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上次文章《騎兵最大弱點是只擅進攻不擅防守?「攻擊型防禦」的三種配置了解下》、《火器時代騎兵防禦戰術:偵查警戒都是小菜,唯快不破的攻防轉換才是大招》中,冷兵器研究所介紹了對抗騎兵的陣法以及戰車御騎戰術的運用,在本篇文章中,冷兵器研究所將側重介紹以步制騎的戰術以及陷騎戰術方面的內容。
以步制騎的戰術,主要是指步兵通過各類武器的綜合運用達到陷騎目的的戰術。陷騎戰術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結陣陷騎和設伏陷騎。其中,結陣陷騎主要是指結為陣列後,以拒馬槍、步牌抵禦敵騎衝擊,再以弩箭遠距離殺傷騎兵人馬,待短兵相接後以刀棒類武器進行近戰搏鬥。「諸軍制為馬黃、克頭、鍬頭、神勁、神臂弩之屬,以破其騎射之能;制為木叉、沙欄、拒馬、鹿角之屬,以破其邀劫之速。」拒馬槍根據《武經總要》的描述,「其制以竹若木,三枝六首,交竿相貫。首皆有刃,植地輒立。貫處以鐵為索,更相勾聯,或布陣立營,拒險塞空,皆宜設之,所以御賊突騎,使不得騁,故曰拒馬」。掩護步兵的盾牌則以木為質,以革束而堅之。步兵牌長可蔽身,內施槍木,倚立於地,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堡壘。在這裡我們講講近年很流行的槍兵克騎的論斷。其實,槍兵同騎兵對抗時,其死傷是要高於騎兵的,此前我們說過馬匹的生命力是比較頑強的,當長槍刺中馬匹時,很難直接將馬匹擊殺。此時,騎兵仍可進行衝鋒戰鬥。甚至,受傷發狂的馬匹會短時間內形成更可怕的衝擊力,再加上步兵的防護一般情況下會差於騎兵,因此,單純從戰損比而言,步兵的傷亡是要更高的。之所以說其克制,主要是針對騎兵的訓練成本遠高步兵而言,即使以一個騎兵換取數個步兵也是不划算的,故此將領一般會避免用騎兵直接衝擊結陣的槍兵陣線。
▲以步制騎時,對器械的依賴程度是比較重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小型堡壘的構建
弩是步兵陷騎戰術的另一利器,弩相較之弓,其射程更遠,威力更大,因此在結陣克騎時效果更佳,故有「陷騎者無出於弩」之論。而當騎兵陷步兵陣列前時,步兵用以肉搏的兵器主要有刀牌和刀棒兩類。刀牌多以藤製,要求堅、大、輕,可遮蔽全身,刀牌手一般配長刀一柄,標槍三支,臨陣時以標槍投擲吸引敵人注意,而後趁隙以牌護身滾地而近,持刀斬擊馬腿,福建等地現仍存有藤牌地滾刀的技法,即是刀牌的技巧留存。刀棒則一般配屬於弩手,當騎兵被拒馬所陷後,弩手棄弩舉刀棒殺入,此類刀棒大多勢大力沉,長柄大刃,如陌刀、棹刀、訶藜棒、鉤棒等皆屬此類。
▲步兵對抗騎兵時的兵器種類豐富,秉承兵不雜不利的戰鬥模式綜合運用
設伏陷騎是在敵騎行進的必經之路上預設陷馬器,毀傷馬匹,延緩遲滯騎兵行動的戰術。《翠微先生北徵錄》中記錄有陷騎六法:一為伏槍,用火煉竹槍斜埋成列埋在地中,用竹圈束住槍頭,上面覆蓋茅草隱蔽,挽槍竹圈上系有提頭索,當提頭索被馬踏中後拽去挽槍竹圈,竹槍彈起林立,「起地三尺,賊馬無不中傷」;二為絆索,用木樁系五丈麻索釘於地上,用青竹竿五條撐索腰,將麻索壓於地面,並在沿途製造機括控制,當馬蹄觸動機括,撐索竹彈起麻索懸空離地三尺,絆倒馬匹;三為馬拖,用竹削成筋火,其長數倍於筋,呈錐形,插於地面;竹尾則用熱湯煮過,系有麻索;索尾又安扣頭,;遇馬被套後,則索尾之槍拔出地面傷馬腹腿;四為馬筒,在地上挖深一尺、闊三寸的陷坑,內置攢錐。當馬蹄被陷,則以攢錐刺傷其蹄踵;五、六法稱為青阱、白阱,指在草地和沙土地挖掘陷坑,坑上以芻草或種草苗覆蓋,藉以欺敵以毀損馬蹄。根據記載,宋代陷馬坑長約五尺,寬三尺,深四尺,坑中底部布滿削尖並用火烤的鹿角槍和竹籤,坑的排法是巨字形。據《通典》記載,唐代的陷馬坑時以亞字形排列,長五尺寬一尺,深三尺,可見宋代的陷馬坑較唐代大。此六法須於道路預先修設,非瞬息可成,陷阱的製作也須耗費較高的人力物力。
▲藤牌是以步制騎的另一大利器,刀牌手也一直是中國步兵中常備的基礎兵種之一
除卻常規的陷騎六法,書中還記載有設險八法。其一為踢圈,將竹圈插於馬道,上系麻索,用來套馬蹄;其二為截徑,用竹弩一張、竹簷七片、菠菱一隻,用繩索伏於馬道,當馬頭觸碰到機關,則箭發馬倒;其三為伐木,在敵騎經過的森林中預先伐木橫於道中,阻擋馬匹通行,為防止敵人下馬將木頭拖離道路,一般不將樹木伐斷,以此來延滯敵騎行動;其四為結草,在草野之中,阻絕道路,迫使騎兵在路兩側的草野中前進,並預先將草結成繩,橫於草叢中絆倒馬匹;其五為種冰,指冬天於道路險峻或高坡峻岸、斜城陡崗處,迎風灌水,使水結成冰,則路滑無法通行;此後兩法為裂石、斷橋,即掘斷道路橋梁阻塞通行;其八為琅琊版(狼牙板),用釘板埋於沙礫地中傷害馬匹。配合此八法用以誘敵的還有芻誘、餌誘、獻青、獻白四法,概括而言即利用飼草料、水源等對敵馬進行引誘,致使其觸發機關自投羅網。
此外,華嶽還提到多種小型陷馬器用以刺傷馬蹄。基礎的有六種,其一曰刺球,以鐵製球,四周有鋒;其二曰蒺藜,即鐵蒺藜,其上有鋒,並萃之以毒藥;其三曰茅針,鐵製,其形如針而稍大;其四曰鵝項,即鐵製鉤狀物,其形狀兩曲而兩頭銳利;其五曰菱角,即鐵菱角;其六曰皂角,即以鐵製成皂角形狀。此類陷馬器,成本低廉,在使用時只需大面積籤插、撒擲於地面,便可起到一定的傷馬效果,是一種成本低廉的戰法。然而其各自亦有弊端,如蒺藜錐尖較小,容易被馬踩進土裡無法刺穿馬蹄,鐵菱角、鐵皂角也有類似問題;茅針須置於板上,類似狼牙板,容易提前暴露鵝項則難以固定,被踩後容易東倒西歪,亦難以傷馬等。除此外,還有鐵蕈、竹貯兩種陷馬器。鐵蕈者上錐下平,如同木蕈,被馬踩踏不易陷入泥土中,較之上述陷馬器更容易刺穿馬蹄;竹貯則是形狀如同鼠黏的鐵球,上有六鋒,並施以毒藥,因中間有蒂也不容易沒於塵土,馬蹄踩踏到容易刺穿中毒,同時由於塗毒也不可以手握,為騎兵清理增加困難,此類陷馬器一般盛於竹筒之中,使用時將其倒出即可,故稱「竹貯」。
此類陷馬器,基本上都是針對馬蹄準備的惡毒招數,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有疑問,傳說中的鐵蹄為何會成為重點攻擊的對象?
▲馬蹄結構圖
其實馬蹄並非「全副武裝」,在某些部位,馬蹄可以說是很脆弱的。在此我們也簡單介紹下馬蹄結構。從生理學上說,馬蹄分為蹄匣和肉蹄兩部分,其中蹄匣是蹄的角質層,包括蹄壁、蹄底和蹄叉三部分。蹄壁構成蹄匣的背側壁和兩側壁,其後端向蹄底轉折形成蹄支,並向蹄底延伸而逐漸消失。轉折的部位形成的角叫做蹄踵角。蹄壁結構又分為釉層、冠狀層和小葉層三層,釉層位於蹄壁的表層,由角質化的扁平細胞構成;冠狀層是角質中間最後的一層,富有彈性和韌性,有保護蹄內部組織和負重的作用,冠狀層由很多縱行排列的角質小管和管見角質構成。角質中有色素,所以一般蹄壁為暗色;小葉層是蹄壁的最內層,由許多縱向排列的角小葉構成,角小葉沒有色素,比較柔軟。蹄壁的下緣直接與地面接觸的部分叫蹄底緣,是負擔體重的部分。蹄壁的近側緣為蹄冠,內面呈溝狀,稱為蹄冠溝、蹄冠與皮膚相接連的部分稱為蹄緣,蹄緣柔軟有彈性,可減少蹄壁對皮膚的壓力。蹄底是蹄向著地面略凹陷的地方;蹄叉由指枕的表皮形成;蹄白線,位於蹄壁低緣,由蹄壁冠狀層的內層與角小葉及填充於角小葉間的角質構成。在蹄底和蹄叉部位,其上覆蓋的角質層比較薄,可以說是相對比較柔軟的。而於蹄匣之內包裹的肉蹄則由真皮及皮下組織構成,也就是說,陷馬器只要刺穿蹄底的角質層,馬是會產生疼痛並造成傷害的,在此前的文章《馬踏如泥真的存在?你是不了解馬蹄多貴!這才是戰馬戰鬥的打開方式》中,我們也介紹過馬蹄附近的痛覺神經是很發達的,因此,當蹄底被擊穿後對馬匹造成的傷害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說,此類陷馬器相對其低廉成本所造成的傷害還是性價比很高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吳俁,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