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刺客之一的專諸,因刺殺王僚而名動天下。司馬遷把他的事跡收錄在《史記·刺客列傳》,可謂名垂青史。
專諸把魚腸劍藏在烤魚之中獻給吳王僚,趁機剖開魚腹,取劍行刺。吳王僚是何等身份的人,怎麼會輪到專諸近身去給他獻魚?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當天公子光請吳王僚來自己府中做客,而專諸的身份正是公子光手下一名廚子。
話說專諸本是春秋時期吳國堂邑人,屠戶出身,擅長烹飪。他這個人生得目深口大,虎背熊腰,英武有力,打起架來能以一當十。但是專諸有個弱點,就是怕老婆。正是怕老婆這一點,讓他得到名臣伍子胥的賞識,走上了殺手之路。
有一次專諸在外面跟人打架,以寡敵眾卻毫無懼色。雙方剛一動手,專諸的妻子聞訊趕來,喊專諸回家。這專諸二話沒說,扭頭就乖乖跟著妻子回家了。看熱鬧的人們紛紛議論,這樣孔武有力的一個人,怎麼竟是個怕老婆的傢伙。
春秋時期的名相伍子胥,就在這些看熱鬧的人當中,他也覺得奇怪:一個有萬夫不當之勇的俠客,為什麼會怕一個女人呢?
伍子胥便趕上前去詢問原因,專諸告訴他:屈一女之手,必伸展於萬夫之上!
專諸這話有些調侃,當眾大打出手,誰也勸不住,老婆喊一聲就立馬住手。在家怕老婆,在外是英雄,伍子胥喜歡這種人,於是當即和專諸結拜。
隨後伍子胥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定下「劍藏魚腹」、刺殺吳王僚的計劃。
吳王僚當時是一國的君主,平時身邊總是有衛兵保護,很難下手。劍藏魚腹的計策,就是把利刃藏在魚的肚子裡,然後做成烤魚,進獻給吳王僚,抓準時機取出劍來行刺。
這個計策有三個難點:
第一個難點是獻魚,必須順理成章地推薦吳王僚吃烤魚,如果吳王僚拒絕了這道菜,後面的計劃就無從談起。
為了練就一手烤魚的絕技,專諸在太湖邊向名廚太湖公學習燒魚之術。蘇州菜系裡有一道菜叫「專諸魚炙」,據說就是由專諸首創。這道菜色澤金黃,外脆裡嫩,甜中帶酸,鮮香可口。原料取鮮活桂魚或鯉魚1尾,配以蝦仁、熟筍丁、香菇丁、青豌豆、紹酒、精鹽、香油、豬油、排骨湯、幹澱粉、溼澱粉、蒜、蔥、香醋、番茄醬和白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試試這道菜。
總之專諸學會了這手烤全魚,借著公子光之口,他的手藝傳到了吳王僚耳朵裡。吳王僚放鬆了戒備,為將來專諸獻魚做好了鋪墊。
接下來是第二個難點,那就是吳王僚身上披戴鎧甲。吳王出席各種場合,身上總穿著貼身鎧甲,雖然不是什麼重甲,但一般的兵器很難穿透。
這時候就輪到魚腸劍出場了。據傳魚腸劍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制,他共製成了五口劍,分別是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越王把魚腸劍贈給了公子光。這把魚腸劍名字雖然帶個劍字,其實是一把匕首。春秋時期的匕首,指的就是柄部像匕(湯匙)一樣的短劍(短刀),屬於劍的一種。這把魚腸劍短小鋒利,可以切金斷玉。
解決了魚和劍,還有最後一個難題,那就是怎樣把劍藏在魚腹之中,儘量不被吳王僚發現。
傳說這把魚腸劍,是經過特殊工藝鍛打而成,表面布滿像魚腸一樣蜿蜒曲折的花紋。據《夢溪筆談》記載,這裡所說的魚腸,並不是指生魚的內臟,而是整魚烤熟之後,剖開魚腹,露出的熟魚腸。專諸一行人把布滿花紋的魚腸匕首劍藏在魚腹之中,這樣即使剖開魚之後,也不會馬上暴露,為專諸行刺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最終專諸刺殺吳王僚成功,自己也當場殞命,成為名垂青史的一代豪俠。公子光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當上國君,即歷史上的吳王闔閭。
闔閭即位之後,封專諸的兒子專毅為上卿,並將專諸葬在泰伯皇墳旁,如今的鴻山東嶺仍有「專諸墓」現存。相傳無錫市大婁巷曾有一座「專諸塔」,是闔閭替他葬的優禮墓,後被損毀。邑人秦頌碩曾作「專諸塔」一詩:一劍酬恩拓霸圖,可憐花草故宮蕪;瓣香俠骨留殘塔,片土居然尚屬吳。
因專諸曾在太湖邊學燒魚之術,後人還把他奉為「廚師之祖」,舊時城內居民時常前往焚香祭奠。如今蘇杭一帶的名菜「糖醋魚」,就是專諸「全炙魚」的傳承及代表。
匠人工坊復原創作的「魚腸匕首劍」,周身布滿像魚腸一樣蜿蜒曲折的花紋,凹凸有致。捧劍在手,聯想到當年劍藏魚腹的典故,仍覺驚心動魄。
後世仿造的魚腸劍大多為長劍,其實這是對歷史的誤讀。《史記·刺客列傳》裡交代得十分清楚: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中,而具酒請王僚。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門戶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夾立侍,皆持長鈹。酒既酣,公子光詳為足疾,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殺專諸,王人擾亂。
宴請當天,吳王僚帶的武士從王宮一直排到公子光的家。門戶、臺階以及吳王僚左右,全是負責護衛吳王僚的親信,且「皆披長鋏」,長鋏就是長劍。在這種情況下把一柄長劍藏在魚腹之中而不被發現,簡直不可能。
春秋時期流行匕首,也就是短劍和短刀。因為以當時的冶煉和鍛造技術,想要打造兼具硬度和韌性的長刀劍還十分困難。刀劍過長,就容易折斷,所以刺客大多使用短小而鋒利的匕首。戰國時荊軻刺秦所使用的「荊軻劍」,原名徐夫人匕首,也是一把短小而鋒利的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