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5000年,是什麼力量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鬥不止?

2021-01-07 丙丁國學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分別處在黃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兩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每個國家的歷史迄今都有4000-6000年,但目前只有我們中國沒有過斷代,沒有消亡,是什麼力量讓華夏文明5000年生生不息,奮鬥不止呢?

一個民族的興旺發展,外在的表現是人民富足、國家興旺、科技進步等方面,但內在的動力是什麼呢?是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內在力量,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一個民族的主要傳承文化是精華,是紐帶。

中國歷經幾千的發展變化,中國文化從最初的道家文化,至後來的儒家文化和從印度傳來的佛教,被統稱為儒釋道文化。在中國最早的為道家文化,大家普遍認為,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家文化從老子才開始有了,其實不然,道家文化從三皇、伏羲、皇帝就開始有了,象我們現在用的天幹地支紀年、紀錄時間這些道家文化都是從三皇時期開始的,老子是在春秋時期把這些文化做個總結髮掘,創立了道家思想,並著有著名的《道德經》流傳百世,其主要思想是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順應自然規律做事,才能長久。也就是說中華民族從開始使用的就是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我大華夏最早的本土文化。

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春秋時期創立的,其主要思想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等。在思想上孔子多次求教於老子,並整理古書「六經」:《詩經》、《尚書》、《禮記》、《周禮》、《易經》、《春秋》,為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品《易經》著有《十翼》,來解釋《易經》的卦辭爻辭以及卦象,並剖析了易經很多辯證的唯物思想等,培養了很多有作為的弟子,為儒家思想的創立奉獻了一生。

作為古老的中華民族具有自強、自然、仁德的精神特質,也有包容、容納外來文化的胸懷,在東漢時期,佛教文化從印度傳入我國,中國人接受並融入東方文化發展為自己的佛教文化,到唐朝時期非常興盛,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六祖慧能,被稱為佛教禪宗祖師,六祖慧能提出修行「真心」,即清淨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並著有《壇經》流傳於世,為中國的佛教文化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所以老子、孔子、六祖慧能三位聖人都是中國文化精華的創造者,他們的文化思想影響著我們華夏民族的一代又一代人,就是我們華夏民族的精神動力,激勵著我們中國人前進。今有介紹三位聖人文化思想的一本書《東方三大聖人思想錄》,集三大聖人的思想精華,深層解讀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文化性格以及精神底色。

本書選取道家、儒家、禪宗的經典故事與思想,精選約400個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精華的經典小故事,在解析諸家思想內涵的同時,結合現實人生的種種境遇,使得高深莫測、晦澀難憧的傳統思想如同娓娓道來的家常話語,讓人有所思、有所悟,找到解決生活難題的辦法,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新華網評:守住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他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從字裡行間中,我們深刻領悟到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歷史長河奔流不止,燦爛的中華文明獨樹一幟;5000多年生生不息,古老的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東方。寶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蘊含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
  • 以生生不息之力量傳承 以不屈不撓之精神立世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理解這些精神力量,一方面要走進歷史深處,追尋文化源頭,另一方面則要立足現實,把握當代中國文化的主流。  2、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戰勝疫情的精神力量  主持人:在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是什麼?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明具有不斷革新的精神,也可以說中華文明的剛性和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保守的,認為弘揚傳統文化是保守主義,這不符合事實。綜上所述革新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基因,這個基因保證了中華文化不斷發展,也推動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歷史上的革新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的持久,有的短暫,各有其複雜而具體的原因,例如革新的時機、用人的當否、當權者的決心、民眾的擁護程度,以及是否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等等,其中有許多值得探討的課題。
  • 泱泱華夏,生生不息
    華夏文明、中國智慧、軍事元素、世界和平,在激昂的音樂中、在全景立體表演中、在觀眾互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文明之光》中華民族「母親河」一灣碧水在舞臺上奔騰而下,生機盎然。「巖畫」中的華夏先民們,紛紛從畫中走出,鑽木取火,載歌載舞。他們從河水中撈起片片甲骨,燦如繁星的文字隨著足跡的前行與河水的流淌,浸入大地、遠播四方。
  • 一、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這三句詩將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鑄於百餘年中國波瀾壯闊、滄桑巨變的歷史圖景,鐫刻於幾代人為民族復興奮鬥的艱辛歷程,發人深省、催人奮進。中國夢,反映了近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美好夙願,進一步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指明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鬥目標。
  • 初心印記 | 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
    榜樣的力量,卻讓這個冬天變得格外溫暖。  11月24日,國家以最高規格表彰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胸佩金色的獎章、身穿樸實的工裝……1689名全國勞動模範和804名全國先進工作者齊聚人民大會堂,接受黨和國家對於勞動者的最高禮讚。  「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習近平總書記為勞模深情「點讚」。
  • 初心印記|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2個詞、24個字,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精神旗幟昂然樹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 初心印記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2個詞、24個字,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精神旗幟昂然樹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 初心印記 | 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_杭州網
    榜樣的力量,卻讓這個冬天變得格外溫暖。11月24日,國家以最高規格表彰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胸佩金色的獎章、身穿樸實的工裝……1689名全國勞動模範和804名全國先進工作者齊聚人民大會堂,接受黨和國家對於勞動者的最高禮讚。
  • 初心印記 | 24個字,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基因」_新聞中心...
    榜樣的力量,卻讓這個冬天變得格外溫暖。11月24日,國家以最高規格表彰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胸佩金色的獎章、身穿樸實的工裝……1689名全國勞動模範和804名全國先進工作者齊聚人民大會堂,接受黨和國家對於勞動者的最高禮讚。「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習近平總書記為勞模深情「點讚」。
  • 歲月靜好,奮進不止,觀《我和我的祖國》有感(雷舒涵)
    歲月靜好 奮進不止——觀《我和我的祖國》有感(雷舒涵)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清晨我放飛一群白鴿……」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我們終於迎來了新中國的71年華誕。71年披荊斬棘,71年風雨兼程,中國已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我們的祖國母親歷經坎坷,終於迎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猶記得,曾經華夏5000年的燦爛文明史,在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慘遭蹂躪。在舊中國,老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被扣上「東亞病夫」的帽子。但中國人憑藉著艱苦奮鬥的信念,憑藉著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改變了曾經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
  • 讓社會正氣生生不息(人民時評)
    問及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成功站起來時,他向所有人背誦了那段戰友們入警時都會立下的誓言——「我願獻身於崇高的人民公安事業,為實現自己的誓言而努力奮鬥……」這些年,全社會不斷呼喚普通人的勇敢正義之舉,而警察的英勇正義是無條件的。雖然這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牽掛的人,也有自己要維護的生活。
  • 匯聚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磅礴精神力量
    原標題:匯聚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磅礴精神力量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8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這是繼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之後,黨中央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又一次戰略部署,對新時代開創宣傳思想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義。
  • 科學網—書寫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力量
    《主角》,陳彥著,作家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最終個人技藝與生命經驗相互成就、互相影響,且能將地域文化精神氣脈和眾家之長融於一身,遂成懂人心、通人性的一代秦腔大家。其演出大氣磅礴、揮灑自如、精彩絕倫,甚至可謂爐火純青、無人可及。秦腔也因她的出現而在新的時代大放異彩。個人生活與事業的精進恰成鮮明對照。一言以蔽之,可謂「佔盡了風頭聽盡了好,捧夠了鮮花也觸盡礁。」
  • 趣文史丨一條有意思的中華民族發展波浪線
    春秋戰國,漢族的形成期炎黃二帝只是部落聯盟的首領,是什麼民族還沒有定型。夏商周世居中原,逐漸穩定發展,在東周末期出現了燦若星河的諸子百家,自此便立下了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根和魂。春秋爭霸,戰國稱雄,可以說是漢民族形成的鬥爭史,待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中國便有了統一的文字、度量衡和貨幣,只可惜秦朝短命,二世便嗚呼哀哉了!
  • 三星堆是外來文明嗎,華夏5000年豈容爾等質疑
    1929年在我國四川廣漢發現了佔地面積約12平凡公裡的三星堆文化遺址。隨後國內開始了斷斷續續的挖掘工作。截止2015,在三星堆文化遺址找出了大量的石製品、玉器、動物骨骼、風格詭異的青銅器和一根金杖以及一些記錄文字。距碳14檢測顯示,三星堆文化遺址據今約3000至5000年。
  • 【領學十九大】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今天,我們為您推出第二十一篇: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識」,沒有「民族認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 是什麼給了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動力?
    ——習近平2020年4月23日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的回信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幹部,用以滋養初心、淬鍊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
  • 漢服熱:不僅是一種美麗,還有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
    漢服的再一次出現,或許就已經註定了它可以風靡全國,因為漢服熱的背後,不僅只是一種美麗,還有著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 2002年人們普遍認為唐裝,旗袍,馬褂才是漢民族服飾,所以我們在漢語文件當中可以發現漢服有3層含義。 第一是很明確的指出漢服是漢朝歷史上的服裝,第二則是指華夏族漢人的民族服飾,第三人們把漢服定義為,它能代表中國的華服和中國人的民族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