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會|父親的長津湖回憶:戰鬥正激烈時,數十輛美軍坦克從身後衝來

2020-11-29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金會】

1950年11月底,我父親陳光德在志願軍20軍58師174團三營七連任連長。58師174團三營是當年十月先從上海嘉定出發,坐火車到山東曲阜,後來再坐火車到鴨綠江邊的。

志願軍20軍58師174團三營七連入朝時全部身穿南方的秋季服裝,頭戴大簷帽。每個班編制為12人,正副班長及戰鬥小組長裝備美制湯母式衝鋒鎗,每個班捷克輕機槍一挺,班裡的其他人為日式三八步槍。連裡還裝備一挺馬克辛重機槍,連幹部裝備毛瑟手槍各一支,這種德制快慢機在50米以內近戰、混戰時火力極強,可以連發20顆子彈。

1950年11月,朝鮮東部夜裡的氣溫幾乎到零下四十度。7連指戰員隱蔽在茫茫雪原中,他們將洗臉毛巾包在頭上然後再戴上大簷帽以保護耳朵。先在雪地上刨一個大坑,在坑底墊上隨身攜帶的幾床薄被子,一個班12人背靠背坐在坑底互相取暖,上身再用被子蓋上。半夜裡睡一會兒大家就相互推一推醒來,防止睡過去被凍死。

在攻打長津湖美軍之前,7連全體官兵身著秋季服裝,在零下30多度的雪原中已經整整三天沒吃飯,副團長劉鏡園(音)指令團後勤部送一些燒熟了的凍土豆給7連全體指戰員做晚餐,7連全體官兵都很高興也很感激,因為團部和營部(營長是姚根連)也都在餓肚子。

凍土豆數量有限不夠分,只能用刺刀把凍土豆切開。所以父親和一部分連裡幹部只吃到半個凍土豆。

出發前,全體指戰員都在檢查著裝及武器彈藥,戰士們都儘量多帶點彈藥,大家都知道今天夜裡上去肯定是一場惡戰。平時,父親只帶兩個彈夾,這一次父親背了十個彈夾,順手還拿了一枚反坦克手雷(戰士們稱為王八雷)。

1950年11月27日也許是11月28日(確切的時間是美海軍陸戰1師全線突圍的前一天),大概是正午夜前後,7連從無名高地(即楊根思生前駐守的高地,美軍稱為東山——East hill)下來,部隊悄然運動,翻過一條小鐵路,前面就是長津湖美軍的飛機場。

飛機場四周停放著許多汽車、裝甲車、彈藥箱堆及其它物資。更多的是防寒帳篷,有大有小,全部為黑色,大帳篷裡住有約二十餘名美軍,小帳篷裡大約十來人,大部分美軍都睡覺了,他們還不知道無名高地已被志願軍佔領。只有少數帳篷從門帘縫裡射出昏黃色的燈光和熱氣,裡邊傳出嘀嘀噠噠的發報聲音。

父親臥在雪地上,將駁殼槍木套盒拿下來,裝到快慢機的槍把手上,這樣快慢機就如同一支微型衝鋒鎗。接著給各排下達戰鬥命令:凡是屋頂上帶有天線的帳篷以及門口前停有小汽車的帳篷全部幹掉!一個不許放過!

父親揮了揮手中的德制快慢機:上刺刀!

全連指戰員成弧型散兵隊形向美海軍陸戰隊1師悄悄摸索上去。

戰士們先向美軍的帳篷裡塞手榴彈,再用湯姆森式衝鋒鎗和捷克輕機槍往裡狠掃!剩下不多的美軍,還未來得及反抗,志願軍戰士們就衝上前去用刺刀把他們一一幹掉!

頓時,美海軍陸戰1師的飛機場及師指揮部附近一片火海,到處是7連戰士們的衝殺聲,到處是手榴彈的爆炸聲,到處是湯姆森式衝鋒鎗和捷克輕機槍的掃射聲,以及美軍的慘叫聲。

戰鬥打了近20分鐘,美軍才反應過來,陸續組織反攻。但是在善於夜戰和近戰的7連戰士們面前,美軍漸漸抵擋不住,陸續向飛機場另一邊的環形陣地退去。志願軍戰士們跟著向環形陣地衝去,一部分戰士一度衝進環形陣地,又被打了回來,環形陣地上預先備好的美制M19重機槍火力太猛了。

父親帶領戰士們一次次向環形陣衝擊,雖然傷亡很大,但是父親知道只有拿下環形陣地,才能在美軍重兵把守的機場邊上擁有立足之地。

戰鬥正激烈之時,父親聽到坦克發動機的轟鳴聲,回頭看去,不知道什麼時候身後衝過來數十輛美軍的坦克車!有潘興24中型坦克,M16自行機關炮,以及英軍的百夫長重型坦克,坦克車頂上的機槍噴射出藍色的火光!美軍的坦克擺成戰鬥隊形,正在對7連形成合圍,在飛機場平展的開闊地帶,美軍的坦克火力很猛,美軍用照明彈把機場上空打成白天一樣,坦克上使用曳光彈,貫穿整個機場,給7連造成極大傷亡。

此時志願軍戰士們被夾在中間受到兩面火力打擊!父親看著身邊剩下的戰士,立即命令:準備好「王八雷」(可能是蘇制反坦克手雷)爆破美軍坦克!同志們,向鐵路方向突圍!

在突出美軍坦克的合圍時,父親右手手指被炸斷,負輕傷。

二十多年後,有一次我問父親:為什麼那天夜裡沒有拿下長津湖美軍飛機場?

父親回答說:

一是當時的後勤保障落後,經常餓肚子沒有食物吃,沒有保暖的服裝致使大量指戰員凍傷凍死,非戰鬥減員很大,導致戰鬥力下降。

二是當天夜裡攻打長津湖美軍飛機場,投入的力量不足,當天夜裡僅僅174團一部分部隊在進攻長津湖美軍飛機場,如果當天夜裡從無名高地方向突入一個整師一萬餘名指戰員,就會全殲美陸戰1師師部及機場上的美軍部隊。

三是敵情變化,當天傍晚,長津湖美軍飛機場進來英軍德萊斯戴爾特遣隊二十多輛重型坦克,相當於美軍突然增加了一個重型坦克團,這個情況我們的進攻部隊當時沒能夠及時掌握。

從抗日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父親先後七次重傷。父親的肺部曾經被一顆三八步槍子彈擊穿,1993年在父親肺部的槍傷部位發現癌變的腫瘤,父親最終因此而去世。父親臨終前對我們說:珍惜今天平凡的日子,今天平凡的日子是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照片1:是家父與174團1營2連長許永山的合影,右邊是我父親,左邊的是許永山。合影的時間是1949年秋天,地點是上海浦東照相館。

照片2:1949年家父帶領7連攻打上海郊區外圍,7連榮立大功連,這是給我父親的功勞證,證書是由三野九兵團政治部頒發的。

照片3:家父留下的筆記本,正面照片。這本筆記本是家父被選送上海交通大學培訓學習時,發下來的,時間大概是1949年底至1950年上半年。

筆記本正面上的紫紅顏色是家父在朝鮮負傷時留下的血跡。

照片4:筆記本的背面,背面的右下角的長條狀黑色,是家父在朝鮮五次戰役後期華川阻擊戰負傷留下的血跡,經過70年,血跡已經完全變成黑色的了。

照片5:是筆記本的扉頁。

照片6:是筆記本的內容。當時家父在上海交通大學培訓學習時,有許多本子,書籍等等,少部分書籍是關於軍事方面的,大部分是關於時事政治,經濟建設,科技知識。

在入朝鮮前全部扔掉了,因為這本筆記本是關於軍事作戰方面的內容,所以留下沒有扔掉。

照片7:是174團1營2連長許永山給我父親的親筆信,這封信是許永山寫給他父母大人的,信中把我父親介紹給他的父母親,讓他父母親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我父親。

寫信的時間是1951年4月15日,是五次戰役(1951年4月22日)開始前寫的。

許永山與父親是老戰友,抗日戰爭當戰士的時候就在一起,許永山是東北人,後來逃難流浪到南方,參加了新四軍,許永山身高一米八多,我父親只有一米五的個子,每次與日軍肉搏,許永山端一把帶刺刀的三八大蓋步槍衝在前面,我父親拎著一把大鍘刀保護後面,多次肩並肩與日本人浴血拼殺,在戰場上互相救過性命,一起負傷,一起打勝仗,兩人親如兄弟。

抗美援朝戰爭五次戰役前,開始動員,我父親及許伯伯根據當時的戰況,估計自己不一定能活著回來,於是兩人都寫了信,互相交換所寫的信件,期望將來誰能活著回到祖國,去對方的家裡看看,告訴對方父母自己戰死在什麼地方。這封信大概就是兄弟間的投名狀,或者叫結義金蘭拜把異姓兄弟的信吧。

我父親在五次戰役後期華川阻擊戰重傷,後來九死一生(因為傷口感染,又做了兩次截肢大手術)輾轉回到祖國,曾經憑著這封信尋找過許永山的家人。但是,沒有找到許永山的父母及其他親人。他們家的原來地址毀於戰火(許留下的地址可能是日偽時期的地址)。鄰裡老鄉傳說許家被日本人滅了門。

後來,我父親又託人到原部隊上去找。有人說1951年6月3號許連長在朝鮮華川阻擊陣地上拉響手榴彈與湧上來的美軍同歸於盡,也有人傳說許永山只是重傷,最後堅持著活了下來。

這幾十年來,我們一直沒有找到許永山,或者他的家人的下落。父親臨終前希望我們要找到許永山或者家人,生要見人,死要有音信。遺憾的是我們一直沒能完成父親的遺願。

我父親在華川阻擊戰重傷,身上所有的東西都丟失了,只有裝在上衣口袋裡的筆記本,及夾在筆記本中的照片,信件,和功勞證留了下來。

如果有誰有許永山伯伯或者其家人的音信,懇請轉告我們,在此表示十二分感謝!

相關焦點

  • 吳瑞林峽谷爆破,山崩地裂巨石傾瀉,一次壓扁20多輛聯軍坦克
    11月4日,美陸戰第一師的40多輛坦克突破松茸裡以北陣地,向真興裡和三巨裡撲來,果然順著公路進入了埋下炸藥的峽谷。第42軍工兵主任白滔看到十多輛坦克已鑽入預設地段,下令起爆。兩邊山崖崩蹋,無數碎石砸向公路,同時還形成滾滾石流,有的坦克被巨石砸中,有的坦克被石流埋住塞住,還有的坦克被拱翻,一下子就毀掉5輛坦克,傷了8輛。 美中不足的是,此時志願軍剛參戰,沒見識過美軍的闊氣,42軍白滔主任沒想到美軍一次會來這麼多坦克,埋炸藥時太節省了。要是多埋一些,肯定能取得更大戰果。
  • 全殲美軍「北極熊團」
    美軍原計劃在東線打開缺口,然後向西線側後迂迴,構成對西線志願軍合圍。隨著西線戰事展開,美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令原來在新興裡地區的美軍陸戰第1師沿長津湖西岸向西突進,讓美軍第7師第31團趕到新興裡接替第1師的防務,並保護第1師的側翼安全。長津湖是長津發電站的蓄水湖,處於群山包圍之中,東西兩側的山地海拔均超過1300米,地勢十分險要。
  • 志願軍和美軍第一戰,此連創全殲美軍整連紀錄,被授「戰鬥模範連」
    雲山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和美軍第一次正面交鋒。戰鬥雖然只打了三天,可就是這三天,志願軍仿佛給了美軍當頭一棒,好好地滅了滅美騎兵第一師,戰前那不可一世的傲氣。這一戰也是令志願軍鞠萬昌,印象十分深刻的一戰。老年再憶時,他依舊記得此戰中,他所在的連隊,是首個將美軍一整個連全部殲滅的連隊。鞠萬昌生於1927年,江蘇鹽城。
  • M1坦克墳場曝光,數十輛美制坦克全被擊毀,俄專家:西方神話終結
    這張拍攝於伊拉克的照片顯示了一個巨大的坦克墳場,光是在照片中就出現了12輛被擊毀的M1A1坦克,這些坦克有些履帶被炸毀,有些裝甲被擊穿,有些甚至連炮塔都被擊飛,說明美軍很可能一直在掩飾自身和伊拉克政府軍的真實戰損情況,以維持美制武器的口碑和出口。與我們印象中美制坦克高大上、偉光正的形象完全不同,照片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美制坦克實際上並沒有他們自己宣傳的那麼強大。
  • 朝鮮戰場慘烈的長津湖之戰,參戰的志願軍4個軍都在淄博戰鬥過……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後,美軍繼續向鴨綠江一帶挺進!形勢突變,黑雲壓頂 。為遏制美軍攻勢,根據毛澤東主席指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急調第9兵團入朝,趕赴長津湖地區擔負東線阻敵作戰。我志願軍42軍在第9兵團之前已緊急抵達黃草嶺一線,與美軍陸戰一師血戰數日,阻擊敵人東進。第9兵團入朝後迅速奔赴長津湖,展開戰鬥部署;第20軍接防42軍,運用穿插迂迴戰術,對敵實施分割阻援,並誘敵美軍一師深入長津湖。
  • 志願軍一個連為搶衣服突然襲擊,佔領美軍指揮所,全殲敵軍三千多
    連長命令一個排迅速包抄上去,果斷開火,將在帳篷裡的美軍全部報銷,不一會兒,這個排的官兵就穿上了美軍那厚厚的防寒服,戰士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另兩個排見狀,立即衝向那座大房子,很快就將守衛擊斃,接著便是手榴彈和機槍朝屋內一陣猛打。
  • T34坦克全殲美軍特遣隊,美國在朝鮮第一敗
    7月5日上午,美軍在朝鮮的第一仗打響了!7時許,朝鮮人民軍105坦克師的8輛T-34坦克沿著公路直向美軍陣地撲來!史密斯命令炮兵分隊的105毫米榴彈炮轟擊,但是炮火沒有擋住朝鮮軍隊的坦克。,美軍抬出了M20式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向坦克射擊,但是讓美軍目瞪口呆的事情發生了,他們的火箭彈打在坦克上居然毫無反應!
  • 巡禮抗美援朝英雄部隊:新興裡戰鬥模範連,全殲「北極熊團」
    它由3個步兵營、1個坦克連編成;主要武器裝備除步槍、卡賓槍、輕重機槍外,還有大量60、90火箭筒,57反坦克炮、60迫擊炮。此外,還有配屬的各種火炮46門、坦克37輛。同時,「北極熊團」每天作戰都能得到航空兵2到8架次的航空火力支援。而志願軍1個團既沒有坦克又沒有飛機,只有少量的小口徑火炮和60火箭筒。兩軍裝備天壤之別。
  • 在長津湖戰役中,被志願軍殲滅的美軍「北極熊團」是怎樣的部隊
    這是因為當時美軍第7步兵師所屬部隊,在長津湖地區分布太過分散,不得不將位置還相對比較集中的第31團3營、第31團2營(缺E連,以1營B連替補)、第32團1營、第57野戰炮兵營(缺C連,以第15防空炮營D連替補)以及31團重迫擊炮連和坦克連,組成31團支隊,統歸第31團團長艾倫·麥克萊恩(Alan McLean)上校指揮,擔負在長津湖東岸的作戰任務。
  • 美軍「北極熊團」是怎樣被全殲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美軍王牌部隊,卻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長津湖畔,被我所在的志願軍第27軍「包了餃子」,徹底、乾淨、全部殲滅。那麼這個奇蹟是怎樣得來的呢?然而我目睹對敵怒火燃燒的本軍各部隊,硬是克服種種艱難困苦,兩周後就來到了長期湖畔,與兄弟部隊26軍、20軍分工協作,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戰役,立即同美軍展開了分割、包圍和反分割、包圍的慘烈廝殺,並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戰鬥的第三天,當我來到長津湖畔80師堅守的冰雪山林陣地,天已大亮。眼下整個戰場一片沉寂,只有遠處零星的槍炮聲和美機的轟炸掃射聲。
  • 戰地記者為你講述親歷戰爭史:美軍「北極熊團」是怎樣被全殲的
    中宏網山東10月23日電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中,一次成建制的全殲美軍「北極熊團」是個奇蹟。因為這個本是美軍陸戰七師的31團,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入侵俄國西伯利亞戰功顯赫獲此殊榮。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美軍王牌部隊,卻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長津湖畔,被我所在的志願軍第27軍「包了餃子」,徹底、乾淨、全部殲滅。那麼這個奇蹟是怎樣得來的呢?
  • 4000輛坦克打700輛坦克,蘇軍覺得自己優勢很大,A了上去
    到了戰爭開始的時候,西南方面軍下屬8個機械化軍,有4525輛坦克,其中包括了493輛T-34坦克和262輛KV系列重坦,而他們的對手德國第一裝甲集群別說三號、四號,就是一號、二號一起加起來也才只有720輛。 4525輛坦克對戰720輛坦克。 這數量差距,已經飛龍騎臉穩贏了好吧!
  • 沉寂六十七年的戰績揭秘 38軍曾擊斃美軍上校
    原27集團軍編史辦主任張克勤同志說:「麥克萊恩上校不是在戰鬥中被當場擊斃的,而是在他負傷後被送到東京美國陸軍醫院,4天後搶救無效死亡的。」337團擊斃的這名美軍上校,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唯一在戰鬥中當場擊斃的美軍軍銜最高的指揮官。我父親徐煒將軍在龍源裡阻擊戰中任337團政委。
  • 正軍職抗美援朝老兵耍清川去世:曾指揮幹掉美軍一個加強連
    而且在一次爭奪高地的戰鬥中,作為指揮員的他乾淨利落地吃掉了美軍一個加強連,榮獲二等功。 提及遠房大哥耍清川,耍清旭老人說,他於1938年8月參加革命,曾任39軍115師343團副團長、團長,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殲滅美軍一個加強連的250餘人,榮立二等功。後來,耍清川任39軍副軍長、外長山要塞區司令,正軍職。 報導稱,耍清川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因為姓耍,他還和周總理有一段很有趣的對話。
  • 抗美援朝美軍公認最牛的九個解放軍軍長(組圖)
    其時阿爾蒙德指揮的美第10軍進展很快,陸戰1師和美7師衝在前面,幾乎與9兵團同時對進。宋時輪因敵而動,部署9兵團20軍和27軍部隊沿下碣隅裡至柳潭裡地段設下埋伏,靜待美軍入伏。9兵團的隱蔽偽裝做得非常出色,美軍竟毫無察覺。11月27日,戰鬥打響。9兵團兩個軍迅猛出擊,一舉將美軍前鋒部隊切成五段。
  • 二戰1945年西線戰場萊茵河雨夜的激戰最後一輛豹式坦克
    當時的第84步兵師麾下如下單位只有:第1501擲彈兵團,第1502擲彈兵團,第184炮兵團(第1、2、3炮兵營),第184坦克殲擊營,第184通信營,第184工兵營,該師1944年2月成立,9月份就被美軍殲滅在法萊斯口袋之中,於1944年10月又再一次重建,其兵源之混亂程度可想而知,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德軍雜牌師,總兵力保守估計能過萬人就已經最大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