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加強團、獨立團到底是什麼建制?人數有整編師多嗎?

2020-12-04 舊事新觀

想必看過《亮劍》的朋友一定了解李雲龍、楚雲飛這兩個角色,李雲龍是八路軍團長,楚雲飛是晉綏軍358團團長,但這兩人所領導的團又和丁偉的新一團、孔傑的新二團不同,李雲龍是八路軍獨立團團長,而楚雲飛的358團則是一個加強團,那麼、加強團、獨立團這樣的建制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他們人數有整編師多嗎?

首先來說,獨立團是指越過師(旅)級的指揮而直接隸屬於軍(師)的團,而獨立團在抗日戰爭中也是真實存在的,例如《亮劍》李雲龍獨立團的原型就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不僅僅是抗日戰爭,早在北伐戰爭時期獨立團就已經出現了,鐵軍——第四軍葉挺團就是一個獨立團,獨立團通常是師級直屬團,直接聽命於師部,規模通常要比團大,但人數絕對達不到《亮劍》中李雲龍獨立團的8000人,8000人已經接近一個師的編制了。

加強團是抗日戰爭時期、陸軍一種團級加強編制,也是加強編制中的最高編制,除加強團外,加強營、加強連也是十分常見的。

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整編團下屬三個營、一個炮營(連)、一個騎兵連、一個通訊連、一個警衛連等六到八個直屬連,,加強團要比團多配備一到兩個營,《亮劍》中楚雲飛的358團(下屬四個步兵營,一個炮營)就是典型的加強團配置,但人數應該達不到5000人,通常為3000人左右,戰鬥力等於1.5個團,加強團很多都是由殘缺旅、師整編而來的,是戰時的一種特殊編制,這種編制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就被撤銷了。

除了獨立團、加強團之外,想必大家肯定還聽說過整編團,整編團是按新的編組標準組建、整理改編後的團,在抗日戰爭結束後,軍隊按照新的編組標準進行重組,一個整編師相當於原來的一個軍,整編團相當於原來的一個旅(師)。

大家還能舉例出抗日戰爭中的特殊編制嗎

相關焦點

  • 李雲龍的獨立團水分有多大?號稱八個營,實際上人數少得可憐
    獨立團,一般是區別於野戰主力部隊的團。獨立團的上級單位一般不是師,也不是旅,而是軍分區。軍分區司令員領導該地區的獨立團(抗日戰爭時一個軍分區一般只設1~3個獨立團)。野戰部隊一般不設獨立團,只是在有特殊軍事任務時,才抽調所屬部隊臨時組建獨立團、獨立營這樣的建制,一般都是越級領導,也就是由軍級越過師級直接領導獨立團,或者由師級越過旅級直接領導獨立團。獨立營一般也不由團級領導,而是由旅級,或者師級直接領導。特殊軍事任務完成後或者撤銷後隨即解散獨立團、獨立營的建制。獨立團、獨立營的人員回歸各自的部隊。
  • 詳解抗戰時期團級建制
    不過,由於紅2師是紅軍主力部隊兵員比較充實,所以壓縮為團級建制時編成了12個步兵連。也就是說,八路軍685團在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時,每個營都轄四個步兵連(另有一個營屬重機槍排),每營兵力達600人以上。 黃埔建軍之初,國民革命軍是蘇式裝備、蘇式訓練和蘇式編制,所以也就沿襲了蘇軍的「三三制」編成原則。
  • 整編74師有三團一營未上孟良崮,究竟算不算被全殲?三個硬性指標
    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戰役中究竟算不算被「全殲」?軍史學者家和愛好者們始終存在爭論,支持者認為該整編師兩級軍事主官非死即俘,也沒有出現成建制戰場突圍成功的情況,那就應該是全殲!而反對者指出,整74師有三個建制團(第153、第169、第173)和師屬榴炮營並沒有參加戰役,只能算「基本被殲」,更重要的是,該整編師傷亡被俘總數遠遠未達到定員的90%,硬性指標不夠!關於90%這個量化標準,出自百度百科關於「全殲」的詞語解釋,即指「敵軍全部或90%以上被殲滅」的意思。
  • 新四軍第五師成立初有六個旅級單位,為新四軍七個師最多
    新四軍是抗日戰爭時期正面及敵後戰場重要抗日武裝之一,全稱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皖南事變」後,中央迅速重建新四軍軍部,1941年1月下旬新四軍軍部政委是方正平江蘇蘇北鹽城重建,同時以新四軍部隊及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部隊組建新四軍七個師又一獨立旅,其中新四軍第五師為原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整編組成,全師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及第一、第二、第三遊擊縱隊,共三旅三遊擊縱隊,這三個遊擊縱隊也為旅級建制,新四軍第五師成立時儘管兵力不是最多,但共轄六個旅級單位
  • 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類似的還有中野,即原晉冀魯豫野戰軍。抗戰期間,八路軍129師發展出了太行、冀南和太嶽、冀魯豫四大塊根據地。在八年抗戰中,八路軍和後來的第十八集團軍前方指揮部大部分時間活動在129師控制的根據地內。1943年8月14日,為了精簡機關,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和129師師部合併,對外保留129師番號。
  • 整編74師被全殲是必然的結局
    國軍整編74師,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該師下轄官兵三萬多人,裝備全套的美式武器,其師長則是深受蔣介石寵信的張靈甫。然而就是這麼一支軍隊,卻在1947年時被解放軍圍困在孟良崮這一隅之地並被全殲。74師起死回生,需要的不僅僅是合格的指揮官了。
  • 抗日戰爭鄂中大怪物,日軍視為心腹大患,國軍為何也避如蛇蠍?
    抗日戰爭時期,鄂中洪湖地區曾有一位傳奇人物,雖然是國軍序列但卻處於半獨立狀態,為了防止自己的部隊被滲透甚至數次處決蔣介石派出的軍官,此人便是王勁哉。王勁哉是陝西渭南人氏,早年畢業於陝西陸軍講武堂,是楊虎城麾下作戰最為勇猛的戰將之一,西安事變時期力主處決蔣介石。
  • 精銳「虎賁師」歷任師長簡介
    虎賁師是指那個師呢?它就是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七師! 五十七師為什麼會被稱作虎賁師呢?是因為在一九四一年的上高戰役中第五十七師與五十八師配合死守上高城,為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的兩翼合圍贏得時間,最終取得了上高大捷!
  • 新四軍四個支隊中唯一沒有政委、沒有副司令,人數最多、裝備最強
    可是由於高敬亭沒有處理好和中央代表的關係,鄭位三的副司令兼支隊政委、肖望東的政治部主任都沒有到任,是四個支隊中唯一沒有副司令、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的支隊,還有從延安來的張體學、程啟文都沒有參加四支隊的工作,這不能不說是四支隊整編工作的一個缺憾。 高敬亭率領的四支隊是新四軍的一支勁旅。整個新四軍有四個支隊十個團,一萬零三百餘人,六千二百餘支槍。
  • 張靈甫74師共有三個旅六個團,旅長和團長都是誰?後來都是啥結局?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整編師是重慶談判的產物,也是老蔣以裁軍為幌子掩蓋密謀發動內戰的手段。曾號稱國軍五大王牌軍之一的第74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編為整編第74師的,擔任師長的就是後來在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中兵敗身死的黃埔四期將領張靈甫。
  • 民國軍隊團營連等基層編制有副職嗎?軍史科普:1939年為變化節點
    在黃埔黨軍建立之初,其基本編制受蘇聯軍制影響,以「三三制」為原則(裝備訓練也是蘇式的),比如1925年8月第一軍正式組建時,即下轄三師九個團,團以下仍然以「三三制」為基準分設三營、營轄三連、連轄三排直至各步兵班。這個期間由於軍職設置也模仿蘇俄,所以連隊是有「副連長」以及「副排長」職務的,同時還特別設置了各級政治指導員和黨代表。
  • 井延坡工作室|什麼是合成營?你了解軍隊中營的編制嗎?
    什麼是合成營?你了解軍隊中營的編制嗎?報導中指出,經過幾年探索研練,合成部隊成為陸軍主要作戰力量,重型、輕型、空突、山地、兩棲等多類新型合成營模塊化嵌入陸軍作戰體系,實現了作戰指揮多源感知、作戰要素高度融合,作戰空間向多維拓展,推動陸軍部隊機動作戰、立體攻防能力大幅躍升。2020年3月20日《解放軍報》什麼是合成營?
  • 從爛部隊到鐵血之師,四川軍隊在抗日中如何華麗轉身,一雪前恥?
    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有6個集團軍約40餘萬名川軍將士和300多萬新兵出川抗日戰爭,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篇章,其歷史地位和貢獻得到世人的高度評價。在軍閥混戰時期,川軍被稱為「雙槍兵」「爛部隊」;抗戰時期,這支為人所不屑一顧的部隊,出現了華麗的轉變,成了世人所稱的「鐵血之師」。
  • 抗戰時一個軍規模有多大?來看看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編制有啥不同
    這個階段中,就能看出中日在集結兵力方面的差距。那個時候的中國陸軍,共計有40個番號的集團軍加入了這場戰鬥。中國的總人口比日本多了幾倍,然而中國的軍隊,常規人數只有400-500萬的樣子,全盛時期,差不多也只有540萬。日本卻不一樣,就算國土面積那麼小,但是拿出了700萬的兵力來,從軍隊數量來說,大大超過中國。
  • 《亮劍》楚雲飛五千人的加強團,卻怕了李雲龍獨立團:老子八個營
    在《亮劍》中,李雲龍和楚雲飛事絕對的主角,在抗戰時期,楚雲飛是國軍358團的團長,是一個有5000多人的加強團,而李雲龍的獨立團裝備落後,和358團沒法比,不過李雲龍和楚雲飛卻是一對心心相惜的兄弟。但是到了解放戰爭淮海戰場,楚雲飛指揮著美械王牌師89師,李雲龍只是華野二師師長,楚雲飛的部隊一直要比李雲龍強上一分,但是楚雲飛所部之所以落敗是因為沒有「亮劍精神」。
  • 李雲龍獨立團的人就上萬!
    3個師6個旅。12個團。 初期的12團屬於有當時國民政府的正式番號的,開始也能拿軍餉 拿糧 拿軍火。正規部隊的都是33制 9個人一個班 3個班一個排 3個排一個連 3個連一個營 3個營一個團,再有團部 營部的各種警衛 特務等直屬部隊,一個團2000多。
  • 抗日戰爭14年,中國到底擊殺了多少日本鬼子?真實數據令人驚醒
    永定河邊,南苑巷內,多少男兒浴血中! ——《沁園春·佟麟閣》 抗日戰爭真的不願再提及,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真的不願再想起,那是一段刻苦銘心的記憶;真的不願再回憶,那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深刻的痕跡。可我們卻不能忘,因為我們要牢記歷史,以史為鑑、鑑明得失。
  • 日軍為什麼有「甲乙丙丁」,4種師團設置,實際上他們也不願
    我們在看各種資料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日軍在軍隊建制上,是與歐美乃至當時中國有很大的不同的,日軍最大的部隊單位是師團,其次一次是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軍、師、旅、團、營、連,但如果對應的來看的話,日軍一個師團的兵力,實際上是相當於當時我軍一個軍的兵力。
  • 從軍史上看確有普遍性
    新四軍某軍區第六分區司令員陳大雷向「大司令」匯報:我分區現有一個團的編制,已經有了個三營,其它兩個營「待建」;這個第三營呢目前有個三連,其它兩個連也「待建」。總而言之這個團反正現在就一個連的兵力,番號為三營三連,大司令連說他狡猾。那這個橋段是不是否定了如題說法呢?還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