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越南戰爭爆發,最開始這只是一場內戰,南越和北越兩個政權之間的戰爭,但南越的表現太差了,眼看著自己扶持起來的政權即將垮臺,美國坐不住了,於是從1964年開始派遣特種部隊前往越南作戰,1965年大規模出兵,於是內戰演變為地區戰爭。
美軍最開始的戰略是快速擊垮北越軍防線,先派空降兵深入敵後,牽制對方精力,然後大部隊開進,一步步蠶食北越的地盤,令他們失去生存空間,而根據情報,美軍發現德浪河谷是一塊非常重要的戰略高地,北越軍在這裡僅布置了一個團的兵力,完全可以趁對方沒反應過來之前將其佔領,從而佔據戰略主動權。
1965年11月14日,美國陸軍第一騎兵師第七團第一營的官兵坐上了直升機,他們將被送到德浪河谷上空,此外還有一個營的炮兵出動,他們負責在距離德浪河谷9公裡的地方駐紮,為空降兵提供炮火支援。
如果一切按照美軍設想的那樣發展,那麼第一營官兵將非常輕鬆地拿下德浪河谷高地,從而打開局面,但現實總是那麼骨感,美國情報部門出現了失誤,他們說德浪河谷只有北越軍第66團,但實際上當時33團和320團也在附近休整。
換句話說,第一營官兵本該面對1500名敵人,而如今突然變成了4500-5000人,壓力可想而知。
11月14日,第一營官兵在炮火的掩護下空降德浪河谷,北越軍自然認為自己擁有兵力優勢,自然不可能退卻,於是從三個團從不同方向包圍德浪河谷高地,試圖一舉吃掉這支來犯部隊。
11月15日,這是德浪河谷戰役最慘烈的一天,美軍雖然佔領了高地,又有炮火支援,但那僅僅只是一個炮兵營(12門火炮),遠遠擋不住北越軍的千人衝鋒,到後來實在攔不住了,雙方就在高地戰壕裡近距離廝殺。
如果不是美軍及時出動B52轟炸機,將北越軍的後續衝鋒攔停,可能德浪河谷戰役爆發的第二天就結束了,第一營的370名官兵都得交待在高地上。
11月16日,北越軍繼續組織衝鋒,而美軍的援兵也在陸續趕來,首先兩個炮兵連趕來支援,彌補了炮火不足的問題;其次大部隊也在不斷逼近德浪河谷。
北越軍這邊,付出上千人傷亡的代價仍然吃不掉美軍第七營,士氣已經不復兩天前那麼高漲了,而聽說美國援軍正在趕來的消息,更是讓指揮官打起了退堂鼓,最終不得不放棄德浪河谷,三個團全部撤走。
到這裡為止,美軍第七營死傷200人;而北越軍死傷1500人,雙方死傷比達到了1:7.5。美軍雖然兵力處於劣勢,但他們的裝備、支援、軍事素養都要強於北越軍,又佔據著高低,才能打出這樣的戰績。
不過德浪河谷戰役並沒有結束,北越這邊不甘心打了一場大敗仗,於是命令其中一個團返回德浪河谷,潛伏在其中一條主幹道上,伺機突襲支援部隊。
被伏擊的倒黴蛋是第一騎兵師第七團第二營,他們為了支援第一營,連續兩天兩夜長行軍,戰鬥力本就大打折扣,而且還是空曠的馬路上被襲擊,沒有任何地形優勢,一番激戰直接導致第二營死傷300人,而北越軍死傷500人。
這樣算下來,美軍在德浪河谷戰役的總死傷為500人,而北越軍為2000人,死傷比變成了1:4,最後一場伏擊讓北越賺回了不少顏面。
不僅如此,北越還通過德浪河谷戰役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打正面戰,他們根本不是美軍的對手,利用越南茂密的叢林打遊擊反而能收穫不錯的效果,而這也成為後來北越軍的主要戰術,大量美軍士兵在叢林巡邏時遇襲身亡,將美國快速解決越南戰爭的目標失敗,將其拖入戰爭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