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視、融入到精神的升華

2020-11-29 中國法院網

從對視、融入到精神的升華

——讀《梁家河》一書有感

2018-06-22 16:59:45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孫濤

  端午節假期,靜下心來認真拜讀《梁家河》一書。拜讀間,我一次次被習近平在梁家河的真實經歷所感動,時而心潮澎湃,時而仰天唏噓,時而潸然淚下,時而感喟萬千,真是受益良多。

  時年十五歲習近平,在那個時代驅使下於迷茫中走上了上山下鄉的路,與梁家河結下了七年的不解之緣。「我來咱梁家河的時間,學會了很多東西,咱梁家河的群眾無私的接納了我,幫助我,讓我在這裡步入社會,入團,入黨,當村支書,從這裡出發,返城上大學,梁家河給我的一切,我一輩子都不會忘」。這是習近平對梁家河經歷的總結之一。在他看來,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因此他說:「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

  全書讓我感動的地方很多,對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書中描述習近平和他代表一批知識青年融入人民群眾的過程和細節。「村民打量著這些來自京城的知青們,知青們也打量著村民。這打量,是城市與鄉村的對視,也是一群心懷使命感的知青與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對視」,在距離和相互打量中,習近平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練,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才真正的融入了梁家河,成了真正的農民,培養出習近平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看到「老婆婆拉著習近平的手說:你在這兒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可別忘了我們呀……」之處,我也淚如雨下。

  在這裡,我看到一位真正的共產黨人成長的過程、歷練的艱辛,也看得到了共產黨人是如何紮根於人民群眾,和人民群眾對共產黨人的魚水情深。

  審視現實,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該從中思考的東西很多。有很多時候,面對群眾的疾苦,我們只是停留在對視階段,沒有把自己置身其中,沒有真正的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沒有給自己過「五關」,由此拉開了與群眾的距離。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深刻的反思。

  艱苦的歲月,磨礪了偉人的意志;偉大的時代,孕育著偉大的思想。《梁家河》一書,啟發了我的人生,堅定了我沿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的道路前進的信心和決心。

相關焦點

  • 一場精神洗禮 一次思想升華
    …… 4月4日,湖北省總工會今年首場勞模工匠事跡報告會在武漢工人文化宮舉行,6位紮根一線數十年的勞模工匠,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全省數以萬計的職工通過現場聆聽和網絡直播,接受了一次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精神洗禮。
  • 大學生的精神升華
    原標題:大學生的精神升華 大學也是一種學校。但是一種特殊的學校。學生在大學裡不僅要學習知識,而且要從教師的教誨中學習研究事物的態度,培養影響其一生的科學思維方式。
  • 「戰「疫」說理」在愛國主義情感中深化和升華中華民族精神
    這場舉國抗疫的人民戰爭從開始到現在已歷時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身歷其中的中國公民都深切感受到了一種令人振奮的精氣神充滿全社會、貫穿全過程,讓你我他中的每一個中國人在深受其濡染、備受其鼓舞中融入其中再外化為自身具體的抗疫行動,從而匯聚起人民抗疫的磅礴偉力。
  • 公方彬:民族復興需要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
    原標題:民族復興需要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 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回顧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感知其中蘊含的超凡絕倫的偉力,思考煥髮長徵精神的時代價值。尤其思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長徵,怎樣才能像紅軍長徵那樣迸發出支撐民族前行的圓夢精神,怎樣將長徵精神與圓夢精神銜接,找到內在契合點,實現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以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是長徵勝利紀念活動的根本目的和著眼點、著力點。
  • 「西遷精神」升華西安交大
    61年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主要內容的西遷精神成為一代代交大人堅持「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的精神「密碼」。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的「遷徙」西安交大多位西遷老教授回憶起當年交通大學西遷的場景仍然熱血澎湃、激動不已、記憶猶新:1955年5月,交通大學校長彭康和5位老教授奔赴西安查勘新校址,同年10月,校建破土動工,1956年7月,17位交通大學黨委委員中的16位遷到西安,西遷的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佔到交通大學教師總數70%以上,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 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和升華
    進入新世紀,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戰略問題深度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過程。這四個方面的概括,升華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新境界。  社會主要矛盾判斷和處理中,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  社會主要矛盾是毛澤東在《矛盾論》《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述中科學論述的思想。這一思想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重要成果。
  • 曾國藩人生的重要轉折-精神升華
    曾國藩精神升華這個轉折點出現其父去世,曾國藩在家丁憂守制的一年多時間,而令曾國藩開悟的著作就是道家經典《道德經》和《南華經》,這也是曾國藩人生走向高潮的一個重要原因。
  • 湖北日報論叢:偉大抗疫精神是中國精神的生動體現與時代升華
    在抗擊疫情的命運共同體中,人們的智慧與熱情前所未有地被激發出來,中華民族精神中那些最寶貴的精神轉化為全體中國人民的鮮活實踐,構建起前所未有的磅礴偉力,獲得了豐富的時代性內涵。從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到中國積極發揮作用,世界大家庭中的許多成員前所未有地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可貴的道義擔當,它在抗擊疫情的鬥爭中活化和時代化,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時代內容。
  • 民族復興需要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
    尤其思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長徵,怎樣才能像紅軍長徵那樣迸發出支撐民族前行的圓夢精神,怎樣將長徵精神與圓夢精神銜接,找到內在契合點,實現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以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是長徵勝利紀念活動的根本目的和著眼點、著力點。
  • 「學思平治」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和升華
    「學思平治」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和升華 2019-11-26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求·提煉·升華(組圖)
    他的藝術是崇高精神的升華,是心智的結晶,是他全部的生命。  劉士銘長期深入基層群眾生活之中。他熟知人民的生活、情感、歡樂和苦難,他深愛這片黃土地和平民百姓。他的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對人生酸甜苦辣的親歷,深深地影響著他的藝術。他絕不簡單機械地摹寫對象,照搬生活,而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他追求、提煉、升華,這也是其藝術散發著永恆魅力之所在。
  • 毛澤東對愚公移山精神的闡釋與升華
    在紀念毛澤東主席《愚公移山》發表75周年之際,撫今追昔,更加體悟到毛澤東主席對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期許和蘊意,更加體悟到愚公移山精神的雋永價值。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講述的是古代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懲於大山阻擋出入之迂,篳路藍縷,劈山開路,子孫相繼、久久功成的故事。列子把「愚」與「公」組合在一起,反映了他本人「愚公不愚」的價值取向和對愚公式人物的讚譽。
  • 升華造句和解釋_升華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升華(shēng huá)。反義詞有:凝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升華只發生於固體表面。升華時要吸收大量的熱,因而可用來致冷,如乾冰就是一種用途廣泛的致冷劑。[郭沫若《批評與夢》:「真正的文藝是極豐富的生活由純粹的精神作用所升華過的一個象徵世界。」]升華參考例句:1、冰可以直接升華為水蒸汽。2、關懷母親也是你我的升華淨化。
  • 為什麼茶讓人思想上升華,精神上滿足
    下面小編跟大家聊一聊在精神方面,也可謂之「茶道」。借茶來達到一種精神上的高度,修身養性,使自己的思想升華,在精神上得到滿足。中國的茶道流派基於茶「雅俗共賞」的性質而形成四大派別:貴族茶道、雅士茶道、禪宗茶道、世俗茶道。
  • 「中國哲學史」讀完之後,我們的精神思想將會悄然升華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完成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是第一套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著作,書中的許多概念已經成為定論,比如說孔子的正名主義,墨子的功利主義,老莊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種派別等概念,都為後世的學者所共同接受,為現代中國的哲學史奠定了一個基本框架。
  • 追求精神和人格升華:浙高院「指引」法官「八小時以外」
    追求精神和人格升華:浙高院「指引」法官「八小時以外」 澎湃新聞記者 楊亞東 2014-09-24 15:02 來源:澎湃新聞
  • 「要勇於到群眾中去升華思想提升境界」
    「要勇於到群眾中去升華思想提升境界」 2012-01-12 13:36:23   來源:銅陵日報
  • 南通開發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將航天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一節節弘揚航天精神的主題隊會,一個個致敬航天人物的動人故事,一張張追逐航天夢想的精美畫報,一幅幅創意無限的手工作品……從能達校區到新河校區,從「致敬東方紅」到「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不同的校區,不同的主題,卻孕育著相同的文化、相同的目標。航天夢,愛國情。
  • 思想上再升華 精神上再洗禮
    該劇成為山西省2019年度重點文藝作品扶持獎勵項目,我校將繼續深挖『雪芳精神』的內核和精髓,照亮每一名醫者的心靈。」在山西醫科大學中都校區圖書館,講臺上發言者的段段精彩話語,不時贏得會場陣陣掌聲,在圖書館查借圖書資料的學生們也被講話吸引,圍站在各樓層護欄後認真聆聽。
  • 在紀念中升華思想境界
    ,中國網際網路發起「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網絡公祭活動」;  6月9日,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第一批抗震救災實物;  6月16日,抗震救災失事直升機遇難烈士追悼大會在成都舉行;  6月16日,網上「抗震救災英烈紀念館」正式開通;  各類媒體上的紀念文章、文學作品更是數不勝數……  對遇難同胞的緬懷,對犧牲英烈的追思,其實是我們情感、思想和精神境界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