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屈原出身貴族
周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於楚國丹陽秭歸。
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宜昌)。這就是屈原的故鄉。
周顯王四十年(前329年),屈原居樂平裡。屈原雖出身貴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響,故十分同情貧苦百姓。從這時起,小小年紀便做了許多體恤民眾的好事,博得了眾口一詞的讚譽。
02 屈原變法改革
周慎靚王四年,屈原忙於變法改革,制訂並出臺各種法令。周慎靚王五年,繼續進行變法改革,與舊貴族和一切頑固勢力進行鬥爭。周慎靚王六年,深入進行變法改革,民心沸騰;楚之形勢大變,舊貴族面臨著覆滅的命運。
03 屈原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意思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
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徵;「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徵,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的天地人三統。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好兆頭。
司馬遷曾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國王室為羋姓熊氏,羋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後,和楚懷王熊槐為本家。春秋時期,楚武王封兒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領,因為瑕王子本來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錯,就讓他去享用屈邑的物產,人們於是稱他為「屈瑕」。由此,楚王為羋姓熊氏,屈氏就成為了熊氏的一個支氏。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魏晉之后姓氏合一,就不再存在這個問題。
04 屈原和漁夫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遊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過,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汙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裡,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夫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05 自投汨羅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主張楚齊聯合,共抗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後來曾經被召返。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前278年,秦兵南下,攻破楚都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投汨羅江而死。
06 屈原與端午節
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相傳是農曆五月初五,即端午節。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一帶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演變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始於南朝的文獻。端午節起源於屈原,最早就是流傳在荊楚地區的傳說。南朝梁宗懍編撰的記錄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端午競渡的習俗,也是荊楚地區人們紀念屈原的方式之一。《隋書·地理志下》載:「大抵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為制《九歌》,蓋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
到了隋唐一統後,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就不僅限於荊楚地區,而成為全國性的節日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07 後人對屈原的評價
梁啓超:屈原是「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
郭沫若: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
偉人毛澤東評價屈原: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裡。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作為當年全世界紀念的四大名人之一,當年的《文藝報》集11號社論《屈原和我們》:「屈原是世界性的偉大詩人,是登上了世界文學史上最高峰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