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秦平:喚醒文化記憶,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

2020-12-04 環球網

本文轉自【群眾新聞網】;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一系列措施作用下,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也正在逐漸「活」起來,喚醒著14億多中華兒女的文化記憶。追夢新時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傳承」「創新」「交流」三篇文章。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傳承」文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經濟復甦艱難曲折,我們更應在紛繁變幻的世相中守住中華文化正根。這就需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讓中華民族的智慧生生不息。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創新」文章。「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既是文化發展的活力源泉,創新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根基。近年來,陝西就在創新上下功夫,華陰老腔、皮影戲、西安鼓樂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群眾身邊。「網際網路+」時代,藉助網絡、手機等載體對鄉賢文化、村規校訓、優秀家風、傳統民俗等進行創造性轉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動能將更加強勁。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交流」文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使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成為一種強大的軟實力,必須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實現包容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文化、藝術、旅遊等領域的項目對接與合作日漸增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外的「能見度」也在不斷地提高。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文化已經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影響因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奮進「十四五」,必須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創造新時代中華文化新輝煌。(秦平)

相關焦點

  • 【地評線】秦平:「磁吸力」強勁,「四葉草」講述共贏故事
    隨著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拉開帷幕,「四葉草」裡「中國企業忙採購,外國企業忙推銷」,生動地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共贏故事。進博會交易火爆,充分體現了中國市場的旺盛活力。當然,這也表明如期召開以「共天地、同風雨、聚進博、享機遇」 為主題的進博會,既是中國所需更是世界之盼。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 「地評線」在弘揚端午文化中升華愛國情懷
    端午,是傳承發展的文化。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正陽節等等,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如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葉、佩香囊等,內容豐富,其中賽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喚醒沉睡的文化力量,走好文旅扶貧新路子
    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如何喚醒各地的文化資源,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四川多地積極探索、廣泛實踐,通過非遺保護傳承、文旅綜合開發等形式,既留住鄉愁,又致富一方。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這些根植在人民群眾的鄉愁是一種隱藏的文化能量,能夠成為人才回流的巨大吸引力,也能夠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做振興的創新力。要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就要喚醒沉睡的文化力量,留住鄉愁,留住人才,走不一樣的致富之路。「非遺+扶貧」,擦出文化創新火花。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它延綿千年而傳承至今,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本文將以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作為切入點,從文化認知、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的視角,全面梳理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的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的精神實質,喚醒中華兒女的「文化自覺」,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重新構築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 「戰「疫」說理」在愛國主義情感中深化和升華中華民族精神
    這種精氣神就是中國人民在這場抗疫戰中體現出的不畏艱險、奮力衝鋒、英勇頑強、用生命守護生命的時代精神,其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為濃烈底色,又使中華民族精神中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優秀特質在此次人民抗疫戰中更加光耀地展揚出來,使中國民眾在熾熱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中於心靈深處深化和升華了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知,極大提升了愛國主義的思想境界。
  • 「地評線」紫金e評:用「綠意」和「深藍」守護美麗海洋
    「地評線」紫金e評:用「綠意」和「深藍」守護美麗海洋 時間:2020-06-07 21:20:55  來源:央廣網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澆水施肥」,讓鄉村傳統文化開出絢爛之花
    從「送」文化向「種」文化轉變,傳承和發揚好鄉村優秀文化,讓文化的種子在鄉村大地生根發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鄉村興則國興,鄉村衰則國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新華網評:守住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馬若虎  在甘肅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關城,察看關隘、建築布局和山川形勢,聽取長城文物遺產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弘揚情況介紹。他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從字裡行間中,我們深刻領悟到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社畜」青年為什麼需要「沙雕」文化?
    從網絡熱詞到文化現象「沙雕」憑什麼博出位?「沙雕」高調進入劇集市場後,迅速從一個熱詞,衍變成了大眾不得不關注的文化現象。劇集作品作為精神文化產品,一方面以戲劇性演繹著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現實,一方面又通過傳播無形中滲透進受眾的生活、對現實生活或多或少產生一定影響。從當前網絡受眾,尤其是觀劇受眾的年齡段來看,年輕受眾居多,而「沙雕」也在「表現—滲透—影響—再表現」的循環中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熱詞到風靡年輕人群體的文化現象,「沙雕」憑什麼博出位?
  • 這才叫「老不死」!日本科學家成功「喚醒」海底 1 億歲老細菌!
    超長的壽命就連科學家也摸不著頭緒,諸野教授說:「沒有任何微生物學理論可以解釋,但我們就是發現了。」家住南太平洋海底這群古老的細菌來自 2010 年的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帶回的樣本,採集自南太平洋環流的海底平原。這個區域的環境非常獨特,堪稱「海洋沙漠」。
  • 2021年「鴻翔·東望樾府」環東湖歡樂迎新跑活動
    微微文脈,仰之彌高,一湖喚醒千年文化記憶,一脈相承文化風骨,賦予平湖豐厚的文化底蘊。東湖,延綿千年,甘源滋養著泱泱儒風下的文化之城,古道悠悠穿越,數不盡過往的足跡。奔跑,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人生姿態!由鴻翔·東望樾府聯合嘉興市馬拉松路跑協會、平湖市路跑協會,舉辦以「越百年 向東望」為主題的,2021年「鴻翔·東望樾府」環東湖歡樂迎新跑活動將於2021年1月1日,帶著活力一座城的榮耀與使命,全面開跑,敬請全城期待!新年第一跑 賞盡東湖美環東湖歡樂迎新跑活動自12月10日招募以來,廣受平湖市民歡迎,引得全城參與。
  • 中華民族的這一精神,為何被歷史學家湯因比稱為「無與倫比的成功...
    「殷憂啟聖,多難興邦」,中華民族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團結一心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建設美好家園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誰也離不開誰」的大家庭,積澱了偉大團結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中國人民「始終發揚這種偉大團結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形成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
  • 共育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途徑
    群體之所以是群體、共同體之所以成為共同體,有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要有個精神歸宿、要有個精神家園,這是共同體心理需要的較高層次體現,同時也是高級心理活動的反應。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中華各民族組成的,中華文化亦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以"天問"作為工程名稱,厚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易於廣大群眾接受,便於記憶和傳播,也彰顯了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決心和毅力,引導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理想情懷。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 華師大跨學科工作坊:文化創傷、公共記憶與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王教授以電視媒體中大量的抗日神劇為例,認為歷史悲情和民族自豪感雖然有效地整合了中國人的國族認同,但是,在建構文化創傷方面存在缺陷。進而王教授介紹了「文化創傷」的概念,並提出了了中國的南京大屠殺等諸多重大的災難性事件為什麼未能有效地通過文化創傷的建構成為公共記憶的一部分這一問題。王教授強調,中國需要重構文化創傷,進而對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產生良性的作用。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算科學嗎?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口誤、筆誤一類的狀況,比如將「會議現在開始」說成「會議現在結束」。這種情況在文學作品中也會用於表現情節的走向和人物性格,比如德國文學家席勒在歷史劇《華倫斯坦》中有一段對話:奧斯塔維奧:(匆忙地說)到她那裡去。到她本人那裡去。奎斯登貝塔:到......奧斯塔維奧:(更正了自己的話)到公爵那裡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 【地評線】天府網評:丁真的「紅」源於人性的「真」
    原標題:【地評線】天府網評:丁真的「紅」源於人性的「真」  布達拉宮、香格裡拉、兵馬俑……近日,為了搶奪丁真,各地紛紛亮出文旅家底。11月中旬,因一段「野性與純真並存」的短視頻,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藏族小夥丁真在社交媒體爆紅。之後,他成為家鄉理塘縣文旅體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員工,為當地文化旅遊代言,從此成了旅遊形象代言的香餑餑。
  • 喚醒兩岸共同記憶 開始思考統一後臺灣治理問題|中國世界觀.027
    愛國主義基因要在臺灣同胞中予以激活,喚醒臺灣青年一代的民族魂、中國心,讓兩岸共同記憶、共同文化、共同生活行為習慣成為一種不需提醒的自覺。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光大抗戰文化、鄭成功文化、孫中山文化、閩南文化、媽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在網際網路時代,尤其要重視中華文化在兩岸的話語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多媒體載體和網絡文化,應用直播VR、AR等傳播模式,主動回應臺灣同胞的關切和疑問,及時主動有效地引導,講好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故事,積極構建兩岸分眾化、差異化傳播格局。
  • 日本的「鬼怪文化」談
    先了解6個日本鬼怪文化① 除了「鬼」、「神」以外,其他日本都統稱為「妖怪」日本妖怪山童形象圖對日本人而言,神代表絕對的正面,而鬼則是與地獄、暗黑勢力結合因此,日本妖怪可細分為「付喪神類」、「動植物精靈類」、「自然現象類」、「怨念亡靈類」、「人物類妖怪」、「自然精靈類」6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