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運動與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

2021-01-20 人民網

今年是一二九運動爆發八十周年。八十年前,即1935年12月爆發的一二九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救亡運動。它標誌著「中國革命新時期」(《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版,第254頁)的開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青年學生們在鬥爭中表現出的愛國熱情和所選擇的革命道路,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現實啟示。

一二九運動是在日本加緊對華侵略的情況下發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了日本變中國為其獨佔殖民地的侵略階段。在侵佔中國東北全境之後,1933年1月,日本大舉進攻長城各隘口,佔領熱河省,接著將侵略矛頭指向整個華北。1935年6月,日本脅迫國民黨政府籤署《何梅協定》、《秦土協定》,實際上控制了包括北平、天津在內的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為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而「獨立」,日本侵略者大肆收買漢奸,鼓動「防共自治運動」,導演所謂「自治」醜劇。這就是華北事變。

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國民黨政府在繼續集中力量進攻紅軍的同時,對日本侵略採取了退讓方針。它計劃於1935年12月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作為對日本策劃的「華北五省自治運動」的妥協辦法。而成立這個委員會,在日本方面看來,正是使華北成為第二個「滿洲國」的過渡。

不僅如此,國民黨政府還對人民的抗日要求和行動進行嚴厲壓制。1935年5月,《新生》周刊刊登《閒話皇帝》一文,被日本指為「侮辱天皇,妨礙邦交」。國民黨政府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囚禁該刊主編杜重遠。6月10日,更頒布《睦鄰敦交令》,宣稱「對友邦務敦睦誼,不得有排斥及挑撥惡感之言論行為」,「如有違反,定予嚴懲」。當時的情景,正如有人所形容的那樣:「愛國有罪,冤獄遍於國中;賣國有賞,漢奸彈冠相慶。」

日本侵略的加緊與國民黨採取的上述政策,使舉國民眾感到憂慮和憤怒。而地處抗日前線的華北人民尤其是青年學生,更痛感華北淪亡已迫在眉睫。「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載《清華周刊》1935年12月10日)一二九運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一二九運動的發動,與中國共產黨有著密切關係。毛澤東在1939年12月回顧這個運動時說過:「青年學生好比是一二九運動的柴火,一切都準備好了,只差用火一點。點火的人是誰呢?就是共產黨。」(《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1版,第256頁)

首先,「是共產黨的八一宣言給了青年學生一個明確的政治方針」。(同上,第256頁)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同年10月1日以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名義在法國巴黎出版的《救國報》上發表。宣言強調,「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呼籲全國各黨派、各界同胞、各軍隊都應有「兄弟鬩牆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捐棄前嫌,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宣言反映了全國人民的熱切願望,使處於苦悶中的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學生,看到了挽救國家危亡的希望和應當遵循的方向。

其次,「是紅軍到了陝北,配合了北方的救亡運動」。(同上,第256頁)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11月28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併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重申八一宣言的主張。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學生由此開始看到一支新興的抗日救國力量,這使他們受到鼓舞,知道自己的鬥爭不是孤立無援的。所以,「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勝利幫助了一二九運動」。(同上,第253頁)

再次,「是共產黨北方局和上海等地黨組織的直接領導」。(同上,第256頁)1935年春,中國共產黨加強了中共北方局的力量,並將中共北平市臨時工作委員會改組為中共北平臨時市委。一些學校成立或恢復了抗日救國組織,共產黨和團結在黨周圍的積極分子掌握了這些組織的領導權。在此基礎上,11月18日,成立了北平市學生聯合會,北平學生愛國運動有了公開的統一領導機構。「沒有共產黨作骨幹,一二九運動是不可能發生的。」(同上,第256頁)

正因為具備了以上這些條件,「才使一二九運動發生,並使之在全國各階層開展起來,形成了全民族救亡運動的巨大政治力量」。(同上,第256頁)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市委、北平學聯領導下,北平各大中學校學生數千人舉行抗日救國遊行。12月16日,北平各校學生與市民3萬餘人匯集於天橋廣場,召開市民大會,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會後又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

在北平學生英勇鬥爭的影響下,抗日救亡的烈火在全國各地熊熊燃燒起來。從12月11日起,天津、太原、杭州、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西安、濟南、成都、重慶等30多座大城市的學生相繼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集會和示威遊行。12月18日,中華全國總工會號召全國各業、各廠的男女工友起來召集群眾會議,聲援學生愛國鬥爭。海外華僑也以各種方式支援學生。世界學生聯合會對中國學生抗日救亡運動也通電聲援。

一二九運動中,青年學生衝破國民黨政府高壓政策,響亮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這個運動使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呼聲;它打破了一度沉寂的政治局面,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正如毛澤東所說:「一二九運動是動員全民族抗戰的運動,它準備了抗戰的思想,準備了抗戰的人心,準備了抗戰的幹部。」它具有同五四運動一樣偉大的意義。(同上,第253、251頁)

一二九運動之所以值得我們紀念,既因為它「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使抗日運動成為全國的運動」;(同上,第253頁)還因為它繼承和發揚了五四以來優良傳統,有力地昭示了中國青年運動應當堅持的正確方向。歷史照耀現實,一二九運動的歷史經驗,對於當代中國青年應如何確立理想,選擇人生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是要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範、精神氣質的總和。它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在一定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獨特方式與精神支撐。在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出於對自己故土家園、骨肉同胞和燦爛文化深深的眷戀與熱愛,中華民族才能為捍衛主權和領土而威武不屈,才能創造出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自強奮進、生生不息。

一二九運動中,青年學生之所以振臂一揮,雲集廣場,其精神動力就是愛國主義。為此他們不怕寒風凜冽,不怕高壓水龍,不怕被捕坐牢,甚至不怕流血犧牲。他們在運動中表現出來的無私的真誠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氣壯山河、感人至深的。正因為青年學生的拳拳愛國之心,才感染了社會各界。1936年12月9日,西安近萬名學生為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舉行愛國請願遊行,遊行隊伍唱起了《松花江上》這首歌。學生的愛國情懷,感動了張學良,他當即表示要用實際行動報答學生的愛國精神。隨後他與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答應停止剿共,一致抗日。中國迎來了全民族的抗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這種精神,在一二九運動中得到了有力的展示。八十年前,正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鼓舞著青年一代為捍衛民族利益和尊嚴而大聲吶喊;八十年後,它仍應成為廣大青年報效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是要在共產黨領導下自覺擔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人們在社會中生活,不僅要走過自己的生命歷程,還要擔負起各種各樣的人生義務,擔負起應盡的歷史責任。不同時代的青年面對不同的歷史課題,有著不同的歷史使命。學生運動只有在它反映歷史前進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願望,在它與整個革命鬥爭相配合併擔負起時代的使命時,才能具有深刻的內容、堅強的生命力和確定的歷史意義。一二九運動之所以能夠成為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起點,就是因為在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青年學生勇敢地承擔起了歷史的責任,他們喊出的「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表達了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

在一二九運動發動時,青年學生以滿腔的熱情和無畏的勇氣,走在鬥爭的前列。但是僅僅依靠這些還不夠。為了使鬥爭能夠堅持下去並走向勝利,他們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和積極的幫助。這就是說,「知識分子要同共產黨結合」,(同上,第256頁)在共產黨領導下團結起來奮鬥。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同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結合在一起的;同樣,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也只有跟共產黨在一起,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同上,第256頁)事實上,青年學生在這場鬥爭中之所以能提出正確口號,就是由於受到中國共產黨發布的八一宣言的指引。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責任。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樣兩項根本性的歷史任務。當年,中國青年的歷史性責任就是要通過革命鬥爭,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80年後的今天,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當代中國青年應當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在激揚青春、開拓人生、奉獻社會的進程中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壯麗篇章!

三是要走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青年學生雖然在鬥爭中往往首先覺醒,但他們在全國人口中畢竟是少數。只有當他們的鬥爭能夠反映人民要求,並在鬥爭中得到廣大群眾支持時,他們才能是堅強有力的,他們的鬥爭也才能持續地進行下去。毛澤東指出:「知識分子不跟工人、農民結合,就不會有巨大的力量,是幹不成大事業的;同樣,在革命隊伍裡要是沒有知識分子,那也是幹不成大事業的。只有知識分子跟工人、農民正確地結合,才會有無攻不克、無堅不摧的力量。」(同上,第256頁)

一二九運動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同情和聲援。為了使這場抗日救國鬥爭能夠向縱深發展,12月20日,中國共產黨通過共青團中央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各校學生和各界同胞宣言》,號召學生「把反日救國運動擴大起來!到工人中去,到農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軍隊中去!」12月27日,毛澤東進一步指出,「學生運動要得到持久性」,「只有和工人、農民、兵士的鬥爭配合起來,才有可能」。(《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版,第151頁)這就為中國青年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中共北平臨時市委和北平學聯的組織與領導下,1936年1月,近500名學生組成「平津學生聯合會擴大宣傳團」,沿平漢路南下,深入農村,開展抗日宣傳。許多人後來還進入革命根據地,直接參加抗日武裝鬥爭。正是這種社會實踐,使一二九運動中的一些骨幹分子,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努力地學習黨的理論和政策,自覺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使自己成長為共產主義者,成長為日後黨和國家各條戰線上的領導骨幹。

一二九運動中青年學生所走過的這條道路,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因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在與群眾相結合的過程中,青年知識分子才能了解群眾的願望和要求,激發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歷史使命感,才能磨鍊自己的意志,增長自己的實際知識和才幹,從而茁壯地成長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的回信中,勉勵青年人「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他強調,「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青年學生在一二九運動中的選擇跟這個方向是高度一致的。自覺捍衛這個方向,堅持這個方向,是我們對一二九運動的最好紀念。(責任編輯:馬建輝)

(作者:黑龍江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一二九運動對當代共青團改革發展的啟示
    編者按:81年前,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愛國青年學生組織發動「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成為中國青年運動史上的光輝裡程碑
  • 毛澤東: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
    他的抨擊時弊的戰鬥的雜文,就是反對文化「圍剿」,反對壓迫青年思想的。另一方面,日本帝國主義已佔領了東北,醞釀著「華北特殊化」,並積極準備滅亡全中國。因此,四萬萬五千萬人民,大家都要幹,要打日本帝國主義。可是,有一些人偏偏不贊成。不過,他們也是要打的,打的是誰呢?是共產黨,是青年學生,是文化界的進步人士。全國老百姓對他們說:你們打的方向弄錯了,我們堅決反對。這就是一二九運動所處環境的另一方面。
  • 中共黨史研究︱斯諾夫婦與一二九運動
    與此同時,斯諾對於中國紅軍與共產主義理論日益感興趣。1935年10月5日,斯諾在寫給美國左翼作家託馬斯·畢生(Thomas Arthur Bisson)的信中說:「我懷著濃厚的興趣閱讀了你們關於當代中國政治和經濟的各種彙編, 並對你們關於中國共產主義的報告印象深刻, 這份報告的完成也許是截止到目前關於這一主題最傑出的英文版作品。」
  • 一二九運動:動員全民族抗戰
    原北京植物園園長講述了一二九運動紀念亭、紀念碑的落成,而原北京植物園櫻桃溝班老班長的講述,也將人們帶到了76年前那段熱血沸騰的歷史中。  7月1日,中國共產黨將迎來建黨90周年。90年光榮與夢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相伴相生;90年革命足跡與精神,載於史冊、薪火相傳。
  • 首次揭秘「一二九」運動中不為人知的詳情(圖)
    史實表明,「一二·九」運動完全是在中共北平臨時市委的堅強領導和組織下進行的。它是當時北平黨組織緊緊抓住挽救民族危亡這一主題,順應歷史大勢,採取正確的方針和策略的結果,因而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那麼,支撐以上敘述的歷史根據或曰歷史資料是什麼呢?這是黨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 【知史奮進·四史學堂】華北事變和一二九運動
    本周,「四史學堂」將帶領大家一起學習華北事變和一二九運動。01華北事變在中共中央率領紅軍北上到達陝甘地區前後,日本侵略者利用國民黨的不抵抗主義政策,企圖直接控制華北。第二步驟是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10月間,土肥原賢二以關東軍代表名義向民主黨軍第二十九軍軍長兼平津衛戍司令宋哲元提出要求:通電設立華北自治政府,將南京任命的華北官員一概罷免。02一二九運動華北事變使平津上空烏雲密布,整個華北危在旦夕。
  • 毛澤東:青年運動的方向(一九三九年五月四日)
    這是毛澤東在延安青年群眾舉行的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紀念會上的講演。毛澤東在這個講演中發展了關於中國革命問題的思想。   今天是五四運動的二十周年紀念日,我們延安的全體青年在這裡開這個紀念大會,我就來講一講關於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的幾個問題。
  • 中國當代青年群體中的新右翼思潮
    原因之一是,川普的中國支持者中間,有很多是在美國讀書或曾經有過留學經歷的中國年輕人。他們的國際化程度很高,對美國的國內政治非常了解,同時也對美國一直以來「政治正確」的一套感到厭煩。在這個一般定義中,「左」的光譜為平權運動、反資本霸權、婦女權利、環境保護運動等激進主義,「右」的光譜為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保守的一方。大眾之所以對這一光譜相對陌生,是因為在歷史上這通常是民族國家出現之後的事務,屬於現代性的一部分,此前的中國社會缺少這一土壤。  事實上,中國20世紀以來的整體思潮變化,本身就內在於國際思潮激蕩之中。
  • 當代社會思潮對青年群體的影響研究
    【關鍵詞】青年 社會思潮 新消費主義 泛娛樂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五四運動是青年為主,各個社會階層廣泛參與的愛國主義運動。中國青年第一次作為主要力量參與其中並不是偶然,而是源自於早期新文化運動背景下各種社會思潮衝擊,激發了青年的愛國熱情和擔當意識,從而一舉作為主要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 塑造當代青年的精神品質
    學者論壇 塑造當代青年的精神品質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辛向陽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5-18    [列印] [關閉] 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有著鮮明的主題: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在改革開放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要富強,中國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要對世界有較大的貢獻」,這是鴉片戰爭以來我們民族發出的最強音,堅持愛國主義就是獻身於這一偉大的事業。
  • 中國青年運動100周年!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5月4日這一天,數千名北京熱血青年學生發出怒吼。隨後,全國各界紛紛聲援,特別是工人階級挺身而出,加入鬥爭的行列。一聲春雷,東方睡獅在苦痛中驚醒!五四運動,如同一道劃破夜空的閃電,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帷幕,也開啟了中國青年運動浩蕩百年的榮光。
  • 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對於北大師生及至北大歷史來說,這無疑又將是意義非凡的印記—— 牢牢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 郝平深有感觸,他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具有極其豐富的思想內涵,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闡明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奮鬥方向與發展路徑,針對性、指導性很強。」
  • 新中國70年:青年發展與青少年工作
    在五四運動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雙重紀念語境下,我們以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相結合的觀察視野,對青年與國家、青年與社會、青年與政治等重大關係進行研判,既有利於把握青年運動發展的特質和趨勢,也思考闡釋中國青年運動的新價值,從而增強當代青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歷史擔當。
  • "宅"現象分析:當代青年精神生活與現代性的碰撞
    對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發生的驚人變化,每個人都有著切身感受,而這些變化說到底是現代化帶來的。當年輕人徜徉在時尚潮流中享受現代化成果的同時,現代性也隨之跟進,出現在青年生活中。  當代青年的精神生活與現代性正在發生激烈的碰撞。
  • 永遠銘記民族覺醒的高光時刻——紀念「一二九」運動爆發81周年
    (原標題:永遠銘記民族覺醒的高光時刻——紀念「一二九」運動爆發81周年)  核心提示:「只要少數之中的少數,優秀裡面的優秀,不肯坐以待斃,這個民族就總有希望。」81年前的今天,1935年12月9日,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北平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街頭,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迎來了民族覺醒的高光時刻,擦亮了走向復興的精神利刃。從而一舉粉碎了侵華日軍妄圖讓華北淪為第二個「滿洲國」的圖謀,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掀開了全民抗戰的序幕。歲月輪轉,「路標」永恆。
  • 河北青年藍皮書顧問廉思:當代青年發展亟待解決三方面問題
    長城網訊(記者 楊亞紅)10月16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正式發布首部《河北青年藍皮書—河北青年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河北青年藍皮書》)。10月16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正式發布首部《河北青年藍皮書—河北青年發展報告(2020)》。
  • 全環境育人理念與當代青年發展
    青年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改革開放尤其是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社會深度融入世界發展,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刻影響了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作為傳統的受教育主體,當代青年學生伴隨網際網路一起成長,在網絡教育場域中更加活躍,因此也暴露出「網絡時代」的成長困局。因此,如何從超越教育主體、客體之上並包融兩者的新視角和立場,來思考和解決在網絡時代大學育人的方法和途徑問題,已經刻不容緩。這也是「全環境育人」理念提出的深層動因。
  • 習近平總書記"六點要求"指明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歷史使命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4月30日電(萬鵬 任一林)「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是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凱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國青年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多次強調「偉大」 點明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深遠影響。要堅持大歷史觀,把五四運動放到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鬥史中來認識和把握。」
  • 青年幹部當從《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看到擔當
    熒幕上的歷史,帶給我們更直觀的感受:鄧小平同志以及一大批知識分子、幹部、青年們對家國命運的擔憂,在困境中思考、奔走和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知黨愛黨,知史愛國。想必每一名熱愛國家、熱愛中國共產黨的觀眾看完之後,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靜,都會油然升起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種種情懷,帶給廣大黨員幹部,尤其是青年幹部的是一種感染和力量,激勵我們勇敢探索、積極擔當。
  • 聚焦當代青年的「空心病」: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
    通過校園教育,當代教師在科學、人性化地關懷青年一代上又有哪些可以作為的空間?為此,《思想者》特約請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範雷副研究員、北京科技大學基礎教育管理中心張娜主任、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陳一副教授予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