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端午節,就會想起和端午有一段很深淵源的歷史人物——屈原。屈原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其實他的政治才能也很出眾,但是卻因小人而被君王疏遠流放。屈原的一生是帶有傳奇色彩的,而電視劇《思美人》就是以屈原為主角講述了他的一生。
但在《思美人》中有個情節,讓觀眾大呼雷人,那就是屈原參加端午祭祀,還看了端午節百戲。相信大家記得這麼一個說法,屈原在國家滅亡之後,懷著深切的愛國情懷抱石投江,端午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屈原竟然參加了自己的死亡紀念活動?這個劇情一出,很多人說這部電視劇隨意篡改歷史,連歷史都不知道就出來拍劇了。
然而這個情節確實沒啥毛病,編劇還是查過歷史的。五月五人們祭祀起源於春秋之前,吳越之地的部落圖騰祭祀活動,這在屈原所屬的戰國時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而端午吃的粽子也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雛形,那個時候還叫角黍,投入江中是為了祭祀龍神,而不是為了給死掉的屈原吃才有的,屈原活著的時候就能吃到。
端午這個節日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從夏商周開始,人們都會在臨近夏天的時候有許多節俗活動。而從先秦時期起,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更是惡日,將五月五日視為一個不吉之日,人們在五月五日需沐浴驅邪避疫。既然五月五日本就是一個傳統節日,是如何傳成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呢?是因為屈原是一個忠君愛國的的典範,正好又是五月五日這個民俗日投江的,後世的君主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安定民心,選擇在五月五這一天紀念屈原,讓民眾學習屈原這麼一個憂國憂民、忠君愛國的榜樣。統治者換了許多,但在五月五日紀念屈原卻是許多朝代堅持的傳統,由此,屈原漸漸地和五月五日綁定起來,從一個民俗祭祀節日,變成了紀念屈原忠君愛國的節日。
其實,統治者們樹立的典型並不只有屈原一個,還有伍子胥、曹娥等,有些地方的說法就是端午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或者曹娥等,但並沒有紀念屈原這個說法來得廣泛。
所以其實屈原參加五月五日的祭祀這個情節是完全合理的,唯一的不合理的地方可能在於並不知道屈原那個時代的五月五日是不是叫端午,畢竟在古籍中,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在此之前並無端午這個詞語的記載。
《思美人》中屈原參加端午祭祀這個情節設置得其實很好,告訴了大家其實在屈原死之前,五月五就已經是一個節日了,算是一種別樣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