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上》:築起全民抗戰的「鐵壁銅牆」

2020-12-06 中國文明網

  新華社太原8月12日電(記者王菲菲)「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看吧!千山萬壑,鐵壁銅牆!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氣焰千萬丈!聽吧!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今年90歲的山西陵川人武文德再次唱起這首《在太行山上》時,歲月滄桑的臉上難掩激動之情,思緒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瀰漫著烽火硝煙的年代。

  抗日戰爭爆發後,太行山特殊的地理形勢與革命鬥爭成果,使這裡成為一個精英雲集、風雲際會的地方,一批批青年學生和文化精英向這裡匯聚。

  當過抗日兒童團團員的武文德說,其中有一個「桂代表」,自己曾多次陪他下鄉「吃派飯」。「老百姓給他做雞蛋拌湯,他堅持吃糊飯(當地用小米和玉米面做的糊狀早餐),非常樸素。」他說。

  武文德口中的「桂代表」正是《在太行山上》的詞作者,桂濤聲。

  七七事變爆發後,桂濤生跟隨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赴山西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後去了陵川縣犧盟會民眾幹部訓練班。

  陵川位於晉東南的太行山區。據當地熱衷研究紅色文化的張建軍和靳宏偉等人考證,《在太行山上》歌詞正是創作於陵川佛山。「站在佛山之巔,東望群山奔湧,千山萬壑,遠處王莽嶺數十道山脊線宛如一幢幢銅牆鐵壁,將佛山緊緊地護衛。這與歌詞中『千山萬壑,鐵壁銅牆』的情境非常吻合。」靳宏偉說。

  桂濤聲到達陵川時,八路軍的3個師正深入太行、呂梁、五臺諸山脈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不少地方都出現了「母送兒,妻送郎」參軍的感人場面。

  太行山壯觀的景色,再加上抗日軍民的救亡熱情激發了桂濤聲創作熱情。靈感噴薄而出,桂濤聲將《在太行山上》的歌詞寫在一個香菸包裝盒上。

  張建軍和靳宏偉考證後認為,桂濤聲和冼星海曾同時在陵川,1938年5月,桂濤聲寫出歌詞後冼星海即譜了曲並在太行山傳唱。但這一說法並未得到專家認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桂濤聲在陵川寫成歌詞後,冼星海在武漢進行了譜曲。

  音樂創作人陳志昂在其所著的《抗日音樂史》中寫道:冼星海在這首歌曲中將深沉而又昂揚的抒情性旋律與堅定有力的進行曲風格的旋律有機結合起來,使歌曲既有戰鬥性、現實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如第二段在歌頌太行山根據地「千山萬壑、銅牆鐵壁」的雄偉氣象,音樂也更加氣勢豪壯,但在描繪「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時卻又充滿溫情。

  這首歌在武漢唱響後很快傳遍了全國。冼星海在《創作札記》中說:《在太行山上》「寫成後在漢口抗戰紀念宣傳周歌詠大會上由張曙、林路、趙啟海等唱出,聽眾大聲喝彩,要再唱,此後又傳遍了全國。現在太行山的遊擊隊以它為隊歌,老百姓、小孩子都會唱,到處聽到『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的句子」。

  鏗鏘有力的歌聲猶如戰鬥的號角般響徹中國大地,「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抗戰熱情築起了抵禦外侮的「鐵壁銅牆」!

相關焦點

  • 太行山與八路軍華北抗戰
    到1938年3月,山西主要地區淪於敵手,日軍佔領了山西境內大中城市及鐵路和公路幹線,廣大農村地區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呂梁山、太行山等山脈為依託開闢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三大敵後抗日根據地,展開全面的遊擊戰爭,並與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抵抗遙相呼應,互為依存,共同支撐了華北持久抗戰和全中國持久抗戰大局。抗戰時期,各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利益、密切關心民眾生存和發展。
  • 八百裡太行八百裡景 此行—太行山抗戰景區
    我一直在不斷地收藏著路上的風景,今天路過「太行山抗戰景區」吸引了我的眼球。素來就有「八百裡太行八百裡景」之說,太行山的秋天是迷人的,太行山的秋天是富有詩意的!除了我們涉縣美麗的太行風景之外,還有很多值得參觀的景色!美麗好風光,最美在太行。太行山形勢險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
  • 朱德:抗戰佇馬太行山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朱德同志胸懷「與日寇決一死戰」的鋼鐵意志,躍馬揮師,馳騁於抗日疆場。從1937年9月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到1940年春離開山西返回延安,朱老總在太行山地區領導華北抗戰近3年。3年間,他率領八路軍總部和3個師以劣勢的裝備抗擊長驅直入、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
  • 電視劇《太行之脊》將於近日殺青,真實再現太行山抗戰史
    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太行之脊》將於近日殺青,該劇由楊均柏、史鑫等實力派演員出演,原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張玉中擔綱導演,電視劇通過真實歷史和藝術再現的結合,將八路軍總部和第一二九師的太行山抗戰史重現螢屏。
  • 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戰憶:太行山上 日軍「名將之花」凋謝處
    千山萬壑,鐵壁銅牆,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開始前,由軍樂團、合唱團奏唱的歌曲《太行山上》氣勢恢宏,將人們的記憶帶回了那個抗日烽火連天的歲月。從北京坐汽車出發向西南行駛約兩個半小時,就會到達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炎炎夏日,這座在太行山腳下的小城卻涼爽宜人。傍晚後,街道上行人悠閒地散步。
  • 築起全民禁毒防線|白銀區開展禁毒工作綜述
    白銀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加強禁毒工作的決策部署,聚焦構建「六全」毒品治理體系,按照「分類指導、分類施策」總體思路,以治理外流毒販和萎縮毒品消費市場為重點,強化打擊整治、全面主動進攻,築起全民禁毒防線。
  • 指南丨太行山 為什麼是天下之脊
    而太行山裡的人們,似乎骨子裡都根植著這種開山破壁的天性,並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留下了足以應證的奇蹟。太行山郭亮掛壁公路(攝影孤城)西漢末年,一支農民起義軍在太行山南端的峭壁上據險以守。兵亂平息後,滯留下來的人在此採石築房,建起了一座村子,並以起義軍的領袖「郭亮」為村名。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平行線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60年,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卻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成為永恆的影像。  第二階段:多題材影片---保衛我們的祖國1937--1949)  代表作:《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在太行山上》  抗戰電影的高潮於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進入新的階段。
  • 李保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巨大的榮光,無上的讚譽。在河北農大,在他生前曾幫扶過的臨城、內丘、平山、阜平、唐縣等地,人們再次念起這位「農民教授」「科技財神」,由衷的為他驕傲和自豪。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國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去世,年僅58歲。
  •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
    李保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羊腸險徑上的探索,實驗室裡不滅的燈光,蘋果樹下耐心的身影……鐫刻著一個共產黨員堅實的足跡。太行山板慄集約栽培技術,富崗蘋果,綠嶺核桃……凝聚著一個共產黨員辛勞的汗水。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他見不得百姓受窮,一頭扎進窮山溝,10多萬農民因他而脫貧,他被譽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我學的東西,只有農村用的著啊」1981年2月26日,李保國從河北林業專科學校畢業,留校任教。
  • 抗戰音樂:不作老病夫,不貽散沙嘲
    謝晉元也是黃埔四期生,電影《八佰》裡,戰鬥間歇,有幾位年輕官兵唱起《黃埔校歌》,「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抗日戰爭中,當年國共合作培育出的黃埔青年共御外侮,已經成為高級將領的左權、趙尚志和戴安瀾等先後為國捐軀。不同於《黃埔校歌》激昂雄壯的進行曲風格,《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的曲調活潑中兼具鏗鏘有力的節奏,彰顯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 中條山會戰:蔣介石稱「最大恥辱」,抗戰史上的一場閃擊戰!
    1937年抗戰開始,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日進行了戰鬥約496次,傷亡多達137.6萬人。這個階段中日兩軍爆發了多場具規模的會戰,包括南昌、桂南、上高等戰役,而1941年的中條山會戰就是典型的閃擊戰戰例。
  • 太行山上的冰瀑冰樹
    紀錄片《尋找聖誕樹》,成為了加拿大班夫山地電影節和英國肯道爾山地電影節歷史上首部獲選的中國紀錄片作品,還加入了它們的世界巡展名單。加拿大探險家威爾·加德盛讚:「這是世界最棒的冰壁」。許多外國人打飛的都想來看!
  • 中國地理小區域——太行山
    這些河流流經的太行山主脈地區,是「曲峽」分布密集區。圖1示意太行山區典型「曲峽」分布地段,圖2示意太行山某「曲峽」景觀。(1)從氣候角度分析太行山區河流的典型水文特徵。(2)描述太行山「曲峽」的形成過程。(3)說明太行山「曲峽」給當地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
  • 探秘太行山深處的(茶馬古道)駱駝道村
    駱駝道村位於盂縣梁家寨鄉滹沱河北部的牛道溝內,與忻州市五臺縣接壤,藏於大山之中,是一座典型的太行山古村落。村裡的老人說,駱駝道村是先人們根據中國傳統環境的風水理論選吉地建造的,整個村莊群山環繞,附陰抱陽,藏風聚氣,東進西收,松柏罩頭,清泉繞村,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 趙延年的抗戰記憶:日本戰俘用漢字在畫上寫下名字
    浙江美術館正在舉行「血肉長城——浙江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美術作品展」,這個展期至8月21日的展覽,展出了浙江畫家創作的上百幅抗戰題材作品。這些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取材於真實的抗戰故事。今天,我們講述的是著名版畫大師趙延年1942年赴長沙戰地的速寫稿的故事。
  • 抗戰時期的「黃崖洞」,到底是用來造槍的嗎
    說的不錯,但是我軍歷史上還有一款步槍叫八一步槍,它是在抗戰中問世的,準確地說它是一款栓動步槍。1979年問世的,是自動步槍。 八一式步槍也被叫做八一馬步槍,馬步槍顧名思義是騎兵使用的,槍身比較短。不過八一步槍比一般步槍短,比馬步槍長,槍身輕,靈活性高。
  • 《鐵血川軍》首發熱血抗戰劇照 雖千萬人吾往矣
    1905電影網訊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北出劍門,東越巫峽,三百餘萬川軍的抗戰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抗戰軍士凡五人中便有一人是川人,其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位居全國之首。 「七七事變」後,時任四川省主席的劉湘同志向中央和全國請纓抗戰,「失地不復,誓不回川」。正是報著這樣的決心,川軍拼殺至第一線,用身軀築起了華夏民族的脊梁,用血與淚書寫了英勇悲壯,光輝燦爛的歷史篇章,也留下了「無川不成軍」的美名。
  • 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戰勝利的關鍵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肩負起團結引領中華民族進行抗日戰爭的歷史重任,就在於她堅持以民族大義為重,顧全國家大局,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領導核心和中堅力量。不計血海深仇,倡導促成國共合作。歷史上,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有過合作,也有血海深仇。但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主動放下仇恨,促成國共合作。
  • 抗戰時期詩人穆旦投筆從戎 在野人山經歷九死一生
    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現狀,親身經歷了現實的苦難,更加堅定了對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渴望,「我們走在熱愛的祖先走過的道路上」、「我們不能抗拒,那無數代祖先胸中燃燒的希望」。  1942年2月,24歲的穆旦胸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志,以助教的身份報名參加中國入緬遠徵軍,在杜聿明擔任軍長的遠徵軍第五軍擔任翻譯官。之後,穆旦在緬甸戰場,尤其是野人山地區,經歷了九死一生、刻骨銘心的艱難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