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每個人最好要懂點哲學呢?因為哲學是智慧之學,在希臘文中,哲學就是愛智慧的意思;在《孔氏傳》中也說:「哲,智也」,所以我們學習哲學,就是在學習智慧。不過我們可以說哲學是智慧,但智慧卻不一定就代表哲學。
哲學中的智慧應該是一種追求真理的大智慧,遠遠超越了我們所理解的投機取巧的小聰明。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定要了解中國的哲學,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善品堂出品的這套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書中對古代先賢哲學思想的分析令人茅塞頓開,為我們學習中國的哲學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完成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是第一套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著作,書中的許多概念已經成為定論,比如說孔子的正名主義,墨子的功利主義,老莊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種派別等概念,都為後世的學者所共同接受,為現代中國的哲學史奠定了一個基本框架。
後世學者評價這部書:「竊查此書,取材謹嚴,持論精確,允宜列入清華叢書,以貢獻於學界。」足可以看出這部書的分量。
在《中國哲學史》中,馮友蘭先生將中國的哲學史分為了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兩部分。子學時代主要講的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學說,包含了儒家、陰陽家、名家等哲學文化,這個時期是中國思想言論的大解放時代,也是哲學的大爭鳴、大辯論的時期。
經學時代講述的就是從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到晚清康有為之間的中國哲學思想,包括了魏晉的玄學、宋明的理學、清朝的道學等等。在不同的時代,哲學都有著不同的內容,也發揮著不同的社會功能和歷史作用。
馮友蘭先生認為「哲學就是人類精神的反思所得到的結果」,換句話說我們學習哲學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馮友蘭先生將人的精神境界從低到高分為了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個層次,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層次,這個層次的人做事的動力基本都來自人的天性,就是只想著吃飯穿衣這些事;天地境界則就是最理想的境界,精神達到這個境界的人相當於擁有了聖人的智慧。那麼人的精神如何才能掙脫自然境界不斷地向更高的境界過渡呢?
善品堂出品的這套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將會為我們揭示答案,讀完之後,我們的精神思想將會悄然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