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部隊編制經歷了多次改動和變化,作戰序列裡又分為嫡系和雜牌,編制更是不能統一而顯混亂,本文只能作大概說明。在黃埔黨軍建立之初,其基本編制受蘇聯軍制影響,以「三三制」為原則(裝備訓練也是蘇式的),比如1925年8月第一軍正式組建時,即下轄三師九個團,團以下仍然以「三三制」為基準分設三營、營轄三連、連轄三排直至各步兵班。
這個期間由於軍職設置也模仿蘇俄,所以連隊是有「副連長」以及「副排長」職務的,同時還特別設置了各級政治指導員和黨代表。比如黃埔一期的杜聿明畢業後,最先就是分配到第一軍的前身:教導第1團,在該團第一營第三連當見習官兼軍需上士,不久晉升為第二排「副排長」,後來又輾轉回到老家陝西,在國民二軍高桂滋團的補充營擔任「副營長」兼第一連連長。
從1928年起由於跟蘇聯徹底翻臉,以及軍閥混戰的不斷進行,蔣軍以及各地方實力派軍隊的編制堪稱五花八門,根本沒有一定之規,所以也沒有討論的必要。直到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蔣軍用武力壓服各地方實力派以後,開始進行陸軍編制整理工作,此時已經從「師俄」開始向「師德」轉變,步兵師開始實行兩旅四團標準的「方塊師」,基層軍制也有所調整。
根據《民十九年陸軍暫行編制表》的規定,步兵師又分為甲、乙、丙三類,步兵團則下轄三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下轄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排,而步兵連則下轄三個步兵排和一個供應班。那麼連級部隊軍官配置情況如何呢?全連共有軍官5名,軍士16名和士兵145名,總計166名官兵。
重點在這5名軍官的職務上,其中有三名少尉軍官是步兵排長,一名是連長,而另外一名是連部「教官」(平常訓練部隊的),所以在這一時期,蔣軍確實沒有了副連長的職務,不過這名教官也等於是連長的助手,所以也經常被稱為「連副」,但其實跟副連長的職務還是不能劃等號的,畢竟名不正言不順,而「副排長」乾脆不是軍官編制,多以資深軍士擔任。
到1936年開始進行「調整師」的編制設置時,根據「民國25年陸軍整理草案」的規定,每個步兵團轄步兵三營、通訊一連、重機槍一連、迫擊炮一排,而步兵連的額定編制為:全連官佐5員、軍士14名和士兵147名,全連168人。故而可以發現,儘管連以上編制有所調整,但步兵連的規模、官兵額定設置的變化不大,仍然是一名連長一名教官和三名排長,未設副連長職務。
這一時期蔣軍的軍職設置也借鑑了一些北洋軍制,為了安置整編後裁汰下來的大批編外軍官,開始在團以上單位設置「附員」,比如之前專門介紹過的中校團附李天霞、謝晉元,上校師附張靈甫等等,其中在團級設置中校和少校團附各一人,但不設專職副團長。不過呢,那個中校團附由於銜級較高,一旦團長不能視事基本就是他接管部隊了,所以經常被稱為「團副」,注意是俗稱而非官稱。
這個編制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爆發,經過一年多的實戰檢驗後,蔣軍也開始對編制進行檢討和調整,在1938年底的第一次南嶽(衡山)軍事會議上,將原有的兵團、軍團、旅三級建制全部裁撤。同時考慮到戰爭時期各基層軍事主官經常陣亡或者負傷的情況,而又沒有「法定繼承人」不利於作戰指揮,團以下單位遂開始設置專職副職,於是有了副團長、副連長等職務。
其實在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蔣軍再次整編時也進行了相當的編制和職務調整,如果展開的話那就沒頭了,以後再介紹。至於許多抗戰老兵回憶說沒有副連長設置,那是因為抗戰初期確實沒有;而《我的團長我的團》劇中出現副職,則是因為中國遠徵軍踏出國門的時間已經是1942年。
研究這個問題不能以靜態模式,因為蔣軍的編制和配置,始終在發生變化。《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面阿譯原來是少校營長,後來的職務是什麼?炮灰團副團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