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書寫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力量

2021-01-07 科學網
《主角》,陳彥著,作家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書寫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力量

 

■楊輝

讀《主角》,最易產生的感受是:這是一部關於人的在世經驗的「悟」書。這裡有死生、興廢、起落、沉浮、榮辱、興衰;有愛恨情仇、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四時交替、人事興廢、花開花落;有鮮花著錦、烈火烹油般的人世的大熱鬧;有熱鬧背後榮辱無常、盛筵必散的徹骨寒涼。如是種種,構成了廣闊的人間世界。圍繞著主角憶秦娥的命運起伏活動著不同類別、形形色色的上百個人物,他們也各有其愛憎,有其哀樂,有他們為之奮鬥為之慷慨激昂心雄萬夫卻也會為之歌哭為之傷心落淚的種種事項。這些身份各異、性情不同的各類人物,活躍在《主角》所敞開的宏大世界中,這也是你我的世界,或者說,我們的世界因《主角》而得到了深入、恰切的表達。也端的是:「人聚了,戲開了/幾多把式唱來了/人去了,戲散了/悲歡離合都齊了/上場了,下場了/大幕開了又關了……」

《主角》似乎也用心於此。作者寫憶秦娥自11歲學戲至50餘歲成為一代秦腔名伶。其間40餘年悲欣交集、榮辱無常、起伏無定的複雜際遇,寫她吃盡苦頭嘗遍冷暖歷盡滄桑,數度面臨內外交困、身心俱疲之境而無由解脫——她有所愛卻不能相知相守;無意於名利卻總為名利所傷;個人貢獻雖大卻鮮有享受生活的可能;甚至被迫屢屢面對生離死別天人永隔的極端悲苦之境……作者也寫她40餘年用志不分、心繫一處,不遑他顧,專精於戲曲「驚天藝」的刻苦修習。最終個人技藝與生命經驗相互成就、互相影響,且能將地域文化精神氣脈和眾家之長融於一身,遂成懂人心、通人性的一代秦腔大家。其演出大氣磅礴、揮灑自如、精彩絕倫,甚至可謂爐火純青、無人可及。秦腔也因她的出現而在新的時代大放異彩。個人生活與事業的精進恰成鮮明對照。一言以蔽之,可謂「佔盡了風頭聽盡了好,捧夠了鮮花也觸盡礁。」

雖詳細鋪陳人的在世經驗的辛酸與無奈,幾近蒼然悲涼,但《主角》顯然並未止筆於此。作者並不將作品導向頹然之境,而是有更為宏闊的用心——以憶秦娥為典型,書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生生不已的奮進力量。40年間雖面對外部世界的重重壓力,憶秦娥始終矢志不渝攻堅克難精進不已,在技藝修習上著力用心,最終既使得個人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也最大限度地推進了秦腔在新的時代的迅猛發展——此為個人價值最根本的體現。

同樣,即便情感生活不盡如人意——孩子痴傻,舞臺坍塌,及至痛失愛子,愛人石懷玉因她離世等等經歷,讓她也時常萌發退念,但終究退無可退,只能以進為退。這便是《主角》的題旨之一:做「主角」,就意味著隱忍、受難、犧牲、奉獻,意味著需要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也得承受種種來自外部的壓力。

如果僅僅從「個人」的生命遭際看,憶秦娥40年的命運遭際或可謂苦不堪言,尤其是當養女宋雨終成「小憶秦娥」時,她必須面對一代人退場的歷史命運——這對寄身於戲曲,唯有在演戲中才能獲得內心安穩的憶秦娥而言,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當此之際,憶秦娥面臨著人生最為艱難的選擇。而正是精神導師秦八娃勸告她,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傳幫帶」的歷史責任。如同忠、孝、仁、義四位老藝人當年無私培養她一般,將經由自身生命和藝術經驗融匯而成的技藝再傳給如宋雨一般的下一代,以使秦腔文脈不絕、後繼有人,個人的藝術生命也因之得以延續。亦即努力將「個人」價值融匯入「集體」利益之中,從而獲致更為長久的「生命」。戲曲的代際傳承如是,其他行業各色人等生命價值的終極依託亦復如是。民族精神傳承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義,也就在這裡了。

(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 (2019-10-18 第6版 讀書)

相關焦點

  • 新華網評:守住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他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從字裡行間中,我們深刻領悟到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歷史長河奔流不止,燦爛的中華文明獨樹一幟;5000多年生生不息,古老的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東方。寶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蘊含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
  • 以生生不息之力量傳承 以不屈不撓之精神立世
    在此過程中,中國獨特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基本國情所孕育而生的精神力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社會各界展現出的磅礴精神力量,彰顯了中華民族積極而優秀的民族品格和文化品質,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新坐標。今天,我們邀請5位專家學者,立足中國現實,走進歷史深處,探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精神密碼,溯源精神力量背後的文化支撐。
  • 偉大民族精神!習近平定義新內涵
    我們的民族精神,結晶於上下5000年沉澱的心靈河床之上,蘊藏在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之中。  偉大創造精神,讓中國甩掉積貧積弱的帽子,推動中國日新月異向前發展,大踏步趕上時代、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偉大奮鬥精神,凝聚於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浸透著中國人的辛勤汗水,蘊涵著中國人的巨大犧牲,讓我們從亡國滅種的邊緣走到繁榮昌盛的今天;偉大團結精神,讓各民族人民手挽手、肩並肩浴血奮戰,書寫保衛祖國、抵禦外辱的壯麗史詩,創造出讓世人矚目的「中國奇蹟」;偉大夢想精神,讓我們迎來了從站起來
  • 華夏5000年,是什麼力量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鬥不止?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分別處在黃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兩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每個國家的歷史迄今都有4000-6000年,但目前只有我們中國沒有過斷代,沒有消亡,是什麼力量讓華夏文明5000年生生不息,奮鬥不止呢?
  • 習主席「四個偉大」煥發起13億人民的民族精神
    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偉大奮鬥精神的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是具有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 以「紅船精神」書寫人民滿意的時代答卷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我們黨仍需堅持和弘揚「紅船精神」,以應對時代主題,破解時代難題,書寫人民滿意的時代答卷。   一、堅守首創之心,應對時代主題   首創精神,「敢」字當先,創新為核。20世紀20年代的舊中國,是徹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地評線」秦平:喚醒文化記憶,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
    本文轉自【群眾新聞網】;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深挖吉林地域文化元素,原創動畫短片《生生不息》獲大獎
    &nbsp&nbsp&nbsp&nbsp「這部作品以松鼠一家為主線刻畫了四季分明的自然界中各種生命間的和諧與共生,表現了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道,象徵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拼搏向上的民族精神。」吉林藝術學院動漫學院副院長、動畫片《生生不息》主創史國娟教授說。
  • 在化學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
    生戊感言:侯德榜先生在日軍多次要挾的緊要關頭,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他不畏強敵、寧死不屈的愛國豪情和大義凜然的民族情結,值得每個同學學習。作為一名維吾爾族學生,不論在新疆還是在上海,我都能夠強烈感受到黨和國家對我們少數民族學生的關懷。作為內地新疆高中班的學生,我們應居安思危,以強大的知識武器武裝自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晚年階段。
  • 王永健:中國藝術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反思與民族志書寫方式的轉變
    三、民族志書寫方式的轉變  藝術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是為了獲取更多源自田野、來自現實生活的第一手資料。這些資料的搜集是為了服務於民族志文本的書寫——不僅是對田野工作過程、現象、資料的描述,也是經驗的抽象化表達。「民族志研究從來不是自傳性的。
  • 匯聚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磅礴精神力量
    原標題:匯聚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磅礴精神力量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8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這是繼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之後,黨中央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又一次戰略部署,對新時代開創宣傳思想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義。
  • 把握偉大民族精神的新定義
    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夠用「偉大」來形容,不僅在於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之悠久,更因為中國人民無論遭受何種苦難與不幸,民族精神始終沒有被遺忘,始終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玉汝於成、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指出:「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 習近平兩會閉幕講話:權威定義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
    有這樣偉大的人民,有這樣偉大的民族,有這樣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氣,也是我們風雨無阻、高歌行進的根本力量!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
  • ...青年微黨課展播|市紀委監委呂雯:讀《汶川十年》,感受生生不息
    汶川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發展至今與中國社會現實相結合的產物。這種精神成為了一種象徵,銘刻入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令人聽了就會肅然起敬,縱然時間流逝也不會褪色。也正是這一精神,千百年來,屢屢保護著我們的民族在危機前轉危為安,給民族的未來贏取更好的發展。
  • 遨民間文學深海 溯不朽民族精神
    ,他在融合多民族民間文學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歷史事實,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研究道路,成為南方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重要力量。他看到了多元的民俗風情,不同的傳統反映的史詩活態形式的深層精神,品嘗過酒香湯醇的滋味,深刻體驗到史詩的境界,還有許多奇特的經歷和感受:佤山酒後載歌載舞,夜半吃油炸的傳說是「天神木依吉最早放出的昆蟲」的蛹,他感受到了屬於原始生命力的獨特力量;躺在烏蒙山頂傳說是彝族「安魂」的無垠的草地中,他感受到宇宙無垠的壯觀……劉亞虎直言,調研過程雖「行路難」,卻是永生難忘的記憶,同行師友的相助
  • 弘揚英雄精神 匯聚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習近平主席給四川省革命...
    原標題:弘揚英雄精神 匯聚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習近平主席給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全體同志回信引起強烈反響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 題:弘揚英雄精神 匯聚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習近平主席給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全體同志回信引起強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梅世雄、楊雅雯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
  • 生生不息的水墨長白山,「活」了!
    由吉林藝術學院動漫學院史國娟教授帶領團隊創作的動畫短片《生生不息》,用獨特的視角帶大家重新領略了長白山的神奇。作品《生生不息》在主題思想和創作理念上深度挖掘和表現吉林省地域文化元素,以傳統水墨藝術形式與現代動畫技術手段相結合,展現了中華民族博大仁愛、自強不息、和諧共生的民族精神,也表達了對美好時代的謳歌和未來的無限期待。白山松水的精華濃縮與此短短幾分鐘的《生生不息》,卻凝聚了史國娟和團隊成員長達兩年的心血。
  • 讓社會正氣生生不息(人民時評)
    問及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成功站起來時,他向所有人背誦了那段戰友們入警時都會立下的誓言——「我願獻身於崇高的人民公安事業,為實現自己的誓言而努力奮鬥……」這些年,全社會不斷呼喚普通人的勇敢正義之舉,而警察的英勇正義是無條件的。雖然這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牽掛的人,也有自己要維護的生活。
  •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2020-12-08 14:36:34 來源:央廣網 作者:羅攀 責任編輯:羅攀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因此,認同對於任何群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僅是群體藉以團結其成員的核心力量,而且也是一個社會群體或機構藉以證明自身合法性的依據。只有有了民族的認同感,一個民族才可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時也才可能具有前進和發展的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