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孫子兵法》曰:「兵者,詭道也。」這句話的重點在於「詭」,何謂之「詭」?也就是千變萬化,不走尋常路。但凡歷史上頗具盛名的軍事家,無一不是戰術大師。在他們中,兵者詭道用到極致者,便能夠「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說到戰術大師,可能一般人都會聯想到戰國白起,或是三國諸葛亮、明朝劉伯溫等名軍師。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人物,雖然其名聲響亮,是一代豪傑,然而卻少有人知道他的戰術之了得。他就是蒙古族的傑出首領成吉思汗。

01
成吉思汗,作為蒙古帝國的締造者。他不僅是個政治家,更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成吉思汗一生南徵北戰,疆域一度擴展至東亞、中亞,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然而,在此期間成吉思汗也實施了很多暴行,比如屠城。之所以會大肆屠城也有原因,成吉思汗自己的軍士數量畢竟有限,屠城的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免除後顧之憂。
但就是這樣一個創造了無數殺孽的人,在每次屠城的時候,卻總會選擇性地赦免一部分人。這部分人可分為三類,工匠、炮灰、謠言散布者。成吉思汗之所以赦免工匠,與他的出身有關。成吉思汗出生於蒙古草原,那裡一片蠻荒,成吉思汗部落的工匠手藝落後,常常因為戰甲不結實、刀劍不鋒利而讓戰士們枉死。長年生活於此的成吉思汗深知自己部落情況,所以他一直在想各種辦法提高自己部落的手工業水平。

02
成吉思汗七年(公元1212年),成吉思汗率領部下攻打金國時,面對敵人的高牆束手無策。後來,成吉思汗想了一個辦法——士兵們冒著敵方的箭雨堆鑄土牆,且土牆要與敵方的城牆一樣高,但這樣做的代價實在是太大。所以痛定思痛後的成吉思汗決定,他要找最優秀的工匠,打造最先進的武器裝備。
因為成吉思汗在武器上的重視,所以蒙古軍隊在之後的戰役中可以說是「攻必克,戰必勝。」蒙古軍隊擁有強大精良的各式武器,比如攻城用的投石器。具有代表性的戰役就是蒙古軍隊西徵生涯中,與波斯的大戰——尼沙普然戰役,這場戰役之中,成吉思汗的軍隊運用了大量的先進武器,比如弩機、拋石機、雲梯等。這場戰役之中,成吉思汗的女婿戰死,勃然大怒的成吉思汗允許自己的女兒親自帶兵屠城。但即便是這時,成吉思汗仍然要求女兒不得殺害能工巧匠。

《孫子兵法》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成吉思汗知道,每一場攻城戰都必將血流成河,但城必須破。那麼,有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呢?畢竟蒙古人的數量不多,經不起這樣的消耗。最終,聰明的成吉思汗想到了一個兵不血刃的克敵制勝之法。
03
成吉思汗攻破城池之後,都會赦免一部分的平民,然後將這部分平民驅趕至下一座城池。攻城前,這部分平民主要負責輜重搬運、防禦工事建築。攻城時,這部分人就是蒙古軍隊的活盾牌、墊腳石。成吉思汗用這樣的辦法使蒙古軍隊大大降低了損失率。

每一位成功的軍事家,必然也是一名優秀的心理學家。成吉思汗每次攻破城池之後,都會大肆屠城。然而,成吉思汗除了赦免除了能工巧匠、炮灰平民外,還有一部分人會被留一命——逃跑者。但這些逃跑者並不是蒙古軍隊防守不嚴的漏網之魚,而是成吉思汗另有深意。
成吉思汗借逃跑者之口向未被攻破的城池傳遞恐慌,讓對方城池軍心、民心不穩。伊本·阿西爾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寧願自己未出生或已經死去,他不想面對恐怖的韃靼人。那麼這些逃跑者帶到下一個城池的消息是什麼呢?

因為逃跑者的消息很動人心——蒙古人承諾,不反抗,不屠城。所以,很多城池都不攻自破,這就是《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然 ,蒙古人食言而肥是常有的事情,城中不少平民都因輕信謠言而成了刀下亡魂。
結語
成吉思汗一生戰績斐然,但他所造成的殺孽也和戰績一樣「斐然」,根據《編年史》記載,成吉思汗在中亞殺了有1500萬人,而拿成都市2019年常住人口1658.10萬人舉例 ,成吉思汗相當於屠殺了一個繁華省市級的人數,可見這是一個多麼駭人的數字。
參考資料:
《孫子兵法》
《戰國策·秦策一》
《醉翁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