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加拿大軍隊兵出得多仗打得少

2020-12-06 晨暉紀實

——「聯合國軍」十六國部隊首次集中曝光(十一)

陳 輝

加拿大出兵人數居「聯合國軍」第三,陸海空三軍精兵強將共同出動,其主力是步兵第二十五旅,但出兵不出力,只參加了三次小規模戰鬥,又都以失敗為結局,戰死三百一十二人。

1950年韓戰爆發後,6月27日當美國政府把自己的幹涉意圖變為聯合國決議之後,加拿大政府立即響應決議,當天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先派遣皇家海軍驅逐艦參加幹涉戰爭。

1950年7月5日,加拿大皇家海軍3艘驅逐艦,後增加到8艘,從太平洋軍港埃斯求莫特出發,7月12日,到達韓國水域。此外,在7月間,加拿大皇家空軍第426中隊參加韓戰的航空運輸任務,426中隊由6架北極星飛機(後增加到12架)組成,穿梭在華盛頓麥科德空軍基地和東京羽田機場。

8月7日內閣會議最後決定加拿大派出一個步兵25旅,即加拿大帕特裡希公主輕兵旅,稱為「加拿大軍特種部隊」,由二戰退伍老兵組成,與英軍第27、29旅及紐西蘭、南非等大英國協國家部隊混編為大英國協師,又叫「聯合國」第一師,加拿大軍特種部隊的排序為第25旅,該旅加上海空兵源,加拿大共出兵7720人,1953年7月停戰後,加拿大軍7000人駐韓,直到1955年才全部撤出。

據統計,加拿大為了吊美國胃口,出動了1個步兵旅、1個炮兵團、1個坦克團,3艘驅逐艦和1個空中運輸中隊,共計5403人。1953年7月增兵到6146人。

另據加拿大資料顯示,加拿大步兵第25旅,下轄加拿大皇家步兵第2團、第22團、帕特裡夏公主輕步兵團、第二皇家騎炮兵團、工兵營、裝甲營和直屬隊,人數最多時達到8000餘人,是加拿大投入韓戰的地面主力部隊。加拿大步兵第25旅的指揮官是準將旅長J.M。

加拿大出兵人數居「聯合國軍」的第3位,緊隨美、英之後。

但出兵不出力,仗打的寥寥無幾。加拿大軍隊入朝慢慢騰騰,直到1951年才到達朝鮮,這時戰爭早期的拉鋸戰已經結束。加拿大步兵第25旅1951年2月入朝,除了在「五次戰役」前期如同其它美國的盟軍一樣擔任阻擊,在加平之戰中吃了志願軍一些苦頭之外,基本沒有受到大的損失。

加拿步兵第25旅參加規模最大的戰鬥是1953年5月2日在下勿閒北山與志願軍46軍397團3個排交鋒,這次戰鬥加軍動用了25旅3個連隊,被殲220人;另一次是芝浦裡戰鬥,加軍動用25旅配合美軍第3師、25師與志願軍15軍29師交鋒,也以失敗告終;還有一次是「種子山」戰鬥。

1951年5月30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的鐵原阻擊戰,加拿大25旅接到了進攻志願軍防守的467高地(種子山)的命令,其指揮官準將旅長J.M.羅賓漢躊躇滿志的認為是一次輕鬆的撿漏任務,加拿大人將這次戰鬥稱為與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的交鋒」。

加拿大步兵第25旅旅長羅賓漢準將。

在出動了8輛坦克,並得到了美軍6架冒著惡劣天氣起飛的飛機的支援,加拿大人的第一次進攻仍被志願軍擊退,此戰加拿大第25旅名義上出動一個步兵團和一個炮兵團發動攻擊,但實際上只有第2步兵團一個步兵營的4個連投入戰鬥,而這4個連在進攻中又被同時投入到四個不同的方面,顯然是胃口太大,攤子鋪得過開。真正用於攻擊「種子山」主峰志願軍189師566團2營4連的兵力並不多。如此愚蠢的部署被志願軍打得狼狽不堪。直到6月2 日,「種子山」戰鬥還毫無進展,最後美軍只好前來支援,收拾加拿大在戰場上的「夾生飯」。

在加拿大1982年出版的《記憶中的勇氣——韓戰中的加拿大軍團》(VALOUR REMEMBERD Canadians in Korea,ISBN 0-662-52115-3)中,當年的參戰加拿大老兵曾詳細回顧了這次作戰。

按照這本書中的描述,加拿大25旅是在5月24日劃歸美軍步兵第25師指揮,參加對志願軍部隊的反攻。

根據美軍所述,由於前一階段中國軍隊進攻中的消耗很大,目前正在試圖退回三八線以北的山地地區獲得補給和補充,這次戰役的目的就是要給共產黨軍隊以致命打擊,使其無法恢復和有力量發起下一次攻勢。

既然如此,阻止中國軍隊返回三八線就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加拿大步兵第25旅奉命跟隨美軍第25師發動攻勢,行動代號「進取」。

儘管遭到一定抵抗,「進取」行動的美加聯合部隊依然在27日順利抵達臨津江畔,並繼續向北,朝鐵原方向攻擊前進。

這種進展順利的進攻作戰中,美軍當然是出風頭的主角,加拿大人執行的都是掩護側翼,保護補給線等次要任務。30日,加拿大25旅部隊接到攻擊種子山的命令,躊躇滿志的羅賓漢旅長想不到,從此,加拿大人的好日子就算結束了。

正如《記憶中的勇氣》一書作者所述:「一切都在一座燒成白地的小村莊前停下了,它的後面是一座令人恐怖的山峰,這就是467號高地。」種子山攻防作戰的前半部分,看來正是鐵原之戰前線各處爭奪要點的一個典型縮影。

在接到攻擊種子山命令之時,加拿大25旅正呈搜索攻擊的行軍狀態。該旅的前鋒是抽調裝甲部隊和少量精銳步兵組成的「達爾文特遣隊」,左右各有一個步兵營作為掩護,其後分別是第2和第22步兵團主力,整個行軍隊列分成兩翼交替掩護。相對於美軍而言,加拿大部隊屬於英軍系統,裝備和給養都略有不及,但相比志願軍各部來說,其火力強度依然佔有極大優勢。

第25加拿大步兵旅的士兵正安排機槍位置

旅長羅賓漢準將是這樣布置這次攻擊的:由於種子山主峰(467號高地)恰好位於加拿大第2步兵團前方,該團即擔任攻擊主力。對志願軍陣地的攻擊由一個主力營進行,其他部隊擔任預備隊,目的是攻佔高地和高地腳下那個「燒成白地」的村莊彩樂裡。

具體部署是這樣的:第一連攻擊彩樂裡,第二連保護攻擊陣線的左翼,第三連負責奪取彩樂裡與種子山主峰間的前進陣地,對主峰的總攻擊由第四連執行。皇家第二騎炮兵團提供火力支援。

戰鬥的結果,在加拿大軍方的官方紀錄中十分簡單:「在這次行動中,皇家加拿大步兵團奉命發動了對於彩樂裡和相鄰山峰的攻擊。攻擊是成功的,但是由於該旅的進展過快,在敵軍中過於突出,缺乏側翼掩護的部隊被迫後撤。」

然而,第25旅老兵們的回憶,顯示這次戰鬥並沒有報告中提到的這樣體面。在《記憶中的勇氣》一書「攻擊彩樂裡」一章中,作者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戰況的:「5月30日上午,戰鬥在大雨中打響了,第一、第二和第三連先後完成了任務,但第四連遇到了頑強的抵抗,並在敵軍密集的機槍火力下遭受傷亡。

戰鬥進行到下午,中國軍隊依然控制著山頭,他們發動了一次反擊。這次巧妙的反擊目標是第一連和彩樂裡。戰鬥中他們突破繞襲到了第一連的背後,切斷了它與後續部隊的聯繫。此時能見度很低,很難分辨山谷中運動的軍隊。因此,為了掩護第一連放在中國軍隊和彩樂裡之間的第三連完全無法發揮作用。中國軍隊的運動路線使加拿大人的子彈很難打到他們。

種子山對於中國軍隊的補給線和通過鐵源的交通線來說十分重要,因此他們最大限度地加強了這個陣地,並有效地頂住了第四連的進攻。連續多次的攻擊均告失敗,因為中國人在陣地上布置了非常有效的機槍巢和密如蛛網的坑道工事。同時,如果我們進展太快,會在敵軍陣線上變得太突出。

戰鬥中,皇家加拿大步兵第2團的情況越來越危險,他們即不可能佔領種子山,也無法堅守住彩樂裡。於是羅賓漢旅長下令撤退,並要求在後方建立新的可靠防線。在中國軍隊衝到面前的時候,加拿大官兵們不得不殺出重圍後撤下來,到達預定構築工事的後方陣地。」

說來可笑,其實如同前線每一個據守的要點,種子山上的志願軍部隊人數並不多,僅有566團二營四連一個連的部隊。

步兵乘皇家加拿大馬火炮吉普車

而羅賓漢旅長的回憶中,並沒有說明這次進攻的全部兵力。為了拿下種子山,除了第2步兵團的步兵和皇家第二騎炮兵團的三個炮群,實際上加拿大人還出動了八輛坦克,並得到了美軍六架冒著惡劣天氣起飛的飛機的支援。

在這樣懸殊的兵力對比下,為何加拿大部隊依然輕易敗下陣來呢?

應該說加拿大人的進攻計劃本身就存在問題。此戰加拿大第25旅名義上出動一個步兵團和一個炮兵團發動攻擊,但實際上只有第2步兵團的四個連投入戰鬥,而這四個連在進攻中又被同時投入到四個不同的方面,顯然是胃口太大,攤子鋪得過開。真正用於攻擊種子山主峰的只有第四連一個連。

加拿大輕步兵團狙擊手手持機槍

本來以一個旅打一個連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實戰中在主峰正面雙方的兵力卻幾乎旗鼓相當。分散使用兵力是兵家大忌,加拿大25旅的攻擊因此顯得華而不實,參加過諾曼第登陸的老將羅賓漢旅長此戰未免有些過於輕敵。加拿大人將這次戰鬥稱為與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的交鋒。

攻擊失敗的加拿大旅得到命令,他們被要求迅速組織第二次攻擊,奪取這個中國人在通往鐵原道路上埋下的釘子。

吃了一次苦頭的羅賓漢準將不敢再輕敵,這一次,他的作戰部署異常謹慎。由於天氣不好,得不到空軍支援的加拿大軍團在接下來兩天多的時間裡只能和中國守軍進行零敲碎打式的戰鬥,直到6月2日凌晨才在美軍配合下發動了下一次總攻。

這一次,中國軍隊不再固守,經過幾個小時的戰鬥後,他們放棄了種子山主峰,6月2日上午11時,加拿大第25旅終於奪得了這個來之不易的戰利品。

能夠將敵軍一個旅粘在陣地前整整三天,按照志願軍189師在鐵原阻擊戰中的作戰原則,這屬於一次圓滿完成任務的防禦作戰。如果不是欺負加拿大25旅作戰經驗不足,志願軍很少在一個要點上堅守這樣長的時間。

實際上,在鐵原的防禦作戰中,志願軍第63軍採取的是機動防禦的戰術,大多數志願軍的陣地都是一次性的,他們對進攻敵軍進行一次阻擊,隨後立即放棄,轉移到附近的預備陣地等待下一次較量。在種子山對付加拿大第25旅的志願軍189師566團2營4連採取的就是這種戰術。加拿大步兵第25旅付出巨大代價佔領的種子山只是志願軍566團2營4連主動放棄的空山頭。

在韓戰美軍最不願意配合加拿大軍作戰,他們認為加軍戰鬥力低下,在戰場上只會拖累美軍。以下是一位加拿大出租司機士兵參加韓戰的回憶,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加拿大軍隊的戰鬥力。

韓戰爆發後,加拿大決定派出一個旅的地面部隊參加聯軍,苦於無力派出一個常規建制旅,加軍方著手組建一支新部隊,並開始招收志願人員。   

招募開始後,報名出乎意料的踴躍,各招兵站人滿為患,工作人員應接不暇,以至政府不得不要求軍方便宜處置,以加快適度。   

招完了兵自然就是報到了,這天,在多倫多一個兵營裡,當天應該報到的新兵都已按時到達,只有一個計程車司機晚到了幾分鐘,翻籬笆進了兵營,沒引起注意。負責軍官領著新兵向國王宣誓,行禮如儀。   

然後,該軍官開始向坐在地上的大約五十名新兵訓話: 「我知道你們中有些人『二戰』時就當過兵;有些人報名前正在找工作;還有些人甚至和司法機關打過交道。生活是很艱難的,沒關係,你們現在來到一個新家庭,這個新家會關照你們。我只是想知道一下,有多少人跟司法機關有些交道,請進過監獄的站起來吧。 」  

於是,地上坐著的新兵只剩一人,就是那個遲到幾分鐘的計程車司機。 見大家全都站了起來,他似乎很不好意思的樣子,猶豫了一下,終於,也站了起來!

韓戰時服役的大部分美國士兵都是應徵入伍的,根據當時法律,18-26歲的男子有義務在軍中服役21個月;而加拿大派往朝鮮戰場的士兵都是志願兵。  

在開往朝鮮的運兵船上,一個在甲板上散步的美陸軍南方籍士兵碰上了一個加拿大兵。  

美兵:兄弟,你好,是那個部隊的?海軍陸戰隊?   

加兵:不,我是加拿大旅的。   

美兵:怪不得不認識你的制服。你是什麼時候應徵的?   

加兵:不,我不是應徵的,我是志願去的。   

美兵:志願的?你們加拿大人是不是都在家凍糊塗了?

「二戰」時,加拿大曾應英國請求,派出未受很好訓練的兩營步兵協守香港,結果到港不久就碰上日軍進攻,部隊全部損失,死亡率驚人。   

吸取這個教訓,參加韓戰的加拿大部隊,奉有政府嚴令,到朝鮮後先進行戰地訓練,在訓練完成之前決不允許投入戰鬥。也幸虧有政府的書面指令,先遣登陸的加軍一個營才頂住了第八集團軍要其立即增援前線的軍令,全營投入戰地訓練。   

加拿大輕步兵團一隊士兵排成一縱列穿過稻田向山谷中的志願軍陣營前進。

這天,加軍一個排正按計劃進行防守訓練,突然,前方山谷裡出現四頭野鹿,優哉遊哉。根據營部規定,各部可以結合實彈訓練射殺野物。   

在哨兵驚喜的喊叫聲中,全排的目光一起集中到陣地前沿,排長一聲令下,五十條槍一起轟鳴,陣地上硝煙四起。   

俄頃,硝煙散去,但見四頭野物,毫髮無損,正以優美的姿態奔入叢林中去也。加拿大全排官兵,呆若木雞!

這也許就是美軍不願與加拿大軍配合作戰的原因。

加拿大空軍與其陸軍一樣雖然參加空戰不多,但運氣不佳,最倒黴的是加拿大皇家空軍少校安特魯伯脫.麥金賽。

1951年3月21日,加拿大空軍426中隊飛行員與美國空軍第5航空隊飛行員在交談。

1952年麥金賽加入美軍第5航空隊,12月5日在北朝鮮昌城上空被志願軍空軍擊落,跳傘落於鴨綠江中國附近的蘇軍高炮陣地時被俘,後由蘇軍移交到志願軍,由周恩來總理批准押送到東北軍區單獨管押,這是韓戰中加拿大戰俘軍銜最高者。

參加韓戰的加拿大空軍飛行員

1954年11月25日,中央給東北軍區政治部發去了「關於被扣押加拿大空軍人員的解釋問題」的電函,其內容為:「總理已批准釋放,並與外交部商定於今年12月5日在深圳釋放。對麥本人釋放前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因他侵犯了中國領空,故予拘押,中國人民已調查清楚他的犯罪事實,鑑於他已承認錯誤,並表示悔悟,決定寬大處理,予以釋放。請據此精神向他進行教育。釋放前可發給必要的衣物及生活用品並可發給50萬元作為零用錢,釋放前可舉行一次會餐。」可見,中國政府對加拿大侵略者的寬容。

除追隨美軍參加針對志願軍的陸戰和空戰外,加拿大海軍曾參加了運輸美軍和南朝鮮軍的大逃亡。

1950年10月初,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美軍和南朝鮮軍被打得措手不及,落荒而逃。在朝鮮南浦港有1700名美軍和6000多名南朝鮮軍,急待從海上逃命。這些官兵大部分是傷兵。

12月4日3時30分,加拿大95.12特混分艦隊司令官、海軍上校J.V.布羅克接到美軍特混艦隊司令史密斯少將的命令,讓他率領6艘驅逐艦護送運輸部隊解救美軍和韓軍。布羅克知道去南浦港兇多吉少,但又不便拒絕執行命令,他不情願地率艦隊出發了。

加拿大海軍

韓國戰史做了這樣的描述:「為了護送運輸部隊,布羅克上校率領6艘驅逐艦駛抵南浦。雖然他對夜間開進南浦港顧慮重重,但情況不允許遲疑。據情報,敵軍正從平壤向南浦推進,而該市又沒有任何作戰部隊防守,雖然派了一部分部隊,但午夜才能趕到。鑑於這種情況,布羅克上校最後下決心實施夜間航行。

「21時,6艘驅逐艦終於向南浦港內突進。但正如布羅克上校曾擔心過的那樣,夜間強行入港並不順利。在航行中『沃拉蒙加號』驅逐艦首先擱淺,幸而很快擺脫出來;『西奧克斯號』驅逐艦則因浮標系留線纏住推進器而不得不後退。

「5日2時40分,其餘『凱烏加號』登陸艦、『阿撤巴斯肯人號』反潛驅逐艦......在南浦內港整齊地拋了錨,並將全部火炮對準市區。」

值得慶幸的是志願軍並沒有出現,加拿大海軍僥倖掩護美軍和南朝鮮順利地進行了大逃亡。

這是加軍在朝鮮惟一一次沒有傷亡的軍事行動。

在韓戰中,加拿大情報部門在千方百計收集中國軍隊的情報,研究怎樣對付中國人民志願軍。這是1991 年 5 月 17 日加拿大解密的韓戰檔案,中國學者訪問時,由加拿大國防部歷史檔案局提供,這些材料包括1951 年 2 月至 1951 年 6 月的加拿大《情報評論》,均為秘密級別,其中一期上以《聲音是中共的一種武器 》為題,分析了志願軍軍號、通訊用語和戰場的喊殺聲。

加拿大情報人員

戰地報告表明 ,中共軍隊仍然沿用他們幾個世紀以前的國家傳統 ,也就是在戰鬥中利用聲音作為一種心理(精神)武器 ,同時也用來控制他們的戰術行動。

軍號在團一級的單位中 ,常常被作為執行「發起進攻」或者撤退以及鞏固地面推進成果等指令的信號。它作為精神武器有兩種用途:在發起攻擊階段 ,當小分隊已經分散開 ,並且通過機動的火力建立了反擊陣地時 ,軍號就會不斷地從一個位置轉到另一個位置以虛張聲勢或者製造敵人四面受敵的假象。在戰鬥的某些階段 ,特別是當中國軍隊佔領了一個雙方焦灼爭奪的陣地時,「 信號燈」或者一種類似的中國信號就會響起來。後一種做法對我方的士氣打擊很大。

對於連級和營級單位 ,戰術控制似乎主要是以羊倌的號角聲作為信號 ,這聽起來有點像公雞打鳴;而對於排和班 ,則是由哨聲指揮他們的行動。後者似乎總是被用來命令連續的戰鬥或者在一次攻擊慢慢變弱的時候重新組織火力。不管是號角還是哨音 ,都還沒有表明有潛在的打擊士氣和影響戰鬥意志的跡象。

聲音的其他精神用途也是花樣百出。在大多數進攻中 ,士兵的喊殺聲總是持續不斷。這在東方是司空見慣的 ,聯合國軍發現他們「樂此不疲」。當敵軍使用棘輪搖鈴的時候 ,聽起來就像萬聖節前夜弄出的聲音;而當在很遠的地方不停的敲擊大鼓 ,聽起來就像隆隆的炮聲。有一次 ,在突擊一個美國排之前,4 個吹笛子的人被派到美國人山坡上的陣地周圍清晰可見的範圍內 ,吹了 5 分鐘曲子。中共的散兵趁機利用滿月的月光 ,移動到,進行了成功的突襲。

總的來說 ,戰地報告表明 ,除了上面提到的特殊情況 ,在聯合國軍對他們還不適應的情況下 ,中共的戰鬥聲音對士氣是有影響的。

加拿大情報部門對中國人民志願軍軍號等通信工具的分析,客觀地反映了加拿大士兵在朝鮮戰場已經成了驚弓之鳥,志願軍的軍號聲、吶喊聲、哨聲都能使加軍驚恐萬狀。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當年加拿大為何要追隨美、英參加「聯合國軍」呢?原因究竟何在呢?

加拿大地處美洲,面積995萬多平方公裡,居世界領土面積第二,人口2000多萬。加拿大本來是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16世紀後,法、英先後侵入。1763年英法7年戰爭結束,根據同年籤訂的巴黎條約,加拿大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加拿大爆發了爭取獨立的運動,英國被迫於1867年通過「不列顛北美法案」,允許建立加拿大自治領,但自治權並不完整,到1914年才獲得了較完整的處理國內事務自治權。

1926年英國宣布加拿大自治領與英國有平等地位,自此加拿大獲得了外交上的獨立。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進一步確定自治領和英國之間的「平等地位,不再相互隸屬」,惟一的約束是「效忠」於同一個國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資本開始侵入加拿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戰後,美國勢力加快滲入加拿大,英國資本逐步退居次要地位,美國資本佔在加拿大所有外國資本的80%,在經濟上控制了加拿大。

1947年加拿大與美國訂立了軍事協定,允許美國在加拿大設置軍事基地。1949年加拿大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3年同美國籤訂「聯合民防協定」,後又與美國訂立了「美加聯合空防協定」,設立了「北美空防司令部。美國通過這些軍事協定,在軍事上控制了加拿大。

於是,加拿大成為美國的追隨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拿大幾乎參加了所有美國拼湊的所謂「聯合國部隊」行動:派兵侵略朝鮮、薩伊、巴勒斯坦;以軍事觀察員名義派出軍事人員到克什米爾、加沙、葉門、西伊裡安、賽普勒斯等地。

加拿大武裝部隊總人數為8.5萬多人,陸軍3.3萬多人,海軍1.5萬人,空軍3.7萬人,作戰飛機160多架。韓戰它參加「聯合國軍」,動用了全部兵力的7.2%。

韓戰中,加拿大軍戰死312人,傷病、失蹤、被俘1244人,共計1556人。加拿大官方公布:加拿大共26791人參加韓戰,死亡516人。

韓戰加拿大追隨美國損兵折將,如今加拿大無理扣押中國華為集團孟晚舟又一次追隨美國,結局如何?不言而喻,多行不義必自斃。

本作品版權歸「晨暉軍事」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韓戰:敵方除了韓國還有16國參戰,他們為何參戰?
    可以說自從我軍進入朝鮮,「聯合國軍」就基本沒佔到便宜,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參戰呢?這一幕和多年前入侵我國的八國聯軍很相似,只不過這一次是在朝鮮半島上進行的戰鬥。其實最開始韓戰的爆發還是因為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互掐,原本被日本控制的朝鮮半島在日本敗退後瞬間成為大國之間的香饃饃,誰都想咬上一口。
  • 偉人的霸氣和智慧: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中國人不懼戰爭
    1950年6月,北朝鮮在得到蘇聯的默許後,令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向南韓發起全面進攻,韓戰全部爆發。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僅用三天的時間就佔領了南韓的首都漢城,南韓軍隊節節敗退,很快被逼退到釜山一隅,就差被趕進大海了!
  • 韓戰:土耳其軍「王牌旅」兵敗如山倒
    韓戰期間,土耳其投入1個步兵旅,人數最多時達5455人。它的出兵人數居第4位,第1位是美軍30.2483萬人,第2位是英軍1.4198萬人,第3位是加拿大軍6146人。土耳其旅開始配屬在美軍第九軍團,後來配屬在美軍第一軍團的序列中。
  • 北朝鮮派出T34坦克,美國根本不明白:南朝鮮為何輸得這麼慘
    至於留守在這裡的南朝鮮十二團,他也顧不上這麼多了。事實證明,達裡格這次出逃,是正確的。因為他剛駕車開到開城通往漢城的路口,背後的開城火車站方向就射來一陣密集的彈雨。毫無意外,開城失守,南朝鮮十二團全軍覆沒。此時的達裡格不會知道,南朝鮮此時失守的城市,可不止開城這一座。
  • 蘇聯解體後披露出的韓戰真相
    這樣朝鮮並不會丟,也保住了蘇聯的遠東太平洋戰略要地,更重要的是使中國擺脫美國的拉攏,處於蘇聯的嚴格控制之下。 史達林可謂老謀深算,但有一點他萬沒有料到,那就是新中國這個昔日的東亞病夫竟然敢出兵對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聯軍,尤其是在自己拒絕提供空軍支援後還決定出兵,而且居然一開始就把聯合國軍打得落花流水,打回了三八線。
  • 美國介入的戰爭中有哪些是沒打贏的
    由此可見美國所參與的歷次戰爭都是勝多敗少,儘管如此歷史上也曾有過幾場美國沒能打贏的戰爭。2012年6月加拿大耗資2800萬加元舉辦了一次「1812年戰爭」200周年紀念活動。所謂「1812年戰爭」指的就是爆發於1812年的美加戰爭。
  • 建國以來,中國一共對外出兵7次,除了韓戰,還有哪6次?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我國一共對外出兵7次,也可以說是7次保衛戰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韓戰,中國一一己之力對抗多國聯軍,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了38線,除了這次戰爭,中國還對外出兵6次。在韓戰爆發之前,中國還曾幫助越南抗擊法國。二戰中,法國快速被德國打滅國,但二戰失利的法國卻不願意放棄自己在越南的殖民地,二戰結束之後,開始重新攻略越南。
  • 血與火的洗禮——記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東坡兒女
    7月5日,聯合國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旗下糾集了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紐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盧森堡、南非、希臘、韓國16國軍隊。10月10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簡稱「三八線」)。10月19日佔領平壤,企圖迅速佔領整個朝鮮。
  • 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汲取敢打必勝的精氣神
    軍隊的「精氣神」中,「氣」是中堅,表現為敢打必勝、血戰到底、不懼艱苦的血性膽氣。正是靠著這股氣,志願軍打敗了「鋼多氣少」的美軍,創造出以弱勝強的戰場傳奇。  敢打必勝的勝戰勇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革命戰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 外網討論「韓戰」奇葩問題:中國為何從未道歉?
    編者按:抗美援朝(韓戰)這場戰爭在外,常常被稱作「被遺忘的戰爭」。有的美國退伍老兵不願再度提起參與過這一仗,更不願意談及與中國志願軍的遭遇。美國自己對這場戰爭的表述和反思,也遠遠少於同時期的越南戰爭。在外網知乎「Quora」上,常年掛著一個看起來非常奇葩的問題:「為什麼中國從未就韓戰道歉?」
  • 韓戰,中國軍隊為何叫志願軍?全世界都懂這個名字下的深意
    所以變換名稱就十分必要了,雖然有自欺欺人之嫌,但是國際外交就得這麼玩。只要不太過於損害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是不會直接攻打中國的,因為這個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所以,不僅僅中國需要變換出兵名義,美國也十分需要這塊遮羞布。即使在戰場上美軍十分被動的時候,美國都始終默認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作戰,是局限性的。
  • 解放戰爭打了3年,抗美援朝也打了3年:為何後者打得更慘烈?
    抗美援朝戰爭,是在解放戰爭結束不到一年後爆發的,中國參戰軍隊以解放戰爭時的各野戰軍為主(前期為三野、四野主力,後期各部隊入朝輪戰),在朝鮮半島打退了韓軍及16國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這場戰爭到底有多難打?
  • 韓戰與史達林:韓戰爆發時,史達林都在幹了些什麼?
    比如朝鮮的高層領導,他們單方面認為,自己這邊才是朝鮮半島的主人。早在韓戰沒有爆發之前,朝鮮方面就多次聯繫蘇聯,希望蘇聯派遣部隊南下,幫助他們統一朝鮮半島。那時候,蘇聯還沒有完全恢復二戰時期遺留的創傷,不太適合進行新的戰爭,身為最高領導的史達林,其實並不願意發動大規模戰爭,所以多次拒絕朝鮮高層的請求,甚至還呵斥了駐紮在朝鮮境內的蘇聯軍事顧問。
  • 闢《炎黃春秋》謠:毛澤東否定抗美援朝戰爭?
    2014年11月22日,門戶網站網易、搜狐等紛紛在首頁刊登題為《毛澤東1956年評抗美援朝:幫朝鮮打這場仗錯了》的文章,文章註明「本文摘自《炎黃春秋》2013年第12期 作者:何方 原題為:抗美援朝的得與失 本文為節選」。
  • 英軍把清軍按在地上摩擦,為何卻被阿富汗人打得全軍覆沒
    在這場戰爭中,數千英國軍隊如入無人之境,打得清軍潰不成軍。坐擁百萬雄兵的清王朝被嚇破了膽,被迫向英國人割地賠款,結束了這場戰爭。而就在鴉片戰爭爆發不久,英國人同時打響了另一場戰爭。1841年,第一次英阿戰爭爆發,英國和阿富汗進行了激烈的戰爭。在戰爭中,阿富汗人把入侵的英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英軍把清軍按在地上摩擦,為何卻被阿富汗人打得全軍覆沒?
  • 韓戰中,為什麼美國寧願戰敗,也沒有用原子彈?
    中國建國之後的第二年,朝鮮內戰就打響了,美國為了爭取在亞洲的利益,帶兵選擇了幫助韓國針對朝鮮,由於當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將朝鮮士兵打得節節敗退,甚至直接無視中國的三八線,公然將戰火帶到了中國邊境。中國自來都把國家主權看得很重,美國的行為已經嚴重越界,如果中國這一次忍氣吞聲,美國未來還不知道會做出什麼過分的行為,中國政府當即拍板出兵支援朝鮮。
  • 真相:打了3年韓戰,真是美國為了搶奪朝鮮萬噸鈾礦發起的?
    [老袁侃一侃]:在最近的文章評論之中,有讀者朋友留言,詢問韓戰的起因,提供了這麼一種說法:美國想和朝鮮一起開發鈾礦,但是朝鮮不同意,因此就爆發了戰爭。這種情形乍一看,和伊拉克戰爭相似,為了爭奪礦物資源,說的倒也合情合理。
  • 美軍:韓戰打不贏,千裡投毒我最行
    奇怪的是,這些病例發生的地方,距離相隔甚遠,之間沒有什麼接觸,根本不像是由某個點擴散爆發出的傳染病,更像是多點同時爆發的。這種種證據說明,這一切根本就不是一次自然爆發的傳染病,而是有人蓄意製造的。而那個製造者,就是美國。
  • 1962年,中國的娃娃兵收拾了印度鬍子兵,印旅長:世界少有
    印度趁中國抗美援朝、無暇西顧,不斷入侵我國邊界地區1950年,韓戰爆發,新中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向東集結,無暇西顧。剛剛獨立才3年的印度,趁此機會,在1951年將軍隊推進到「麥克馬洪線」以南,並佔領了藏南重鎮達旺。
  • 韓戰後,世界對中國的看法改變,得到從未有過的尊重
    韓戰無疑是改寫中國命運的一場戰爭,從戰爭結束的那一天開始,代表著中華民族真正的回到了世界民族之林當中。被打回三八線的美軍最終選擇了妥協,在歷史的見證下簽訂了停火協議。 當消息傳遍世界的時候,一向對華人充滿歧視的歐美國家,又怎麼看待這個嶄新的國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