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導演+間諜相機

2020-12-05 華西都市報

科學家導演+間諜相機

名導梁碧波、高蘭揭秘BBC紀錄片憑什麼「封神」

紀錄片《神奇的一天》。

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

BBC紀錄片《地球脈動》劇照。

梁碧波導演在轉播現場做攝像。
  (圖由受訪者提供)


  讓攝像機也穿上「迷彩服」,偽裝成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或者動物,然後埋伏到動物的地盤裡,去拍下自然狀態下,人們難以親自捕捉到的景象,這些攝像機被形象地稱為「間諜相機」。
  為了拍熊貓,每個星期的流程都是這樣,重複了八個月。
  背後都會有龐大的科學家團隊來支撐,好多導演本身就是科學家。
  每個採訪的長度控制在多少秒以內,觀眾的忍耐極限多長,都有標準。

  幼年的斑馬寶寶想要穿過一條湍急的河流,英勇的企鵝爸爸每天都要從事一項與大海以性命相搏的工作來撫養家人,走在尋找真愛路上的樹懶還是那麼不緊不慢……這是BBC自然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中出現的畫面。
  作為一部備受期待的BBC經典自然電影續集,影片由2007年票房超1億美金席捲全球的《地球》原班人馬,耗時三年精心打造。影片中,出現了企鵝、樹懶、蜂鳥、獨角鯨、海鬣蜥等38個野生物種,其中大熊貓、白頭葉猴等中國獨有的珍稀動物尤為讓人眼前一亮。
  一直以來,BBC盛產各類製作精良的紀錄片,徵服了很多全球眾多紀錄片愛好者。看BBC的紀錄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也可以欣賞從宇宙到地心深處的奇妙境界。而且,畫面絕對有保證,幾乎每一幀都可以截下來做壁紙。
  BBC自然類紀錄片擁有哪些制勝法寶?對此,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屢獲國際大獎的著名紀錄片導演梁碧波,四川電視臺導演高蘭,他們從專業的角度出發,獨家揭秘了BBC自然類紀錄片被「封神」的原因。

多樣化的題材選擇

  從猿猴到人類,從非洲草原、荒涼峰頂到熱帶雨林、深邃大海,從探索居住在世界角落人群生存之道的《人類星球》到講述在極端壓力下,生物體不斷拓展行為極限的《生命》,BBC自然題材紀錄片的選題包羅萬象,將難以數計的生物及其絕美的身姿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拍攝自然類紀錄片時,BBC的製作團隊都會從全世界範圍內進行題材的選擇,他們對我們所在的地球的認識是宏觀性的,甚至可以說是以外星人的眼光來看待地球。這種高度和範圍,在國內,現階段來說,我們的條件很難達到。」梁碧波導演根據自己平時的觀察,給出了BBC自然紀錄片被「封神」的第一個原因。
  除了在拍攝上的多題材選擇,自然類題材的紀錄片與人文題材相比,本身更能跨越文化、政治、歷史文化的種種障礙,打入國外的市場。高蘭導演解釋道,「因為自然類的片子更接近生命的本真和『弱肉強食』等原始生存法則。在殘酷的生存法則下,又時刻透露著溫情,更能引起人類情感上的共鳴。」

專業化的拍攝技術

  「自然類紀錄片對畫面的要求相當高,所以,對設備技術也有高的要求,拍攝難度相對人文類紀錄片來說,會難一些。」高蘭導演介紹說,「比如說,要拍攝一隻小鳥的故事,小鳥不會說話,只能靠拍攝到的海量畫面的有機剪輯形成有情節的段落去推動劇情的發展。」
  很多人在看BBC的紀錄片時,常常被精彩絕倫的畫面所震撼。2016年播出的《地球脈動2》更給了觀眾「身臨其境」的偷窺感,還讓科學家發現到之前沒有注意過的細節。這是BBC第一部高清自然紀錄片,畫質升級到了4K的清晰度。從BBC播出的幕後拍攝花絮可以了解到,BBC的製作團隊除了動用超高清攝影技術外,還使用了攝影機穩定器、無人機等設備和遙控記錄技術,拍攝起來十分專業。
  在自然類紀錄片剛剛興起的時候,一般都是由攝影師潛伏拍攝動物。「這些攝影師會穿上迷彩服隱藏在森林裡,身上不能有任何特殊氣味,連帶刺激氣味的驅蚊劑也不能噴。優秀的紀錄片從業者是需要精神和情懷的,需要對這個行業最大的熱愛與崇敬,在對所拍對象的深度了解和認知的同時,還需要有同理心,需要進入所拍對象的情感世界。」高蘭導演說。從2000年開始,BBC另闢蹊徑,開始讓攝像機也穿上「迷彩服」,偽裝成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或者動物,然後埋伏到動物的地盤裡,去拍下自然狀態下,人們難以親自捕捉到的景象,這些攝像機被形象地稱為「間諜相機」。
  這一拍攝手法漸漸在業界流傳開來,我國的紀錄片導演在拍攝自然題材的紀錄片時也用過。「李文舉導演拍《自然的力量》這一紀錄片時,在東北進行過一段時間的拍攝。當時,為了拍到老熊穿過樹林的鏡頭,攝製組先把線路看好,提前半年在樹林裡埋下牛肉。熊每天都會去那裡找牛肉吃,漸漸地習慣走那條路,將線路固定了下來,拍出來的畫面就很好看了。」梁碧波導演補充道。

工業化的生產流程

  在拍攝紀錄片時,BBC跟好萊塢拍攝電影一樣,有一套完整而詳細的工業化生產流程,比如說,開場該如何設置,每個採訪的長度控制在多少秒以內,觀眾的忍耐極限是多長時間。忍耐極限時間的測定是請專門的機構做受眾的心理分析而得到的,甚至會精確到多少分多少秒觀眾開始流失。梁碧波導演深耕紀錄片行業多年,他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們整個團隊的專業素養非常高,比如說拍野生動物怎麼拍,都有一整套技法,我們國內在這方面的經驗非常缺乏。」
  2007年,梁碧波導演與五洲傳播中心和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合作拍攝過一部名為《成長的大熊貓寶寶》的紀錄片,記錄下熊貓寶寶從出生到成長到八個月的過程。「當時他們在全世界選了50種動物,記錄下這些動物的成長曆程。在中國,就委託我來拍攝熊貓,那也是我第一次參與到國際化的工業生產流程當中去。」
  談起這段經歷,梁碧波陷入了回憶,「當時,在每個星期一的上午,我們會跟美國那邊的製片人、我們國家五洲的項目負責人以及負責後期的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開國際電話會議。在這個會議上,我會將近期的動態告訴他,涉及到很多細節,比如說,本周熊貓怎麼了,下個星期熊貓將會長得怎麼樣,熊貓基地的人會怎麼樣等等。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的後期會根據這些情況,馬上做一個表發過來,告訴我們這周的拍攝重點是什麼,哪些鏡頭必須要,我就按照這個表上的內容去拍。拍完後,馬上將磁帶用國際快遞寄到紐西蘭那邊讓他們去做後期。每個星期的流程都是這樣,重複了八個月。」
  高蘭導演是從電視劇導演跨界進入紀錄片領域,她說,「BBC自然動物類紀錄片從策劃到前期拍攝不斷完善的案頭工作,就是要讓紀錄片具有精彩的故事敘事與曲折的情節結構,是讓這類紀錄片成功的先決保障之一。」

科學化的學術支撐

  很多人把自然類紀錄片當作科普片來看,因為其中涉及到很多科學、人文、地理、生物方面的知識,看完是既獲得了美的享受,又開闊了眼界。這些學術知識的提供,絕大部分來自專業的科學家團隊。
  BBC今年出了一部名為《荒野間諜》紀錄片就是在20多位科學家和野生動物專家的指導下完成的。「他們拍這類片子時,背後都會有龐大的科學家團隊來支撐。好多導演本身就是科學家,在我印象裡,以前有一個比較著名的紀錄片《微觀世界》,導演克勞德·紐利迪薩尼就是一位科學家。與他們相比,我們對自然科學的研究還是有所欠缺,難以提供這方面學術知識的支撐,導演各個方面的素養也難以達到。」梁碧波坦言。

相關焦點

  • 美華裔科學家郗小星聲援「科學家不是間諜」活動
    信息 美華裔科學家郗小星聲援「科學家不是間諜」活動 2016——他巡迴演講的第二站,通過講述自身遭遇,表達強烈意願支持「科學家不是間諜」活動,呼籲要為防止類似遭遇再次發生在其他科學家身上而有所行動。
  • 白鯨身綁相機,現身挪威海域!疑為俄羅斯「間諜」?
    它身上綁著繩索和相機,上面寫著「聖彼得堡的設備」。由於發現白鯨的地點離俄羅斯北方艦隊的大本營——摩爾曼斯克,只有400公裡,挪威輿論隨即開始懷疑,這是俄羅斯海軍訓練的「特殊情報員」。這個假設隨即遭到俄羅斯專家的批評,甚至認為挪威公布的畫面是捏造的。 挪威與俄羅斯擁有著近200公裡長的邊境線。
  • 中情局解密動物間諜史,可靠性是最大問題
    動物不僅可以是人類的朋友,也可以作為情報部門的「間諜專員」。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近日解密了在冷戰期間利用貓、狗、海豚以及鳥類進行間諜活動的文件。在貓體內安裝竊聽設備,遠程操控狗,利用鴿子來拍攝諜照,這些看似間諜小說的情節原來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過。
  • 素材:間諜與間諜手段 都有哪些?
    信息渠道的發達使間諜們的生活揭開了一絲神秘面紗。只要國家存在,間諜就不會消失,間諜的話題也就將經常被提起。  文章摘編如下:  在冷戰的腳步漸行漸遠,全球化的紐帶日益緊密,和平的祈願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現實的當下,間諜這個號稱「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甚至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 美籍華裔科學家郗小星就「中國間諜烏龍案」起訴FBI
    美籍華裔科學家郗小星就「中國間諜烏龍案」起訴FBI 姚麗娟/環球時報 2017-05-11 14:44
  • BBC攝像機賣萌 打扮成企鵝間諜被瘋狂求愛
    2月11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了最新的野生動物系列——3集紀錄片《企鵝間諜》(Penguins - Spy in the Huddle),節目播出後立即引起了觀眾的熱捧,有觀眾直呼:「動物賣萌也就算了,連攝像機都開始賣萌了!」原來為拍攝這部紀錄片,劇組製作了17臺機器企鵝,並在它們身上安裝了50種不同的「眼睛」(鏡頭),然後將這些「企鵝間諜」放入野生的企鵝群落中。
  • CIA解密動物間諜文件:曾訓練鴿子拍攝蘇聯敏感地點
    綁在鴿子模型上的間諜相機(圖源:CIA)海外網9月16日電 近日,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發布了一系列冷戰時期文件,介紹了其如何嘗試利用貓、狗、海豚以及鴿子等鳥類執行秘密間諜任務,包括拍攝蘇聯敏感軍事地點等的細節。
  • BBC紀錄片獨門大招:34位「臥底間諜」的秘密
    《荒野間諜》中的34隻仿真動物(和靜物),可不是田間地頭唬麻雀的「稻草人」哦,它們都是造價昂貴的SpyCams(間諜攝像機)——由BBC金牌導演John Downer的製作團隊,與數十位各領域的專家協同研發、製作和測試而成的高精尖設備。
  • 盤點二戰十大著名間諜
    盤點二戰十大著名間諜若你覺得史上最強的間諜是007詹姆士邦德,那你可能錯了。至少,你得先知道以下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理察·佐爾格博士間諜1924年蘇聯情報部門將佐爾格收為特工。德國對蘇聯不宣而戰前,佐爾格曾向蘇聯政府報告這一消息,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 冷戰時期的動物間諜,潛伏在動物界中的007
    然而殊不知,還有一種間諜,本以為只存在於很多人的腦洞之中,然而其卻真實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並顯著改變了人們對間諜的認知——這就是動物間諜。01動物間諜聽起來新鮮,但卻很有歷史淵源。我國古代就有「飛鴿傳書」的典故,可見對動物進行一定程度的訓練,就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
  • 美國炮製中國航天間諜 華裔科學家舒泉聲被逮捕
    就在全球華人為中國神七上天而歡慶之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卻傳出一條「中國航天間諜被捕」的消息。當地時間9月24日清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在維吉尼亞州的諾福克逮捕了美國愛瑪科(AMAC)國際有限公司總裁、華裔科學家舒泉聲。
  • ...相機給狗拍照引熱議!你知道有人用魚眼相機給人拍照成了科幻...
    中國小康網訊 近日,一個名為「千萬別用廣角相機給狗拍照」的話題引發熱議,網友紛紛曬出自己的作品,可是你知道麼,半個多世紀前,卻有人用魚眼相機給人拍照,拍成了科幻經典,這是咋回事呢?一起來看一下。
  • 紫荊:揭秘鮮為人知的現代間諜手段
    中新網8月20日電 香港《紫荊》雜誌8月號刊文《鮮為人知的現代間諜手段》說,一度沸沸揚揚的美俄間諜事件再次告訴我們,儘管冷戰已結束,間諜須臾未曾遠離。信息渠道的發達使間諜們的生活揭開了一絲神秘面紗。只要國家存在,間諜就不會消失,間諜的話題也就將經常被提起。
  • 美國使領館(×) ,CIA間諜窩(√)
    目前,美國務卿蓬佩奧的說法是,美方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是針對中方多年來開展商業間諜活動、偷竊美智慧財產權、幹涉美國內政的回應,目的是「保護美智慧財產權和美民眾私人信息」。盧比奧對「關閉駐休斯敦總領館的決定」表示支持,並聲稱該領館早就該關閉。他還叫囂稱,「間諜」必須在72小時內撤離,否則將面臨「逮捕」。
  • 熱心白鯨撿到手機歸還失主,竟被懷疑是俄羅斯「間諜」?
    挪威海域的漁夫上個月發現它時,發現它身上有固定運動相機的背帶,背帶上有俄文標識。一開始,海洋專家認為它受過俄羅斯海軍訓練,從事間諜活動,是潛伏在挪威海域的俄羅斯的「間諜鯨」。
  • 從「看見」到「看清」 解密:間諜衛星有多「神」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最先進的軍用間諜衛星影像足以看清地面上士兵手中槍的型號,還能看見報紙的標題;但要說今天的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秘密,依然是誇大其詞。  各國軍用間諜衛星(也稱偵察衛星)影像一直屬最高機密。
  • 《間諜佐爾格》由伊恩格倫、本木雅弘等主演,你看過嗎?
    《間諜佐爾格》是由Asmik Ace製作,東寶映畫、東映映畫聯合發行的182分鐘戰爭影片。該片由筱田正浩執導,筱田正浩、Robert Mandy編劇,伊恩·格倫、本木雅弘等主演,於2003年6月14日在日本上映。
  • 因拒當間諜而遭迫害,揭開美政府迫害外籍科學家的內幕
    近日,美國《紐約客》雜誌公開發表了一篇上萬字報導,標題為《拒絕當間諜的人》,揭露了伊朗科學家西魯斯·阿斯加裡在3年前被美國政府無故逮捕的故事:從伊朗科學家到美國研究機構從事科研活動被拒絕,到FBI拋出籤證留美的橄欖枝,再到威逼利誘成為聯邦調查局的線人,再到一波三折的牢獄之災,文章詳細揭露了美政府為了培養間諜
  • 防不勝防,這9種動物在歷史上都當過間諜
    在古代,幾乎所有的間諜活動都是由人類特工秘密進行的。然而,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形形色色的間諜開始招募動物加入他們的隊伍,以在殘酷的情報收集領域中獲得優勢。或許正是海豚的這種廣為人知的水下信息收集能力,促使哈馬斯在2015年懷疑一隻海豚在從事間諜活動。最初的報導對於哈馬斯是否俘獲了一艘以色列海豚級潛艇還是一艘真正的海豚存在爭議。但哈馬斯軍方電臺很快就清除了這片水域,向其聽眾保證,所指的間諜實際上是一種配備了攝像頭和其他信息採集設備的海洋哺乳動物。
  • 藝術家 裁縫 士兵 間諜
    事實上,藝術與「間諜」之間的糾葛由來已久。▲ 李振成 拍賣行裡的保安是間諜?事實上,藝術與「間諜」之間的糾葛由來已久。關於某些藝術家、演藝明星間諜身份的種種猜測,一直是都市傳奇裡的一味猛料。 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時候的英國藝術家倘若不小心畫了一張風景畫,搞不好會遭受牢獄之災。英國政府於1914年8月8日通過的《國土防衛法》中,有一條在現在看來荒謬又好笑的規定——所有展示港口風景的照片、素描、模型等作品都是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