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曾先後擔任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編導、《東方時空》特別節目《記憶》總編導、《紀事》欄目製片人。2003年,任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特別節目組製片人、大型系列紀錄片《故宮》總導演。現任中央新影集團特別節目部主任;中國紀錄片委員會學術研究院秘書長。採寫/記者 顧學文
不久前,大型紀錄片《下南洋》登陸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贊之為「漂亮的打撈」、「遲到的致敬」。
長達2000多年華人下南洋的歷史,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在今天,將鏡頭對準這片海域、這段歷史的意義又何在?
《下南洋》聯合總導演周兵的回答是:南洋是面鏡子,照得出我們的歷史、當下乃至未來。
在長期被我們忽視的南洋,保存著完整的中華文明基因
■在南洋的文化生態中,中華文化處於弱勢,能生長已屬不易,而生長得這麼好,更讓人驚訝。
■祖先的牌位他們一直帶著,沒丟。而更重要的「沒丟」,是滲透在生活中的種種。
解放周末:為什麼把鏡頭對準南洋這片海域、投向下南洋這段少為人知的歷史?它好像並不像您曾導演的《故宮》、《敦煌》、《外灘》等紀錄片那樣,有著顯而易見的理由。
周兵:緣起不是我。先是《下南洋》的另一位聯合總導演祝捷提出這個選題的。一開始我只想做監製,並沒有特別大的衝動做總導演。
解放周末:後來為什麼改主意了?
周兵:主要是隨著了解的深入,我開始對這個題材興奮起來了。
相較於「東南亞」,「南洋」這個名字總是帶著更多的情感記憶和歷史背景。華人有2000多年的下南洋歷史,在原始莽林,他們是怎樣克服重重險阻、建立家園的?在不同的殖民統治下,華人的命運幾起幾落,血淚與苦難是否讓他們構築起理智、良性的社會體系?是什麼力量支撐了族群文化的生生不息?
我們想用影像回答這些問題;即使回答不了,至少也想通過影像向觀眾展示一個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南洋。
解放周末:帶著這樣的願望出發,當您踏上南洋那片土地時,最直觀的印象是什麼?
周兵:在南洋,散落在太平洋與印度洋間有大大小小兩萬多個島嶼。在馬來西亞吉膽島,我看到華人用一根根木柱子,在海灘上建起他們的房子,每天兩次的潮起潮落,都會把柱子淹沒。那裡最年長的村民也說不清,曾有過多少根這樣的柱子,多少間這樣的房子。
從海上望去,吉膽島就像是一艘停在海面上的大船,房子就是甲板上的船艙。一批又一批的華人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在這塊看似人類無法生存的土地上建起村落,那個村落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吉膽島是一個象徵,象徵著南洋華人是在海水浸泡中建起家園的。
解放周末:南洋華人將種子埋進了海裡,居然也生根發芽了。
周兵:以個體存在的種子有生有死;但華人的種子在南洋確實生根發芽了。他們特別在意自己的根,每年用一個又一個重要的節日來確認。比如清明節,在吉隆坡、檳城、馬六甲、邦加、泗水這些華人聚集地的一些山岡上,都會升起嫋嫋青煙。那些平時散落於世界各地的南洋人,都會回到祖先埋葬處上香,先祖墓碑上的文字顯示他們的根在中國某地的某個小村莊。
我曾在一個偏僻山村,看到掛著的匾額上寫著「敦煌」兩字,代表著他們的族群是從敦煌遷來。祠堂裡供的祖先牌位也是千年前的。從中原到福建、廣東,最後到南洋,祖先的牌位他們一直帶著,沒丟。而更重要的「沒丟」,是滲透在生活中的種種,如學校裡「誠愛忠信」的校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
解放周末:您在拍攝《臺北故宮》時,應該也會看到過類似的場景,為什麼南洋給您以特別的震撼?
周兵:那是不一樣的。臺灣是單一的華人社會,南洋不是,華人在那裡並不是大多數,比如在印尼,華人只佔百分之一二。在南洋的文化生態中,中華文化處於弱勢,能生長已屬不易,而生長得這麼好,更讓我驚訝。當我們想要尋根時,卻發現在長期被我們忽視的南洋保存著完整的中華文明基因。在很多地方,不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保存得非常好。
解放周末:為什麼南洋華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執著甚至超過了很多身在祖國的人?
周兵:在不是自己故土的地方生存,南洋華人要維護族群,有尊嚴地生存,文化就成了有力武器。他們不想被印度、馬來西亞、印尼等外族文化同化,就要尋找和保護自己文化的根。為此,他們曾發動過「保根」運動。比如,對漢語的堅持就是一種具體表現。
不是要追究對與錯,而是為了還原歷史,不讓歷史「留白」
■不能做一個忘記歷史和丟棄文化的民族。
■每個人都是打撈歷史沉船的縴繩上的那雙手。
解放周末:歷史上,華人為什麼選擇下南洋?
周兵:有的是為了避難,有的是為了改變個人和家族的命運,由於地緣上的毗鄰,很多人就選擇以南洋為遷徙地。
解放周末:主持人白巖松稱《下南洋》是一次「漂亮的打撈」,需要打撈意味著曾經湮沒。
周兵:這部片子的最大意義就是讓我們看到這段歷史,一段被我們長期忽略、其實非常重要的歷史。
近代中國在科學文化、經濟貿易等方面的進步,有相當部分來自南洋華人的推動。比如1910年南京舉辦的第一次南洋勸業會,就是一位叫張振勳的南洋華僑實業家向慈禧建議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名義主辦的國際性博覽會,引進了許多世界先進技術,對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孫中山的支持者中有很多是南洋華人;抗日戰爭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南洋華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很多人應徵入伍。新中國建立之初,大批南洋華僑回來參與新中國建設,這種聯繫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從未間斷。南洋華人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對他們的關注卻很少。
解放周末:為了向這些華人致敬,所以你們用「歷時3年、深入9國、尋訪上百座城市」的深入,完成了這次特殊的「打撈」。
周兵:出品人、馬來西亞常青集團主席張曉卿曾經這樣描述他的心情——「每當我想起海外華人數千年來的苦難與血淚的時候,不禁動念,那就是,一個民族苦難、漂泊與被欺凌、被殺戮的歷史,我們應該要做好記錄、整理、研究和保存。我們應該讓子子孫孫記住歷史,了解過去。我們不能做一個忘記歷史和丟棄文化的民族。」他說出了我們整個團隊的心情。
解放周末:這種對歷史的打撈,註定伴隨艱辛。
周兵:我們的打撈是靠著無數人的努力來完成的。70多歲的華人陳來華曾在新加坡自費建過一個 「石叻坡民俗文化館」,收集早期華僑在新加坡創業時期的文物。我們劇組去新加坡調研時,他幫忙聯絡。他跟著劇組跑了幾天後,我們發現他的腳有點跛,這才知道因為走路太多,他的腳都磨破了。類似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每個人都是打撈歷史沉船的縴繩上的那雙手。
解放周末:這種打撈,意義何在?
周兵:我們不是要追究歷史的對與錯,而是為了還原歷史,找出可供後人反思和學習的靈感和素材,不讓歷史「留白」和埋沒。
要平實、中肯地回觀文化自身,簡單的民族自豪和自卑都不足夠理性
■在這些故事中,有我們面對未來生活的勇氣源泉。
■南洋既是悠遠的發端,也是現代的啟示。
解放周末:《下南洋》的片花中有這樣一句話:下南洋,見中華。你們選擇用什麼樣的視角去打量和看見?
周兵:在歷史影像中去捕捉和發現人類曾有的情緒和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有我們面對未來生活的勇氣源泉。就像《下南洋》學術顧問麥天樞說的,南洋之行是中國十幾億人心靈情感、價值榮辱的一面鏡子:南洋華人是中國幾千年文化或自願或被迫的使者,他們的命運本身不來源於南洋,而來源於他們的母國,這個宏大國家的每一次自我震蕩和顛簸都成為南洋華人社會命運的高峰和波浪。
解放周末:所以,探索南洋更是為了反觀和審視自我?
周兵:是的。下南洋,對於中華文化的自我理解、促使國人自省與思考的價值更大。中國社會要建立自己的理性,根本一點就是要平實、中肯地回觀文化自身,簡單的民族自豪和自卑都不足夠理性。
2000多年後的今天,移民依然是一個熱門話題,雖然與當年下南洋的環境不同,有很多不一樣。全球性遷徙和自由生存是全人類獲得的現代財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有著共同歷史文化源流的同胞,生活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與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習俗的鄰居分享社會資源,將是整個人類的未來景象。因此,南洋既是悠遠的發端,也是現代的啟示。
要讓別人從我們的文化中收穫啟發,而不是光對人說,「我就是牛,就是好」
■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資源分享,更是文化分享。
■不要太急著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樣子,那是要出問題的。
解放周末:無論是當年下南洋,還是今天的全球化,融合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華人受排擠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周兵:我們應該思考:受排擠是否和我們的做事方式、組織形態、文化傳統有關?為什麼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卻沒有英國街、美國街?華人更喜歡小圈子裡的「內循環」,華人社團在與當地文化融合方面存有欠缺,融合度始終是不夠的。
再比如我們的一些企業,從全球各地獲取資源、發展自己;但當你拿走那些資源的時候,給當地留下了什麼?僅僅幫助當地人修建公路等硬體設施是不夠的。我們要從中華文化中提取出對人類有貢獻、大家易於接受的東西,傳揚那些附著我們的價值觀、對人們實際生活有用的東西,比如中醫,比如一些和當下生活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美國的流行音樂就混雜了多種文化元素,有巴西的、非洲的、歐洲的,也有美國本土的,它得到了全世界文化的滋養,所以才能走向世界。
解放周末:如何讓世界共享中華文化,這方面我們的思考和行動還都不夠。
周兵:你說得對。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資源分享,更是文化分享;但慚愧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應該拿什麼出來分享。老祖宗留下了許多好東西,可我們捏在手裡不知道怎麼用,甚至在破壞。
比如,很多地方搞特別大的建築工程,幾個億,幾十個億,說是恢復傳統文化;但造出來的東西都只是鋼筋水泥,沒有靈魂,吸引誰去呢?你要給人以什麼滋養?老子西出函谷關,留給後人的5000字《道德經》在全世界流行,告訴人類怎麼和自然相處,那才叫厲害。
解放周末:引發出這些思考,是否正是《下南洋》對當下更為重要的意義?
周兵:近一兩百年,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是缺少主流話語權的,西方是制訂遊戲規則的一方,所以華人在南洋的土地上所經歷的震蕩、來回拉鋸的痛苦、生活的複雜程度超出我們的想像,他們處於東西方文明碰撞最前沿的實驗地。
拍《下南洋》給我的最大啟發是,要和當地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和主流人群進行非常密切地交流,要懂得轉換多種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文化。
解放周末:具體來說,應該怎麼表達?
周兵:不能指望一勞永逸,比如拍個宣傳片放到人家廣場大屏幕上播,文化就傳播出去了嗎?不是這麼簡單的。
李安是個成功的例子,你看他的電影完全是用全人類的視角拍的。傳播中華文化,要有中華文化的內核,也要有超越中華文化的表達,要讓別人從我們的文化中收穫啟發,而不是光對人說「我就是牛,就是好」。
解放周末:在南洋歷史這面鏡子裡,確實照出了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融合的路徑和圖景。
周兵:南洋的當下,也是一面鏡子。未來的中國和南洋很像,將既保有很多傳統的東西,也有西方的東西,這些東西混雜在一起到底怎樣,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可以看看現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
但我們不要太急著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樣子,那是要出問題的。每個地域的文化都是值得保存的,單一的文化很可怕,北京人和上海人不一樣,北京的四合院和上海的石庫門也不一樣,各有各的特點;但遺憾的是,無論是四合院還是石庫門,都被拆了很多。所以,《下南洋》只是展現了問題,對於如何既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又真正地融入國際社會,我們只是為未來解決問題做了點準備工作。
記者手記
大導演的緊張
當周兵告訴我,執導 《下南洋》讓他很緊張時,我愣住了——畢竟,眼前的他曾執導過多部優秀作品、堪稱國內最出色的紀錄片導演之一。
「是的,我很緊張,我做每部片子都很緊張。」
緊張是因為,周兵每次選擇的都是宏大主題,每個主題背後都是一門深奧學科,海量的信息需要迅速吸收、消化。「我常常擔心,片子裡要說錯了可怎麼辦。」這份謹小慎微,讓他潛心學習中醫相關知識三年後,依然不敢輕易開拍他最感興趣的《中醫》。
緊張還因為,周兵始終認為,語言、文字、畫面都是有能量的,傳遞怎樣的能量,需要小心對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過的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在未來幾十年裡,中國人民和中國領導人將會遇到的一個大挑戰是,如何管理全球除去13億中國人後的那57億人對中國的情緒。」《下南洋》正是為應對這個大挑戰所做的歷史「作業」。
一部紀錄片承擔不了太多,卻也承擔了不少,不可輕慢。比如《下南洋》,如何通過再現屠華歷史場景去啟發人們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激發民族憤慨。分寸的拿捏,讓他費盡思量。
所謂緊張,更是因為責任在心。雖然每過三五年才推出一部作品;但因為堅持在這條路上不疾不徐地走,久了,身後自然佇立起一幢由優秀作品構成的巍峨大廈。
但這還不夠。
周兵的心中,有一條清晰的軸線,從近現代到明清,一直到唐宋,他要一點一點地用影像梳理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歷史,用畫面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