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生不息之力量傳承 以不屈不撓之精神立世

2020-12-04 中國西藏網

  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在此過程中,中國獨特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基本國情所孕育而生的精神力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社會各界展現出的磅礴精神力量,彰顯了中華民族積極而優秀的民族品格和文化品質,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新坐標。今天,我們邀請5位專家學者,立足中國現實,走進歷史深處,探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精神密碼,溯源精神力量背後的文化支撐。

  嘉賓:

  何中華 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邴正 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教授

  陳衛平 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柳建輝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宋月紅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當代中國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

  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 王璡 冀文亞

  1、抗疫彰顯中華民族積極而優秀的民族品格和文化品質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抗疫中彰顯的愛國之情、擔當之志,展現的人文素養、科學精神,既有著深沉的歷史厚度,也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是我們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強大精神力量。如何理解這一精神力量?

  何中華:這場突如其來、前所未有的疫情,對於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來說,的確是一次空前的大考。到抗疫取得最後勝利、「極目楚天舒」重現之時,回望曾經走過的這段刻骨銘心、永志難忘的艱難歷程,不難發現我們的文化底色清晰可辨。這場註定影響歷史、改變未來的抗疫,充分彰顯了中國人民積極而優秀的國民性格和文化品質。例如,新冠病毒讓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但抗擊疫情的戰鬥卻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人民群眾不可戰勝的巨大力量。在革命戰爭年代,人民群眾是銅牆鐵壁;在和平年代,人民群眾同樣是堅強柱石。在這一極其嚴峻而特殊的歷史時刻,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以其更加顯豁的方式得以彰顯。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民惟邦本」的思想。從古老的民本思想,到唯物史觀的人民主體論,其中存在著某種一以貫之的真諦。馬克思說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在革命戰爭年代是這樣,在和平建設時期同樣如此。這些思想資源,在抗疫中發揮了雖無形卻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華民族精神不是過去完成時的,而是現在進行時的;它不是既成的,而是不斷生成的、向未來敞開的。它植根於古老的文化傳統這一原初基礎,積澱著紅色文化因子,濃縮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積極成果,形成了既悠久而又彌新的精神血脈,也正因如此而能夠賦予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剛健進取、樂於奉獻、不屈不撓等品格和氣質。

  邴正:兩個多月來,我們經歷了疫情蔓延全國,各地紛紛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的局面,也見證了4萬多名醫護人員飛兵湖北、10餘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壯舉。疫情終會過去,但抗疫中彰顯的精神品格絕不會煙消雲散,而會為我們留下不可磨滅的民族記憶。我們感嘆生命的寶貴,不忘抗疫中「最可愛的人」,更應銘記在14億多人共同經歷的磨難中民族精神的砥礪與升華。黨中央準確決策、有序指揮,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強調堅持全國一盤棋做好防控工作;軍地醫護人員聽從召喚奔赴一線,在危難中堅守,在創新中診治,拯救了無數生命;廣大基層黨員幹部枕戈待旦,確保社會生活正常有序,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科研工作者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性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儘快攻克疫情防控重點難點問題;張貼著「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標語的醫用物資馳援國外,打響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抗疫中,人民至上、勇於擔當、萬眾一心、顧全大局、敢於鬥爭、尊重科學、命運與共、同舟共濟的精神力量充分彰顯。理解這些精神力量,一方面要走進歷史深處,追尋文化源頭,另一方面則要立足現實,把握當代中國文化的主流。

  2、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戰勝疫情的精神力量

  主持人:在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滋養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提振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並對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風險挑戰提供了重要啟示。中國人民在抗疫中展現的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在哪些方面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何中華: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有著濃厚憂患意識的民族。我們這個民族在歷史上經受了太多的苦難,越過了太多的坎坷,但這一切卻凝聚成為一筆無形的財富,使得我們愈加成熟,塑造了我們在任何大風大浪和大災大難面前臨危不懼、愈挫愈勇的韌性品格。新冠病毒的肆虐前所未有,並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期性。儘管風險巨大,但我們依然能夠冷靜應對、從容處置,體現了科學嚴謹的精神同革命的樂觀主義情懷的高度統一,體現了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同堅信光明未來的浪漫信念的高度統一。這種精神力量及其塑造的韌性品格、韌性智慧,為我們短期內取得疫情防控階段性重要成效提供了強大支撐。

  邴正: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漫長歷史中孕育了優秀傳統文化,形塑了偉大精神品格。中華民族素有堅韌不拔的抗爭精神。神話是民族精神最本色的閃光。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蘊含著不屈不撓、奮起抗爭的偉大精神:天塌了,女媧採石補天;洪水來了,大禹導河治水;頭斷了,刑天揮舞幹戚;沒路了,愚公立志移山;天之高遠,夸父追逐太陽!中華民族素有家國一體的博大胸懷,主張敬老扶幼,助人為樂,先人後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是知識分子安身立命之準則。中華民族素有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視天下為己任,追求普天同樂的理想境界。《論語·顏淵》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禮記》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抗疫中展現的偉大精神力量,很多都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追根溯源。

  陳衛平:回望兩個多月來的抗疫,社會各界展現的「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精神最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對患者的應收盡收、應治盡治,體現的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的責任擔當;飄揚在抗疫第一線的黨旗,映照的是共產黨員衝鋒在前的責任擔當;白衣天使們逆行援鄂,宣示的是治病救人的責任擔當;在機場、社區、路口、隔離點日夜辛勞的防疫人員,銘記的是嚴防死守的責任擔當;對抗疫中的優秀幹部「火線提拔」、失職幹部嚴肅處理,從正反兩面顯示了對責任擔當的制度確認;倡導疫情防控國際合作,展現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責任擔當。整個民族迸發出如此強烈的責任擔當精神,正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中華傳統文化有著以責任為重的深厚傳統,這在奠定傳統文化底色的先秦諸子學說中有充分反映。孔子的「行義」和墨子的「貴義」,都具有「義不容辭」之意,即對於必須扛起的責任是不可推卸的。孔子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儒家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是在群體之中生存生活的,因此必須為生活於其中的群體負起責任,為此可以棄置個人利益。孟子說「君子自任以天下為重」,即以關懷天下為己任,具體來說就是對家庭鄰裡、社稷百姓、自然萬物肩負起從「親親」到「仁民」再到「愛物」的責任。這樣的責任意識,從漢代的「以天下為己任」到宋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明清之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墨子指出,如果相信一切為「命」所左右,人們必定在工作崗位上「怠倦」即不負責任;社會是有序還是混亂、生活是貧困還是富足,取決於人們在各自工作崗位上是否「強」力盡責:「王公大人」是否「蚤朝晏退」,處理政務;「卿大夫」是否「竭股肱之力」,管理經濟;「農夫」是否「蚤出暮入」,耕田種植。墨子以「強」突出了對工作崗位竭盡心力的責任要求。道家的「無為」,不是指沒有責任感的一無所事,事實上老子強調的是「為無為」,即把效法天道的自然無為當作自己的責任,這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即把順從自然規律而不主觀妄為作為自己的責任;在人與人的關係上,人們的責任是效法天道的「損有餘而補不足」,「有餘以奉天下」就是把支援他人看作職責所在。法家提出「循名責實」的「督責之術」,對官吏的實際工作(實)與其所任職位的職責(名)是否相符進行考核,相符者和不符者分別按照法令予以獎勵和懲罰,這是以制度的剛性要求官吏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可見,先秦諸子從不同方面闡發了責任觀念:儒家把責任與道德人格相聯繫,墨家把責任與崗位盡職相聯繫,道家把責任與遵循自然相聯繫,法家把責任與制度考核相聯繫,這些思想在後來的兩千多年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責任為重的文化傳統。

  抗疫中責任擔當精神的油然湧現,是先賢思想和人格精神傳統在當代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這六大理念都包含著責任的要求:講仁愛是自我在與外物的關係上的責任,重民本是國家在與民眾關係上的責任,守誠信是自我在與他人關係上的責任,崇正義是社會在與其成員關係上的責任,尚和合是處理各種矛盾關係上的責任,求大同是中國在與外國關係上的責任。在這次疫情防控中,責任擔當成為戰勝疫情的重要精神力量,這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果。

  3、抗疫中的精神力量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發展

  主持人: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進程中,開創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形成並豐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在抗疫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這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自覺擔當。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抗疫中彰顯的精神力量是如何傳承和發展這一精神譜系的?

  柳建輝: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嚴峻疫情,我們經受住了考驗,不僅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而且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力量的一脈相承和無比強大。

  革命文化是抗疫中精神力量的重要源頭。以「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為內涵的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之源,體現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意志堅定、敢為人先、不懈奮鬥、一心為民的政治品格和人格風範。這一精神同此後在革命鬥爭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偉大革命精神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獨特要素,構成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基本內容。這些精神,既有各自的獨特內涵,又一脈相承、有機統一,貫穿著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敢於鬥爭、勇於奉獻的文化主脈。這一紅色文化基因,在此次抗疫中得到傳承和弘揚。

  邴正:近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在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奴役,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革命鬥爭中,在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並發展了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例如,在五四運動中迸發、在抗日戰爭中鼓舞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革命血與火的考驗中熔鑄而成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從井岡山上的點點星火到漫漫長徵路上凝聚起來的革命集體主義精神,孕育於世界反法西斯鬥爭實踐的白求恩精神以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形成的國際主義精神;等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結合當今時代條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特別是,我們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著當代中國精神,凝結著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並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抗擊疫情匯聚起強大精神偉力。

  宋月紅: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曲折磨難又不斷浴火重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歷經艱難險阻而逢山開路、遇河架橋,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精神力量不容小覷。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從紅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中國共產黨披荊斬棘,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程中,發揚獨立自主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等偉大精神,經過艱苦奮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開啟和推進改革開放中,弘揚改革開放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勞模精神等偉大精神,堅韌不拔,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新的困難和挑戰,給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黨領導人民團結奮鬥,彰顯出強大精神力量。例如,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中國共產黨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緊緊依靠人民,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再如,守望相助的精神。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在疫情防控中擰成一股繩,形成全國一盤棋。從城市到鄉村,從機關、醫院到社區、街道,從網上到網下,凝聚起防控的磅礴力量。再如,尊重科學的精神。黨領導人民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施科學救治,群防群治,依法防治。制定實施成熟、可靠的中西醫救治方案,加大科研攻關力度,開展治本之策的藥物和疫苗研製。中國的抗疫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蘊含著中國人民的理想與價值、家國情懷與奮鬥足跡,並立於時代潮頭,不斷與時俱進,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和走向未來,提供堅如磐石的精神支撐和凝心聚力的強國之魂。

  4、以強大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向心力凝聚力

  主持人:一個民族要實現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歷史洪流中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鍊而愈加堅強的動力之源,是一個民族在面臨風險挑戰之際強信心、聚民心的思想之基。如何理解抗疫中彰顯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體現了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的提升?

  何中華:在應對重大公共危機、攻堅克難之時,民族精神作為文化軟實力,扮演著重要角色。中華民族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明大義的民族,其優點和優勢在抗疫中顯露無遺。例如,一線醫護人員以高度的責任心、犧牲精神見諸行動,挽救了成千上萬患者生命,有的醫護工作者獻出寶貴生命,其強烈責任感和高尚品德感天地、泣鬼神。這些抗疫英雄是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優秀代表。每一位在抗疫中堅守工作崗位,兢兢業業、恪盡職守、默默勞作的普通人,都值得敬佩。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就是由像他們這樣的個體構成的;我們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偉大民族精神,正是通過他們的身體力行發揚光大的。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人們,是和平時期「最可愛的人」,是「中國的脊梁」。

  離開精神力量支撐,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就不可能打贏一場和平環境下的人民戰爭。這種向心力和凝聚力,說到底就是人心所向。它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人民群眾廣泛而自覺的文化認同。在此意義上,偉大的精神力量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必然帶來的軟實力。抗疫中,「武漢必勝,湖北必勝,中國必勝」成為最響亮的口號,顯示了我們對於取得完勝的堅定信念和信心。信念和信心源自哪裡?既源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國家綜合實力,也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還源自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文化精神的力量,提升了物質層面、制度條件所能發揮的作用和效應。在這次抗疫中,我們的民族精神得到了確證和升華。

  柳建輝: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偉大的中華民族,必有其自身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相聯結;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必有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所立世。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久經考驗而不倒,得益於中華優秀文化所培養和孕育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不斷發展升華,在中華民族各個歷史階段凝聚了中國力量,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並成為當前疫情防控攻堅克難、勇奪勝利的文化密碼。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全民戰疫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百折不撓,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海內外中華兒女同舟共濟、萬眾一心,守望相助、眾志成城,發揚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凝聚起不懈奮鬥、頑強戰疫的磅礴力量,築造了團結協作、堅不可摧、從容應戰的抗疫防線。其中所彰顯的偉大精神力量,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新坐標,永遠激勵億萬中華兒女勇往直前、實現夢想!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書寫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力量
    《主角》,陳彥著,作家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也端的是:「人聚了,戲開了/幾多把式唱來了/人去了,戲散了/悲歡離合都齊了/上場了,下場了/大幕開了又關了……」 《主角》似乎也用心於此。作者寫憶秦娥自11歲學戲至50餘歲成為一代秦腔名伶。
  • 新華網評:守住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馬若虎  在甘肅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關城,察看關隘、建築布局和山川形勢,聽取長城文物遺產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弘揚情況介紹。他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從字裡行間中,我們深刻領悟到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聆聽科學報國故事 傳承中國科學家精神
    聆聽科學報國故事 傳承中國科學家精神 2020-09-07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河之源》 為生態文明建設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進程中,華夏兒女沿黃而居,繁衍生息,形成了生生不息的黃河文化,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青海河湟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文明形成的源流之一。 青海地域遼闊,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大美青海,中華水塔,三江之源,美在江河;江河文化,文化燦爛,源在青海,源遠流長。
  • 「海歸」講解員毛浩夫:讓井岡山精神的火種生生不息
    今年29歲的毛浩夫是江西幹部學院的一名現場教學老師,毛浩夫的爺爺毛秉華是原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毛秉華五十年如一日地宣講井岡山精神,被譽為「井岡山精神守望者」,1萬多場宣講會見證了他穿越半個世紀的堅守。  今年7月,毛秉華因病去世,這讓毛浩夫感覺到身上的責任更重了,他時常想起爺爺的叮嚀和囑託,在他看來,這是一種使命的傳承。
  • 傳承黃大年精神,砥礪奮進新時代
    1月7日,吉林大學黨委宣傳部、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等相關部門、學院負責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及2017級黃大年班的同學們齊聚吉大朝陽校區,共同緬懷黃大年同志,傳承黃大年精神。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我們要做大年精神的傳承者,銘記先輩教導,勇擔時代使命;我們要做科技高峰的攀登者……我們誓將以奉獻之力,助民族之強,砥礪拼搏成棟梁。」
  • 華夏5000年,是什麼力量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鬥不止?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分別處在黃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兩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每個國家的歷史迄今都有4000-6000年,但目前只有我們中國沒有過斷代,沒有消亡,是什麼力量讓華夏文明5000年生生不息,奮鬥不止呢?
  • 【教育整頓】有一種力量叫「傳承」
    【教育整頓】有一種力量叫「傳承」 2020-10-29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命之光,生生不息
    自體結構性自性循環乃是生生不息之真道!生命的本質:就是光的存在!生命的起源是:是光結構裡的陰陽物質(有形物質和無形物質)在不同時空點的光和作用,生命存在形態的無限多樣化,層次也無限多,是多樣化的生命存在形態。生命是:「光的無盡表達」生命力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光粒子」的螺旋自結構組織能力的意志表達。
  • 「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系列評論之五:先進水文化滿足精神需求
    □本報評論員  傳承水文化、挖掘水文化、弘揚水文化,對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人水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深遠的現實和歷史意義。建設幸福河湖,需要不遺餘力弘揚先進水文化,打造有文化氣息、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之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 《稻生一》 生生不息——中國詩歌之鄉白沙洲「隆平文化驛站」掛牌
    授牌儀式上,黃崎表示,袁隆平院士倡導「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的發展理念,在白沙洲村設立「隆平文化驛站」,是希望在當地建立一個紐帶和平臺、樹一面旗幟,集中包括農技人員、企業、專家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共同推動鄉村振興。
  • 執著的力量:沙百靈的制勝之道
    雖然它的身體只有麻雀那麼大,可每次在與「沙漠之王」響尾蛇的較量中,它每戰必勝。探險家記錄下了這精彩的一幕。面對響尾蛇的攻擊,身體靈活的沙百靈用自己並不是很有力量的爪子狠狠地拍打響尾蛇的頭部,儘管力量有限,對響尾蛇似乎也構不成什麼威脅,可是沙百靈並沒有因此停止對響尾蛇的拍擊。它一邊靈活都躲閃著響尾蛇的血盆大口,一邊用爪子急速地不停地怕打著響尾蛇的頭部,準確度分毫不差。
  • 《守望三江源》歌唱三江源,傳承永恆的生命之愛
    《守望三江源》,以歌曲的形式追本溯源,歌頌三江源,弘揚中國精神。以守護三江源、守望三江源,來提煉故土情深的人間真情,傾盡世世代代傳承的生命之愛。用藝術地再現青藏高原腹地的人文、地理及時代精神。傳遞三江源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所承載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 「五四精神 傳承有我」當警徽遇上青春,星星之火熊熊燃燒!
    「傳承公安精神,凝聚青春力量,鑄就忠誠警魂……」當警徽與青春發生碰撞時,二者如膠似漆,警徽愈發光彩奪目,青春愈發非凡閃耀。對公安隊伍而言,青年是未來、是傳承,是希望。青年民警作為警隊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歷來是公安隊伍的一塊重要「拼圖」,是促進公安工作跨越發展的強大生力軍。
  •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道就是玄牝,玄牝就是道,綿綿若存,生生不息。 然而,第三十一章提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三十章「大兵之後,必有兇年」,第三十九章「萬物無以生,將恐滅」,這是啥意思呢?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助力英才「騰飛夢」
    論壇開幕式上,大家圍繞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這一主題作了精彩紛呈的主旨演講,多層次、多角度展現了對「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詮釋。周秉德會長、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原主任張偉星等15位老同志,被聘為「兩彈一星」精神傳承特邀顧問。
  • 水井坊再度攜手《國家寶藏》續文化傳承之道
    而作為節目第一季獨家冠名方,有著「第一坊」之稱的高端白酒品牌水井坊,憑藉其攜手央視,開創傳統文化活傳承之先河的創舉,亦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在與《國家寶藏》同行的過程中,水井坊600年如一日守護傳統非遺技藝的初心,與傳承華夏文明的九大博物館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不少網友都將水井坊博物館視作是節目的「第十家博物館」,將水井坊看作是「國家寶藏」中的一員。
  • 「地評線」秦平:喚醒文化記憶,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
    文章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
  • 弘揚抗戰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堅決跑好我們這一代人的接力棒
    劉奇、易煉紅說,抗戰老戰士老同志從戰爭中走來,歷經血與火的考驗,為奪取抗戰勝利、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彰顯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抗戰老戰士老同志的歷史功績!劉奇、易煉紅指出,各相關部門要落實好各項政策,讓老戰士老同志安享晚年、頤養天年。
  • 初心印記 | 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
    他要求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並指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走到代表們中間,同大家親切交流併合影留念。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代表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都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和現實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