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論壇
塑造當代青年的精神品質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辛向陽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5-18 [
列印] [
關閉]
筆者認為,當代青年要想肩負起歷史重任,譜寫振興中華更加輝煌的青春樂章,必須具備總書記提出的這四個方面的精神品質。
愛國主義的精神支柱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幾千年,靠的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那麼,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怎樣看待愛國主義?有人說,經濟全球化時代講愛國主義會走向狹隘的民族主義。這其實是一種片面的看法。
經濟全球化時代是全方位的競爭,它體現在經濟、政治、科技、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以及每一個領域的各個環節,但歸根到底,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的競爭,即人的素質的競爭。一個民族是否具有奮發進取、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是其在全球化激烈競爭中能否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喪失國家意識、丟失民族精神的民族一定會在全球競爭中處於下風。經濟全球化雖然是當前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但這絲毫沒有改變以民族國家利益為主體的世界格局,也沒有改變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在一個半世紀前說的只有靠國家的力量和資源才能保持生存與獨立的斷言的真理性。
我們要想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大力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加突出我們民族的特性。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有著鮮明的主題: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在改革開放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要富強,中國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要對世界有較大的貢獻」,這是鴉片戰爭以來我們民族發出的最強音,堅持愛國主義就是獻身於這一偉大的事業。
勤奮學習的態度
進入21世紀,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步伐大大加快。據專家統計,知識更新在20世紀80年代的速度是20年,90年代是10年,而到了21世紀90年代便縮短為5年。也就是說你大學剛剛畢業,你所學的一些專業知識已經需要系統更新了。
對於當代青年而言,我們如何適應飛速發展的新形勢、應對新挑戰?解放思想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拓新局面的重要前提,如何掌握解放思想這一法寶?這更需要勤奮學習。要刻苦鑽研專業知識,紮實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儘可能了解本專業的前沿知識;要努力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掌握這一體系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要注重學習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從祖國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中獲得更多的營養;要培養自己的世界眼光,廣泛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
深入實踐的學風
古人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裡的「習」實際上也有實踐的意思。深入實踐就是深入到人民群眾之中去。1939年5月4日在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大會的演講中,毛澤東同志就講: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麼做標準呢?拿什麼去辨別他呢?只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看他願意不願意、並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70年後,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只有深入到基層中去,深入到群眾中去,才能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深入實踐就是科學把握國情,不斷探索和掌握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人類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是一個永不停息的過程,規律性的東西往往要通過現象的不斷往復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才能更明確地被人們認知。青年人要善於成為認識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先行者。
深入實踐更要求具備創新精神。青年人最少保守的思想,最少框框的約束,最具有創新的潛能。科學發展的希望在創新,創新的希望在青年。千千萬萬青年的創新實踐,必將匯聚成推動科學發展的奔湧洪流。
奉獻社會的品德
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革命先烈、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在生死考驗面前威武不屈、英勇無畏,就是因為他們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在和平建設時期,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激勵著共產黨員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抗震救災鬥爭中,廣大共產黨員和許許多多的幹部群眾在大災面前不低頭、大難面前不彎腰,以大愛化解苦難,以大義鼓舞鬥志,充分顯示了理想信念的強大力量。
這種強大的力量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所內含的奉獻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理想是美好的,但實現理想的過程並不總是凱歌行進的,會有無數的艱難險阻。當代青年應該樹立起奉獻精神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把這種精神牢牢地內化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中。馬克思曾經在1852年講過:「不管資產階級社會怎樣缺少英雄氣概,它的誕生卻是需要英雄行為、自我犧牲、恐怖、內戰和民族鬥爭的」。資產階級在其革命的初期尚且需要自我犧牲精神,更何況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一個嶄新的偉大事業,需要青年有奉獻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