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宋朝,我們都會有「文強武弱」的印象。特別是在歷史上的多場著名戰役,兩宋在國家級的戰爭中多是以敗告終——雍熙北伐,敗;燕京之戰,攻城不力,招來金人南下;東京保衛戰,城破,敗;富平之戰,敗;端平入洛之戰,全軍覆沒……
然而,與之對比的卻是小戰得力——澶淵之戰,勝;黃天蕩之戰,勝;郾城大戰,勝;襄樊保衛戰,僵持數年,蒙古和平招降;釣魚城之戰,堅守數十年,蒙古和平招降……
二者對比,不難看出兩點:兩宋之勝,勝在將;而若宋軍參與小戰,戰績不賴。武將與士兵,相輔相成。
由此看來,兩宋並非真的如印象中般積貧積弱。宋軍得於良將率領,必得大捷;而這其中,其實有著宋朝的一套獨特的步兵訓練體系。
北宋建立時,幽雲十六州被遼國佔據,而夏州則被李氏王朝侵奪,更何況漠北草原。古代中國的兩大產馬地,均為宿敵為據,這造成了兩宋多步戰,戰馬如黃金般金貴的現實。因而,在御國之戰中,步兵便成為了宋朝軍隊的主力。
對此,兩宋為突破本身在騎兵上的天然劣勢,獨特地將軍隊的編制和武器配給比例做了調整。自宋仁宗開始,形成了一套「兩宋特色」的編制——弩兵為主,弓兵為輔,刀槍兵為近戰主力。其中,弩兵佔了整支軍隊的1/2,弓箭兵則佔了3/10,剩下的為刀槍兵,僅僅佔據了1/5。如此,便完美地迎合了宋軍「以步制騎」的作戰思想,使之具備了和遼、夏、金等國作戰的資本。
然而,在特色的編制之下,並不意味著各兵種獨立作戰。由於騎兵數量極其有限,暫且不在此多做敘述。步兵的這三個兵種中,單兵種並非僅僅負責其單一的作戰任務,而是相輔相成。當宋軍與敵軍近戰之時,佔據部隊比例4/5的弓駑兵也必須拔出刀劍,與刀槍兵配合作戰。而這就意味著,宋軍士兵的選拔和訓練會更加嚴格而複雜。
在兩宋,因為士兵都是職業化,所以想要進入軍隊,就必須先通過選拔官吏們的「體檢」。即便本身就是武才,也要通過體能測試以及「面試」才能最終被編入營,更何況一般平民。這意味著,普通人想進軍營混口飯吃,會打架還遠遠不夠,還得身體健康,還得素質過得去。像那些市井無賴,即便經過了體能測試,也會被最後一輪給淘汰掉。
入伍之後,才是真正的軍訓。自從穿上軍裝之日起,士兵們就要首先接受系統的理論知識,了解軍中的術語、旗語等,「草教日閱,無得番休」,連一刻的時間都不讓休息。而作為宋朝軍隊作戰的「內務秘訣」,《武經總要》更是總管以下的軍官人手一本,確保基層的部隊能隨時參閱,熟記軍機要訣。
而理論學習之後,便是實戰的訓練。在每個駐所,士兵們按照「駐」和「戰」分成兩部分,輪流進行駐防和訓練,「無得番休」。日常的訓練之後,也有每年特定時節的合練。屆時,各部均要調派部隊進行大型操練,確保士兵們在大型戰爭中能配合組件戰陣。
除了理論和軍事實訓之外,士兵的體能也是兩宋極其看重的點。宋朝著名的「禁軍輪替制度」,就是為了鍛鍊士兵們的長途奔襲體能;而諸如嶽家軍這種宋朝精銳部隊,在單兵體能訓練中更是規定必須身著45斤重的鎧甲進行實訓……
以上種種,均是單兵的日常訓練,更何況再落實到不同兵種的訓練之上,以及日訓、合練之中的兵種、兵團配合上。在這一切實訓背後,更是有著一套嚴格的考核制度,優者賞,劣者罰,甚至殺、趕出原屬部隊。
只不過,兩宋400年的歷史太過於長,兩宋之初的宋軍尚且能按要求訓練,但隨著盛世落幕,兩度朝末,特別是北宋末年,多處軍隊武備鬆弛,訓練成了應付,報備朝廷的兵員數更是參雜著真假……
直到兩宋交際、蒙人南下,由於戰事逼迫,昔日的軍訓才會被慢慢重拾起來。由此,宋軍才會在小戰之中常常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只是礙於戰爭年代,不能如和平年代般照常合練,當被徵召入前線的軍隊不知如何配合友軍部隊時,也便導致了大戰慘敗,乃至全軍覆沒的慘劇。
#拍一拍宋朝#
參考資料:1、《武經總要》2、《宋代軍事訓練概述》,劉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