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地,物化天寶,人傑地靈。泱泱大國,煌煌六千年,何以「中國」?唯文化立魂,才屹立不倒,成為天下之中心,是以中國。自不必說,三皇五帝堯舜禹,自周朝開始,便開始了一條各民族融合發展爭向問鼎中原的道路。
春秋戰國,漢族的形成期
炎黃二帝只是部落聯盟的首領,是什麼民族還沒有定型。
夏商周世居中原,逐漸穩定發展,在東周末期出現了燦若星河的諸子百家,自此便立下了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根和魂。春秋爭霸,戰國稱雄,可以說是漢民族形成的鬥爭史,待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中國便有了統一的文字、度量衡和貨幣,只可惜秦朝短命,二世便嗚呼哀哉了!
劉邦這個漢中王,通過楚漢相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至此漢民族便最終形成了。漢初尊崇黃老之術,休養生息,待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便成了漢族尊奉的正統學說。可以說,經過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的積澱,秦朝政治、經濟的準備,在漢朝時期,漢民族終於形成了。他有自己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意識形態。
這一時期,漢朝是強盛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國家安定團結;天文、數學、文學藝術齊頭並進,成為周邊各族嚮往的中心。
南北朝並立,中華民族第一個大融合期
如果說漢朝末年的黃巾起義,導致三國並立,那也是漢民族自家政權的事。待晉朝的建立,這一問題便得以解決。晉猶如秦一樣短命,八王之亂之後,接近著便出現了五胡亂華,開啟了少數民族問鼎中原的道路。
隨著東晉的滅亡,南北朝的建立,中國進入猶如春秋戰國時期的亂世,這一時期北魏的均田制為隋唐的建立提供了經濟基礎。隋朝的科舉制,又為唐朝的輝煌奠定了選拔人才的基礎。
唐朝是五胡亂華後的最終結果,唐都長安成為世界的中心,唐朝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這一時期,不僅民族融合大發展,而且國際交往頻繁,是中華民族形成的第一個大融合期。鮮卑、匈奴等族逐漸融於漢族,不知所蹤。
宋遼夏金元,中華民族一撥一撥大融合
唐朝末年,五代相傳,漢族在解決自身問題的同時,不得不處理周邊政權的問題。北宋政權由於削弱武將的力量,害怕再次出現陳橋兵變的事件,結果導致與遼、夏、金、元這些民族政權對峙時力量不足。而這些民族政權又一時戰勝不了宋朝,他們有時便自稱中國,要宋朝進貢。
可以想見,這時的周邊民族政權也是逐漸穩定強盛,有了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積澱,所以即使與漢族融合,本民族的某些傳統也得以保留。
待元朝建立,中國各民族又趨於穩定和融合發展。只可惜元朝的統治者沒有很好吸收漢族的文化之魂,難免曇花一現的命運。
明清民國期,中華民族形成期
明朝的建立,再次恢復文化治國的理念。繼漢朝的張騫鑿空西域後,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新航路。可惜的是,鑿空西域出現了盛唐氣象,新航路的開闢卻沒有為清朝的強盛起到作用,反而引來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這一次的閉關鎖國導致的落後,直接引來了八國亂華和甲午海戰及八年抗戰,只可惜這些異族再也不能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了。因為神州大地已經有了中華民族這個新主人。各民族一次次的大融合,為中華民族的最終形成注入了新鮮血液,雖然過程是曲折而又殘酷的,但獲得新生就有發展的生機。
堅持文化之魂,中華民族再次輝煌
縱觀歷史,每一次民族融合都是落後戰勝先進,是貧窮和掠奪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但是,在華夏大地呈現的民族融合波浪線,清晰的告訴大家,我們將迎來下一個盛唐大氣象。漢族的形成過程、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告訴我們:只有我們才是這塊土地的主人,也只有我們才關心他的興衰。
我們言必談孔孟,修必尋老莊,這不是偶然。楊振寧稱太極思想啟發了他的思維,屠呦呦從中華醫學中尋找力量,莫言是從高粱地裡走來的文學大家,而今我們又要上月球看看嫦娥居住的廣寒宮裡的桂花開了沒有,這一切不都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嗎?
有生於無,漢族來源於三皇五帝堯舜禹這個蠻荒「無」的時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既然有了漢這個一,那麼五胡亂華遼宋夏金元明清這個三生萬物的過程就是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
接下來,可以想見的是,中華民族這個「一」正開始了自身復興強大的過程,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不但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現在面對的不是農耕文明對遊牧文明,因為遊牧文明已經同農耕文明一起進化成工業文明,所以,現在面對的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工業文明如何重拾鄭和下西洋時的海洋文明來應對全球化的浪潮。
這個時期,應該不是搶地盤的時代,而是利用高科技發展經濟圈錢的時代。戰爭,是下策,目的還是經濟。只有文化復興了,經濟強大了,中國才會具有更強大的吸引力,不戰而屈人之兵,實現更大的融合,成為具有盛唐氣象名副其實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