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的節日端午節,簡單說下節日的源頭,這個節日和一個人有關就是屈原,屈原是一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今天也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投江,屈原致力於楚國的復興,但是最終城破之日也就是屈原的投江之日,思域汨羅江,想跟大家探討的也是是一個什麼樣的性格讓屈原心存悲憤投江而亡。
屈原是一個四號人格,這是大家公認的,他像一個理想主義鬥士,在最終無法保全自己理想,終於以死明智,4號是獨特型,自我我型,他們有自己做事風格,有自己獨特的特質,他們感受力超強,4覺的身邊的人無法理解自己,堅信一條真理「隨波不逐流!」他們一直堅持自己的內心所追尋的理想。
4身上有一個盲點,他們常常局限於自己看到的一部分,從事迷失在當下的真實環境,因為他們很多時刻在活過去,這也是4號為什麼會感受力超強的原因,他們也會因為這些會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狀態,他們時而平靜,時而情緒跌宕!因為他們要去感受這個世界的美,要感受自己和這個世界是一體的感覺!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是慷慨激昂的,同時也是理想主義鬥士的表現,屈原的清高、不削也是他不願意和別人同流合汙的原因,屈原一生有很多作品,大部分都是在表達自己,顯露出來更多的是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正是因為4號人格心區的感受,才能讓他把情感顯露的如此淋漓盡致!
4號的這種個人獨唱也是他們抒發情緒的一種通道,我看到很多心區的人都特別喜歡寫文章,屈原特立獨行的性格更多表現出來的是悲情的狀態,「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充分的表現了4號在表達不被理解,沒有人可以和自己共鳴,之前的文章說過4像一個墜落的天使,在人間沒有人懂天使,所以他們經歷的、感受的更多是自我的委屈和悲壯!
屈原像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他內心對楚國寄託了人不可能實現的理想,這種理想情懷是一種自我陶醉的感覺,正因為如此在屈原的心裡覺自己不應該被世俗所沾染,應該保留自己的獨特型,為自己的理想去創造和戰鬥,甚至不惜生命。
在那個時代,中國奉行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講忠孝禮儀,1元素更高一些,恰恰是4號身上的剛烈、極端、不削跟1元素發生了衝突,變得是那樣的不合群,但是即使如此4也依舊要保證自己的崇高理想,不願意隨波逐流,陶淵明也是愛國詩人,但是4號不會像陶淵明一樣選擇成為隱士,成為一個田園詩人,而是成為殉國的「國士」
當4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通常情況下回去選擇通過文字抒發自己,這也是為什麼屈原會留下那麼多美好、優美、獨特的作品,但是如果4號懂得更加靈活的去報國,會通過其他的更有智慧的方式去報效國家,解決國家真正問題。
屈原流芳後世也正是因為4號人格的這種執著和獨特, 因為在外人眼裡屈原就像是一個異類,但是這樣一個異類為了堅持自己理想,以生命表達,這份對國家的忠貞讓屈原因此升華,後人為其歌頌,也成了一全國人民的紀念日,但是對於屈原可能並沒有留意到自己的性格,或者說沒有辦法曲線救國,這是人格導致的,真正的了解自己才會更好擁抱天賦!
謝謝大家的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百家號:用邏輯思維詮釋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