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舉國上下對遇難同胞和抗震救災英烈可謂念茲在茲:
5月18日,國務院決定,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
5月18日,中國網際網路發起「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網絡公祭活動」;
6月9日,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第一批抗震救災實物;
6月16日,抗震救災失事直升機遇難烈士追悼大會在成都舉行;
6月16日,網上「抗震救災英烈紀念館」正式開通;
各類媒體上的紀念文章、文學作品更是數不勝數……
對遇難同胞的緬懷,對犧牲英烈的追思,其實是我們情感、思想和精神境界的升華。
它升華的是我們的愛國熱情。愛國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個具體的行動。愛親人,愛同胞,是愛國主義題中應有之義。人們從全國哀悼日的設立、網上紀念館的開設,從社會表現出的團結友愛互助精神,從公民表現出的責任意識和擔當勇氣,從廢墟上閃耀的人性光輝中,看到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生命的尊重和珍視,看到了愛國主義熱情所迸發出來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國家和社會進步的新希望。
它升華的是我們戰勝困厄的堅強信念。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鍊更堅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有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有著堅貞不屈、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之魂。這次特大地震災難,再一次檢驗著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承受力、生命力,同時也磨礪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之魂。令我們引為自豪的是,在這次考驗面前,我們的黨、政府和人民沒有絲毫的猶豫和退縮。在抗震救災中犧牲的英烈,來自方方面面,各條戰線,他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給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添了新的內涵和時代特色。魯迅先生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毫無疑問,經過這場磨礪,中華民族必將更加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上一切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和挑戰,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它升華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建設祖國的堅定意志。多難興邦,這是歷經災難考驗的中國人民得出的結論,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在實踐中更深刻地懂得了實幹興邦。年初以來,我們已經歷了甚為罕見的南方雨雪冰凍天氣和破壞性極大的汶川大地震兩大自然災害。但是,災難壓不垮中國人民,反而讓中國人民更加團結,意志更加堅定。我們之所以要紀念英烈,學習英模,大力弘揚抗震救災偉大精神,目的就是要使之轉化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重建家園的堅定意志,轉化為辦好奧運、建設祖國的實際行動,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力量。
在中華民族復興史和新中國建設史上,無數英烈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築起一座座雄偉高大的精神豐碑,令人們景仰,並淨化人們的靈魂。每一位英烈的背後,都有感動中國的好多故事。讓我們記住這些故事吧,因為它們是引領我們走向精神高地、獲取力量源泉的方向標;讓我們時常走進這些紀念館吧,在那裡,我們扔掉的是「小我」和低俗,得到的將是「大我」和崇高,是人的尊嚴和價值,是生命的華章和真、善、美的境界。 (作者單位:民政部優撫安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