龍虎榜」冠軍易主,在該旅並非個例。該旅作戰支援營教導員柳正華談到,以往考核中,各連隊通常是對單課目逐個「過篩子」,這種考核方式下的「單項冠軍」,往往無法適應高強度、快節奏的戰場環境。只有在實戰背景、複雜條件下進行連貫作業考核,才能檢驗單兵綜合運用各項技能、戰術的真實水平。
「龍虎榜」冠軍易主現象,在該旅引發了實戰化訓練的「標準」之辯。
士官黃偉東,曾代表中國陸軍參加國際軍事競賽。他說,在國際賽場上,檢驗單兵綜合作戰能力往往採取連貫演練的方式,將多個體能與戰鬥技能課目穿插在競賽中。
「進入作戰狀態,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多次參加實兵演練的士官吳國輝深有感觸,在多個晝夜的持續作戰中,高強度作戰模式對官兵的生理、心理極限是個挑戰,真實殘酷的戰場環境最能檢驗訓練「成色」。
談起推動「龍虎榜」考場之變的初衷,該旅領導說,這次他們結合野外駐訓,設置實戰背景,在炮火硝煙中對單兵綜合作戰能力進行全面考核,就是要檢驗官兵能否將平時訓練的基礎課目融會貫通,遂行更艱難的作戰任務。
據介紹,下一步他們將依託訓練數據,查找短板弱項,採取課目重新組合設置的方式,加大考核難度,真正遴選出符合勝戰要求的訓練尖子,讓「比學趕幫超」氛圍更有「戰味」。
消除訓練與實戰的「標準之差」
■魏兵
標準,意為衡量事物的準則。確立什麼樣的標準,就會有什麼樣的質量;有什麼樣的質量,就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實戰化訓練堅持什麼樣的標準,決定著戰鬥力建設是「精準入軌」、直通戰場,還是南轅北轍、脫離實戰。
從練為戰到練即戰的「一字之差」,折射的其實是「標準之差」。彈藥消耗多,不代表訓練效果好;訓練時間長,不代表實戰程度高。必須以戰場思維來檢視,推動訓練標準、效果評估由操場轉向戰場、由分解轉向組合、由要素轉向體系、由定局轉向變局,才能真正在真槍實彈、真打實練、真考實訓中提高打贏能力。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彭卓武 陳安琪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盛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