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群眾新聞網】;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一系列措施作用下,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也正在逐漸「活」起來,喚醒著14億多中華兒女的文化記憶。追夢新時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傳承」「創新」「交流」三篇文章。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傳承」文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經濟復甦艱難曲折,我們更應在紛繁變幻的世相中守住中華文化正根。這就需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讓中華民族的智慧生生不息。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創新」文章。「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既是文化發展的活力源泉,創新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根基。近年來,陝西就在創新上下功夫,華陰老腔、皮影戲、西安鼓樂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群眾身邊。「網際網路+」時代,藉助網絡、手機等載體對鄉賢文化、村規校訓、優秀家風、傳統民俗等進行創造性轉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動能將更加強勁。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交流」文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使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成為一種強大的軟實力,必須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實現包容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文化、藝術、旅遊等領域的項目對接與合作日漸增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外的「能見度」也在不斷地提高。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文化已經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影響因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奮進「十四五」,必須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創造新時代中華文化新輝煌。(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