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某軍區第六分區司令員陳大雷向「大司令」匯報:我分區現有一個團的編制,已經有了個三營,其它兩個營「待建」;這個第三營呢目前有個三連,其它兩個連也「待建」。總而言之這個團反正現在就一個連的兵力,番號為三營三連,大司令連說他狡猾。那這個橋段是不是否定了如題說法呢?還真不是。

因為陳大雷六分區的情況比較特殊,他這種從「三」開始編組部隊的方式有虛張聲勢的用意,從而讓日偽誤以為他還有一營、二營,進而不敢小覷六分區的實力。而在正常情況下,已經編組完成的團級部隊,一營或者一營一連還真就是主力,這是軍史證明了的常態,李雲龍獨立團的主力是哪個?張大彪的一營嘛。
當然這屬於影視裡面的描繪,而在真實的戰史上,排行「第一」的下級部隊建制,基本都是老底子最好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此一點毋庸置疑。比如東野一縱李天佑、華野一縱葉飛、中野一縱楊勇、西野一縱張宗遜,這都是響噹噹的主力,這四個縱隊司令員都是開國上將。到後來部隊大發展時期,四名縱隊司令員也都晉升為四大野戰軍的兵團級首長。
因為在整支部隊的番號和編制確定後,基本上都會按主力的強弱順序進行編組,而未來擴建的部隊番號再依次排下去,那麼某團最強的必然是一營及其營屬一連。比如井岡山會師後成立的紅28團(順序其實是第一,後面是紅29團、紅31團和紅32團),就是由南昌起義餘部組成的,當然是絕對主力,而其第一營的營長,正是開國元帥林彪。
在紅軍隊伍壯大以後,林彪的職務則一路晉升為紅四軍第1縱隊長、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長,而紅一軍團的主力當然就是楊成武的紅1師,紅1師的主力又當然是楊得志的紅1團,這都是光榮傳統。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以115師343旅686團為例,團長李天佑和副團長楊勇都是開國上將,一營長張仁初開國中將,而另外兩名營長楊尚儒和鄧克明均為少將,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一營為主力營。
看看686團一營一連其後的戰鬥歷程吧:挺進山東後為教導第2旅6團一營一連、山東軍區第1師第1團一營一連、東北民主聯軍第1師第1團一營一連、第四野戰軍第38軍112師334團一營一連,儘管是鐵打的一連流水的兵,但是番號的遷移過程,足以證明一營一連的光榮和榮譽。在筆者的記憶裡,紅軍時期的遊擊隊、遊擊支隊還有「中心連」的稱謂,那其實就是第一連。
在華北抗戰最困難的1941到1942年時間段,八路軍曾經組建了一批「小團」的編制,即各團不再轄營級建制,而是直轄五個「大連」,每連130餘人全團700人,這其中的第一連那就是絕對主力連。另外,無論那一方軍隊的慣例,在戰場上當營級軍事主官、副職全部傷亡不能指揮時,代理營長的順序也一般是一連長排名最前,這都深刻說明了問題。
蔣系幾百萬中央軍的鼻祖,當然就是1500餘人的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首任團長何應欽。然後就是何應欽的職務節節高升,但番號都是「第一」:黨軍第1旅旅長、第1師師長、第1軍軍長、第1集團軍總司令。而這支部隊傳到胡宗南手裡時,仍然是所謂「天子第一門生」率領的什麼天下第一軍、第一師,搶先進城搶先換裝,什麼好事都得可著第一師先來,因為部隊番號有傳承。
補個知識點,通常來說,部隊的統一數字番號最低授到團級,比如杜聿明第5軍第200師的第600團,而團以下建制則為各團部自行編組和命名,如果是三個營的建制,就可能編組和排序九個連隊。那麼當然各團會把基幹營命名為一營,一營也會把基幹連命名為一連,也就是同級部隊中的「老大哥」,這種情況確實有普遍性的。
當然這事不能抬槓,不僅因為在編組的實際操作中會出現特例,另外戰爭年代也會有二營或者二連(代表非一的意思)由於作風過硬,在戰鬥中逐漸後來居上成為團裡頭牌的情況,但這是特殊性而非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