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曾多次發動徵服戰爭,徵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橫跨歐亞兩洲的帝國。但令人疑惑的是蒙古的鐵騎唯獨沒有侵佔離自己較近的印度國。歷史上有很多學者對此提出了見解。
八剌率領的兩萬蒙古軍進入印度境內,沿途攻下了一些城市,但始終未找到扎蘭丁的蹤跡。當時耶律楚材婉言勸說成吉思汗放棄追擊,從印度撤出。但成吉思汗不但要繼續追擊,還想乘機攻下印度。這時傳來哲別部隊進軍高加索山,進兵阿羅思(俄羅斯)的好消息。成吉思汗更加堅決地下令渡河南行,接應八剌,平定印度。但為什麼強大的蒙古騎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內,很快撤軍了呢?
據《元史·耶律楚材傳》記載,當年成吉思汗在攻到印度河時,遙見河中水汽磅礴,日光迷濛。將士們口乾舌燥,紛紛下騎飲水,可河水熱度似沸,根本不能入口。將士上下怨聲不斷,恨不得立刻馳歸。耶律楚材正想再次進諫,忽見河濱出現一大怪獸。成吉思汗遂命令將士準備彎弓射殺,忽然聽到怪獸發出響聲,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還」4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怪獸名叫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為了保全民命儘早班師的。成吉思汗於是順應天意,沒有行進。八剌亦即日北歸。會師後,成吉思汗率軍返回了蒙古國。
從這段史實的記載來看,頗似一個神話,但也有歷史學家認為,奇形怪獸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印度有些獸類蒙古人並未見過也不足為奇。至於把怪獸的叫聲說成是「汝主早還」的話,估計是耶律楚材的牽強附會之辭,耶律楚材本有勸主早歸的意思,他很可能考慮到蒙古兵在印度不可能討到好處,所以借怪獸之名假傳天意了。
蒙古國的確是個能徵善戰的國家,但蒙古騎兵也有兩大弱點。一是善騎好射、策馬急襲的蒙古騎兵在江河湖泊面前便顯得毫無用武之地,為此,成吉思汗建立了水軍。但另一個弱點卻是蒙古騎兵解決不了的,即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幹寒地帶的蒙古人懼怕溼熱,不耐高溫。真正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騎兵適應不了印度的氣候以及地理環境。
當時正值盛夏,暑氣逼人,蒙古軍隊只行進了數裡路,就覺得氣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還因中了暑不能行軍作戰。而印度兵卻對這種氣候習以為常。迫於環境的限制,蒙古兵在這裡沒有了氣勢和戰鬥力。
氣候原因可能是促使蒙古軍隊折回的主要原因,但還有一點很可能就是印度戰象的可怕。當時印度的部隊包括4種,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才是馬兵、戰車兵、步兵。如果兩軍交戰,蒙古騎兵很可能要遭遇象戰,將很難應付,成吉思汗的後代就嘗到了印度象兵的苦果。
1397年,成吉思汗的後代帖木兒發兵印度,遭遇了印度的象兵。當時印度軍派出了120頭戰象,每頭象背負一個戰樓,樓內有戰士12—14人不等,可以居高臨下地從戰樓中向腳下和遠方的敵人發箭。蒙古軍隊的戰馬見到這等龐然大物,任憑怎麼鞭打也不上前。頓時軍中一片混亂,象背戰樓裡的箭如雨飛,蒙古騎兵死傷不少。帖木兒進軍計劃遂被打亂。如果當初成吉思汗的騎兵強行攻進印度,也勢必會遭遇象戰,那對於已十分疲倦的蒙古騎兵是不是致命的,就不知道了。
沒有人知道蒙古騎兵要是強行攻進了印度,歷史將怎樣續寫,但最後成吉思汗決定從印度撤軍,從而保住了蒙古軍的主要力量,大元王朝最終得以在東方屹立,才是真正史實。
選自《華夏關注》(喜歡的幫忙點讚收藏吧,每日更新民間小故事,精彩視頻搞笑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