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0日電 香港《紫荊》雜誌8月號刊文《鮮為人知的現代間諜手段》說,一度沸沸揚揚的美俄間諜事件再次告訴我們,儘管冷戰已結束,間諜須臾未曾遠離。信息渠道的發達使間諜們的生活揭開了一絲神秘面紗。只要國家存在,間諜就不會消失,間諜的話題也就將經常被提起。
文章摘編如下:
在冷戰的腳步漸行漸遠,全球化的紐帶日益緊密,和平的祈願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現實的當下,間諜這個號稱「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甚至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然而,一度搞得沸沸揚揚的美俄間諜事件再次告訴我們,儘管冷戰已經結束,世事變幻,風起雲湧,但間諜須臾未曾遠離,「他們」一直就在我們身邊——也許就是我們「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好鄰居。
信息渠道的發達使此次間諜風波通過各種渠道,瞬間傳遍全球,在媒體的詳細描述下,間諜們的生活揭開了一絲神秘的面紗,世人窺到其神秘職業中也許並不那麼神秘的內容。對於尋常人而言,這些人是如何工作的,他們的工作手段是什麼,無疑最具吸引力。
工具日常化 特製工具並非必備
電影《007》中虛構的人物詹姆斯•邦德使用如手錶炸彈那樣的特製工具,而遭美方逮捕的多名俄羅斯間諜利用一些日常用品執行「接頭」、傳遞信息等間諜任務。手提電腦、無線網絡、移動存儲設備、預付話費手機等是俄羅斯間諜常用的工具。
無線「接頭」。美國聯邦調查局稱,俄羅斯女商人、間諜安娜.查普曼曾經與一名俄方「上線」用無線網絡設備「接頭」。查普曼進入紐約市曼哈頓一家咖啡館,落坐臨窗位置,打開筆記本計算機。10分鐘後,她的男性「上線」乘一輛小型客貨兩用汽車經過,藉助無線網絡獲取她發出的信息。「接頭」期間,兩人沒有對話,甚至沒有眼神交流。以往俄羅斯間諜使用「克格勃」特製設備,現在則使用普通筆記本計算機。因為在科技如此?大的今天,使用特製設備多少顯得有些多餘。
「短命」手機。聯邦調查局披露,查普曼另一個慣用「伎倆」是使用預付話費手機。美方指認查普曼曾經在紐約布魯克林一家商店購買一部預付話費手機,然後馬上把裝有充電器和購買協議的包扔進垃圾箱。聯邦調查局探員發現,她在購買協議上寫著虛假姓名「伊琳•庫佐夫」。 媒體認為,因為買主不打算長期使用這一手機,商家在交易過程中無需查看對方身份證件。這意味著執法部門無法藉助手機通話記錄確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實施竊聽也相當困難。而嫌疑人利用這一點,常常在購買這類手機後僅僅通話一兩次便把它們扔掉。
快閃記憶體晶片。在電影《007》中,特工常用微型照相機攝取機密文件,方便存儲和轉移。現階段,普通快閃記憶體晶片可以完成這一任務。快閃記憶體晶片常用於照相機、手機和USB接口存儲設備中,可以容納大量信息。
聯邦調查局查閱閉路電視攝像記錄時發現,俄羅斯間諜理察德.墨菲2009年在紐約州懷特普萊恩斯一座火車站與另一名嫌疑人「擦肩而過」,接下一個包裹。聯邦調查局探員隨後竊聽得知,包裹內就有存有大量信息的儲存卡。
上述這些「作案工具」毫無門坎可言,是普通人生活中天天可以接觸的東西。而科技的迅猛發展,更讓越來越多真正的間諜產品開始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電子竊聽器、跟蹤儀、微型相機和遠程計算機按鍵閱讀器等等,普通人擁有它們也並不困難。在英國,平均每14人就擁有一個閉路電視監視器,這是現代間諜技術對人們日常生活起居的影響——只要願意,人人都可以是間諜。
手段多樣化 高科技與傳統並行不悖
聯邦調查局指出,這些俄羅斯間諜善於使用複雜的高科技手段獲取情報。在紐約活動的間諜曾用加密的私人計算器網絡與搭檔聯絡,在新澤西和波士頓的「潛伏者」則把情報植入公開的圖像傳遞出去,在西雅圖的間諜則把無線電報或數字電碼作為聯繫工具。
俄羅斯間諜經常使用無線網絡交換情報,這是「非常聰明」的行為,因為如果聯邦調查局探員不在那一刻使用無線網絡分析設備,信息傳輸可能無從追蹤,因為沒有任何數據經網際網路傳輸。
不過也有評論認為通過這種方式傳遞信息極易被截獲,因此並不是安全的情報傳遞方式。然而,已經公開的情況表明,俄羅斯這個間諜組織主要獲取的內容為美國國內的社會情報,大部分為公開數據,因此對於材料的安全性並不算敏感。無線傳輸可以在雙方不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完成,作用距離遠。也就是說即便是其中一人被美國反間諜機關懷疑,採用這種方式也不會輕易暴露另外一方的身份。事實上,也並非只有俄羅斯在採取無線數據包的形式傳輸情報。2006年1月揭發的英國在莫斯科間諜案中,英國情報人員在俄羅斯街頭就放置了一個「間諜石頭」用以接受和記錄線人經過時發來的情報。而英國使館的情報人員修理損壞的「間諜石頭」的錄像還被俄羅斯反間諜機關拍了下來,並且公之於眾。
並不是每一種特殊用途的無線傳輸都必須要加密,以色列給特種部隊生產的偵查球突擊工具就採用了一般民用的2.4GHz頻段傳輸,而傳輸視頻格式沒有任何加密或者調頻處理,但是在實戰中仍然應用得非常好,在很多情?下,迅速的行動和儘快的撤離才是最保險的方式。
曾任職美國務院和CIA特工13年之久,目前為國際間諜博物館歷史學者的史陶特(Mark Stout)說,「新手法並非就是最好的手法。有時高科技比一般手法有效,但有時卻很不合適。」
隱形墨水、短波無線電、脈衝發射、數字廣播、錯位密碼,被認為是間諜的五大基本功,而這些老掉牙的間諜手段經久不衰,仍在間諜中使用。此次俄羅斯間諜將有的手段花樣翻新,繼續使用。
隱形墨水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情報界廣泛運用的手段如今依然盛行,只是已「更新換代」。聯邦調查局說,曾經竊聽到墨菲告訴妻子辛西婭,讓她去南美洲期間把一些「看不見」的東西交給某人。據聯邦調查局分析,所謂「看不見的東西」,可能是由「電子隱寫術」記載的信息。電子隱寫術指的是把秘密信息隱藏在看似普通的信息中,如圖像或歌曲的數碼文件中。只有知情者才懂得如何解密。
聯邦調查局探員在3名俄羅斯特工嫌疑人的家中發現「電子隱寫術」設備,在墨菲夫婦位於新澤西州霍博肯的家中發現一張寫有密碼的紙。聯邦調查局推斷,墨菲夫婦用電子隱寫術與俄羅斯情報部門交換信息。
對於重要的情報而言,最保險的辦法仍然是手把手的傳遞。聯邦調查局公布的調查細節就指出兩名嫌疑人曾經在地鐵中借著交錯的機會交換了一個同樣款式和顏色的包裹,然後各自消失在人群中。這才是間諜最經典而且恆久不變的情報傳遞方式。美國三角洲特種部隊成員的回憶錄中就曾經多次提到接受CIA的情報工作培訓,內容包括如何利用上下班時間交換包裹,或者用粉筆在街頭作暗號標記出情報的隱藏地點,他們常用的方式是在褲筒中藏一隻粉筆,到了地點後直接滑到地面,然後順腳踩碎。這樣幾乎不用停留就能做好標記。
身份平民化 無需刻意偽裝
這些俄羅斯間諜被美國稱為「深度潛伏」,採取多種手段向美國政府決策層滲透,搜集核武器、美國對俄政策等情報。平時,他們大都住在鄉鎮地區,有孩子,在當地買房子,從事平凡的工作,與鄰居關係非常融洽,看起來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
有的間諜被捕後,鄰居紛紛向記者表達他們的震驚。有人表示,他們十分融入當地的鄉村生活,還經常向鄰居請教兩個女兒上學的問題。有人甚至不相信他們是間諜,15歲的女孩傑西說:「(她們)不可能是間諜,她是個好園丁!」
的確,由於不在使館或軍事部門工作,因此他們的真實身份很難被外人識破。「如果我是間諜,我也會隱藏在這樣一個不顯眼的地方。」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
還必須注意到,今天的間諜並不像冷戰時期那樣,主要著眼於軍事和政治情報,相反,他們更多地對經濟和社會情報感興趣,這些又往往通過網際網路即可獲得。
當前,美俄間諜風波隨著雙方低調的間諜交換行動而告一段落,但相信很長時間內該間諜事件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只要國家存在,間諜就不會消失,間諜的話題也就將經常被提起。(林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