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趁中國抗美援朝、無暇西顧,不斷入侵我國邊界地區
1950年,韓戰爆發,新中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向東集結,無暇西顧。剛剛獨立才3年的印度,趁此機會,在1951年將軍隊推進到「麥克馬洪線」以南,並佔領了藏南重鎮達旺。
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是國大黨的領導人,國大黨是一個充滿民族主義色彩的政黨,他認為可以借新中國成立之初,對於中印邊界問題無暇顧及,再造成既成事實。同時,印度也意識到,隨著中國內部政治整合過程的完成,新國家的建立,中國的軍事防禦力量,也在逐漸向過去疏忽的邊遠地區推進。他們認為,如果現在不做,未來就沒有機會了。
考慮到當時的國際形勢和中印友好的大局,中國政府選擇擱置爭議留待日後再談的方針。然而,1958年開始,中蘇關係愈加惡化,赫魯雪夫開始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明顯地偏袒印度。美國也看中了這個宣稱「不結盟」的國家,可以有效遏制共產主義勢力。
在亞洲南進,有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支持,尼赫魯講話的調門漸漸變高了。
1962年10月20日,在中印邊境海拔3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麓,中國邊防部隊向侵入的印度軍隊發起進攻。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保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第一次實施邊境自衛反擊戰。
消息傳到新德裡,印度朝野震動。當天,印度國防部長梅農被記者追問:「在哪裡可以抵擋住中國軍隊的進攻?」他幾乎是驚慌失措地回答:「他們打得那麼猛,跑得那麼快,要到哪裡就能到哪裡。」
日後,歷史學家對這場戰爭有一個精妙的比喻:印度就像一個釣魚的人,他的魚鉤,被一條他絲毫不想釣到的魚咬住了。
周恩來4赴印度尋求和解,尼赫魯卻執意犯我邊境。
1959年8月25號,在中印邊境東段,爆發了中印雙方的第一次武裝衝突。10月,印軍幾次在西段的貢嘎山口向我邊防部隊開火。但是,這一期間,我國仍然選擇了忍讓。
11月7日,周恩來致函尼赫魯,建議兩國武裝部隊立即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裡,並呼籲兩國總理儘快舉行會談。
這個建議,很快被尼赫魯拒絕了。
但是為了表明談判的誠意,中國邊防部隊還是單方面從中印邊境後撤20公裡,並且按照上級指令,在我方實際控制的20公裡內,部隊不開槍,不巡邏,不評判,不打獵,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
MZD從新中國的整體戰略出發,還不希望同印度徹底搞壞關係,因此當時中國駐印度大使向印度外交部提交通知,通知由MZD親自修改,他加了一段:總而言之,中國通印度是友好國家,過去的一千年如此,相信今後一千年一萬年也是如此。
MZD的一番推心置腹,尼赫魯卻並不領情。
1960年4月19號,周恩來親自飛赴新德裡進行邊境會談,這也是他為兩國友好第四次前往印度斡旋。但是,尼赫魯的態度絲毫沒有轉變,他沒有接受中方擱置爭議的建議,再次提出了12.5萬平方公裡的要求,這個大小,相當於福建省的面積。
第二年,尼赫魯宣布了他的政策,要把印度的邊界線盡一切可能地向中國推進。
到了1962年,印度步步逼近,在中印邊境爭議地區部署了20多個據點,有些據點楔入中國哨所之間,有的甚至插到中國哨所背後。
中國有句老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忍無可忍的反擊就要開始了!
尼赫魯拒絕和談,中國主將自願請戰
1962年9月17號,中國向印度發出了措辭強硬的外交照會:
「如果印方一意孤行,妄圖用武力擴張領土,我邊防部隊將堅決實行自衛,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由印放承擔一切責任。」
至此,中國政府依然在等待印度回心轉意,周恩來表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不放棄尋求和解的途徑。
然而就在這一天,印度軍隊中的一支王牌部隊,被調到了中印邊界東段,他們接到的命令是,向中國境內的克節郎地區挺進。這支部隊是綽號「紅鷹」的印度第4師第7步兵旅,在陸軍中,第4師享有盛名。二戰中,它曾經被編入英國第8集團軍,參加過北非阿蘭曼戰役,當時,部隊的指揮官是赫赫有名的蒙哥馬利元帥,而他們的對手是隆美爾統領的德國陸軍精銳。
這一次,「紅鷹師」第7旅被調到中印邊境,是來執行一個由印度國防部制定的秘密行動,代號「裡窩那」。「裡窩那」計劃的目標,是在東線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將「麥克馬洪線」以北11公裡,在中國境內的塔格拉山脊,變成印度實際國界。
這個計劃的幕後策劃者之一,就是印度總理尼赫魯。
為實現這一宏大的侵略計劃,尼赫魯親自點將,委任印度陸軍總參某局長考爾中將,任第四軍軍長。這個從未上過戰場,僅憑漂亮臉蛋和與尼赫魯的姻親關係平步青雲的主將,此刻還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將被中國人徹底改變。
同一時間,在北京,中國軍隊的主將已經在向中央請戰,這個人,就是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
1962年初,張國華在北京剛參加完「七千人大會」後,就一直留在內地養病,9月,他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印邊境局勢的發展上,這段期間,他通過電話不斷把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和他的個人意見及時告知西藏工委和西藏軍區,西藏軍區根據中央精神和他的意見,迅速組建了一個精幹的作戰指揮機構——軍區前進指揮所,代號419部隊,總共10400人。
10月4號,被印度媒體吹捧為「有非凡的勇氣和幹勁」的考爾中將,飛抵印度邊防重鎮提斯普爾,在那裡,他開始對「裡窩那計劃」進行排兵布陣。
在他的布局中,克節朗河是攻擊的重點,那裡部署了戰鬥力最強的第九旁遮普聯隊,還有一個連和一個中型機槍排,但是旁遮普聯隊的四個步兵連,分布在大約12公裡的沿河前線上,戰線非常鬆散。
他們當時的推進,從軍事邏輯上講,是很不合常規的,比如他整個部署是前重後輕,把兵力不斷往北推。
這個時候,印度拒絕了中國在外交上的最後一次努力。10月12日,尼赫魯進行了戰爭總動員,在機場,他對記著信誓旦旦地說:
「要把中國入侵者從『東北邊境特區的印度領土』上清除掉!」
中印邊境戰鬥即將打響!中央指示:出戰要慎重,出戰要必勝!
1962年10月13日,西藏軍區司令張國華抵達拉薩,他立即召開會議,傳達中央軍委意圖,研究克節朗前線的敵情。
厲兵秣馬,主將升帳。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就要拉開戰幕了!
張國華抱病返藏,到前線後,他的高血壓、心臟病常常發作,感到氣悶胸悶,在前進指揮所裡,他就一邊吸著氧氣,一邊制定作戰計劃。
當時,敵人在克節朗地區部署了印度第七旅等部隊1300餘人,印軍的部署呈丁字形,特點是前重後輕,正面寬,縱深淺,左翼是重點,又是要害。
在北京,中央指示:出戰要慎重,出戰要必勝!所以建議,先打克節朗的沙澤一個點,吃掉印軍一個營。
身經百戰的張國華考慮再三決定,吃掉一個營不痛不癢,達不到教訓印度的目的,要吃就吃他一個旅!
為了全殲印軍王牌第四師第七旅,張國華制定了作戰方案,集中兵力從敵兩翼開刀,先打兩點,由敵人左翼實施突破,同時再迂迴敵背後的章多,打擊敵指揮機構和補給基地,將敵人分割成數塊,逐一殲滅!
方案定了,張國華召開參戰部隊幹部大會進行動員,他說:「現在當面敵人不是1300人,可能是2500人,我們準備打他3000人,如再增援就按5000人打,要打得好,打得快,速戰速決,務必全殲!」
當時運輸車輛不夠,部隊就在路上攔車,借用民用車輛進行人員調動。奇怪的是,中國軍隊的頻繁調動,卻沒有引起印度的警覺,此時從中印邊境到新德裡,從主將考爾到總理尼赫魯,印度國內到處瀰漫著一種現在看起來不可思議的自信,那就是中國沒有能力,也不會在中印邊境開戰。
尼赫魯認為中國無暇顧及在這麼邊遠,在天候和地候條件這麼差的情況下,來和印度爭奪這個地區。由於印度在獨立以後,一直奉行所謂不結盟政策,而不結盟運動使印度贏得了很廣泛的所謂的國際名聲,他認為這樣一些外交的資本,也會使得中國人在採取行動的時候,投鼠忌器。
的確,那時正值中國三年困難時期,在外交上,中蘇關係已從意識形態的對立,轉變為國家關係的全面緊張。在東南沿海,蔣介石時刻陰謀反攻,同時,美國極力插手越南事務,將要在中國的南大門打一場特種戰爭。
舉目四望,用那個時代的話來說,「中國是出於國際FH勢力的合圍之中」,而在荒涼的邊境地區,解放軍後勤補給相當困難,運送給養要靠人肩挑背扛,或者犛牛馱,從一座山走到另一座山往往要幾天,60斤的糧食等背到前線,只剩下不到30斤。
然而,印度估計到了中國應戰的困難,卻完全估計錯了中國人的決心!
很快,印度軍隊將切身感受到,什麼叫做「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克節朗戰役打響,印軍兵敗如山倒
1962年10月19日傍晚,中國各參展部隊抵達克節朗河北岸,各部隊進入戰鬥陣地,河對岸的印軍對此一無所知,而遠在新德裡的人們,還在翹首期待他們的軍隊攻佔塔格拉山脊的消息。
中國人不會開戰,這種武斷曾經出現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上,最終,美國人等來的是令人震撼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而此時的印度陸軍,他們還不知道即將遭遇一場與韓戰一樣被載入史冊的戰鬥。
10月19日晚上,在夜色掩護下,我軍中路部隊開始徒涉克節朗河,向敵後方穿插,至深夜,一切動響歸於平靜,一萬多人的部隊仿佛消失在深山密林之中。他們不知道,我軍全部部隊沿河一線潛伏著,不準咳嗽,不準抽菸,不準說話,除了河水流動的聲音和蟋蟀的叫聲,聽不到任何聲音,就連敵人在山上說話的聲音,我軍都能聽到。
敵人不知道我軍已經在他們鼻子底下了。
北京時間1962年10月20日7點30分,兩枚信號彈升空,震耳欲聾的炮火聲瞬間響徹喜馬拉雅山麓。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打響了。密集的炮彈活在克節朗河章多的印軍陣地上,所有暴露在外的人員,被立刻敢進了地堡。其間,印度曾嘗試反炮火準備,就在他們試圖標定射程和射擊目標時,我軍的炮彈已經落到了他們的頭上,將他們徹底逐出陣地。
15分鐘炮火準備後,步兵的衝鋒號子和尖銳的哨子聲響了起來,同樣的聲音曾經響徹在朝鮮長津湖,讓美國海軍陸戰隊為之喪膽。
印度第七旅旅長達爾維後來回憶道,雙方軍隊挨得如此之近,以至於看起來好像是部隊發生了一場譁變。
印軍陣地暗堡密集,我步兵縱隊不得不逐一攻克,傷亡一下子多了,然而短兵相接中,我軍已換裝完畢的全新56式裝備,馬上就顯現出了威力。印度當時大量裝備的衝鋒鎗,就是二戰期間有名的英國司登衝鋒鎗,然而,司登衝鋒鎗的有效射程就幾十米,高原地帶沒什麼植被,空曠,遠遠就看見人了,遠距離打不著,等到近距離交火的時候,中國的56式搶早就把他們撂倒了。因此,可以說印度的裝備不太適合於高原地帶同中國作戰。
此時,我軍集中3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猛攻印度中路部隊,兵鋒直指印軍據點扯東哨所,由於事先已被切斷通訊,印度守軍各連之間失去聯繫,先前的炮火準備更是將印度的陣型全部打亂。在戰鬥開始之初,印度就陷入了各自為戰的境地,僅在10月20日清晨的戰鬥中,印軍第四師第7旅就陣亡493人,所有部隊建制被打亂,撤退成了第7旅旅長達爾維最有效的戰場指令。
當時的印度兵,老的老小的小,老的鬍子都很長,小的就是個娃娃。當時他們說我軍是娃娃兵,結果,我們的娃娃兵把他們的鬍子兵收拾了。
克節朗戰役,我軍首戰告捷,迅速殲滅了印軍助力第7旅,共殲入侵印軍1897人,中國邊防部隊陣亡451人,負傷334人。印第7旅旅長達爾維被俘後嘆服地說:
「你們在24小時內消滅了一個旅,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