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 昌 市 屈 原 學 會
微媒體平臺專輯
總第一百二十八期
2020年第31期
關於屈原的姓氏和族源問題
作者曹宗國
(中國屈原學會2019年年會)
解讀《離騷》首句「帝高陽之苗裔兮」,就需要搞清楚屈原和楚王貴族的姓氏來源和族源,古今注家蜂起,詮釋眾多,但有幾個問題其實是至今仍然沒有完全搞清楚的。
第一,屈原說「帝高陽之苗裔兮」的帝高陽,當然是指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大戴禮記》的記載,五帝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可是按司馬遷的記載,有一處卻產生疑義。
《史記 楚世家》裡說:「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這明明是說,決定羋姓,楚其後的季連,是吳回之孫,而吳回到底是重黎的弟弟呢還是是帝嚳的弟弟呢?「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一般都把「其」理解為指代重黎,那就應該說「以其弟吳回為後」,為什麼還要強調「為重黎後」呢?如果把文中的「其」理解為指代帝嚳,那就是帝嚳把顓頊的子孫重黎殺了取而代之的。
而按《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高辛於顓頊為族子」,帝嚳本是顓頊哥哥的兒子。那麼,嚴格地說起來,屈原和楚王就不是顓頊的苗裔,而是顓頊哥哥的苗裔。這就和開頭「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自相矛盾了。難道是司馬遷用語不嚴謹嗎?
第二,楚祖季連「羋」姓到底是怎麼來的。司馬遷說季連羋姓,羋為楚姓也為出土文物所證實,但為何得此姓,卻難於解釋清楚。
《國語·鄭語》中則記載:「祝融之後有八姓。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也。」闡述了羋姓季連部從蠻俗,建立了荊國。
楚之先祖從帝嚳起,均居火正稱祝融,至夏王朝時期為夏後族的附庸方國。後商國人興起而代夏入主中原,由於子商和羋楚分屬於早期華夏族東西兩個不同集團(子商屬東集團,即華族,羋楚從夏屬西集團,即夏族),作為部族領導的強大夏族尚且敗了,作為夏族附庸弱小的羋熊族——楚之先祖就更加被打壓得分崩離析,出現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處流落的局面。作為季連之後的羋姓族人就在這一背景下離開故地新鄭一帶,輾轉至丹淅、荊山的漢水流域一帶。
季連為羋姓,這在陸終之前是不見記載的。但自祝融陸終之後,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有六姓,而在《國語·鄭語》則記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
《史記·楚世家》索隱:「羋,羊聲也。」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解釋羋為,「羊鳴也」。史載季連之父陸終娶鬼方氏女隗後,季連就隨母姓羋了。羋屬於以圖騰崇拜為姓。季連之母可能來自西方羌族部落。《世本》:「鬼方,於漢則先令羌是也」羌族以牧羊為主。
但另一種說法,認為楚人最初根據地在河南新鄭,考古學家唐蘭在《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徵》說:「華,地名,在今河南密縣(今屬新鄭)」。華邑在新鄭,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均在新鄭」楚王之所以是羋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華陽,在上古文字中,「華」與「羋」很相像。因此,「羋」姓的來歷。也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問題。
第三,楚王熊氏的來歷問題。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武王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而早喪。」 周成王時,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勞,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始建國。史書上一般都說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實際上在季連之後鬻熊之前,已經出現多位熊氏。
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
這就是說,楚人羋姓熊氏並不一定是從鬻熊首出的,可能出自更早的穴熊。
但也有認為,鬻熊和穴熊本是一人。按《帝系》云:季連產什(付)祖氏,什 (付)祖氏產內 (穴)熊,九世至於渠婁鯀出。《楚世家》則說: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事文王,蚤卒。
孔廣森《大戴禮記補註》已指出:「鬻熊即穴熊,聲讀之異,史誤分之。」
講穴熊、鬻熊一人,難點在於依《帝系》等所說,季連的時代要早得很多,不能遲於虞夏之際。但在《楚居》,具有神性的季連以妣隹為婦,而妣隹乃商王盤庚的孫女,與祖庚、祖甲同世,他們的兒子徎伯、遠仲與廩辛、康丁同世,那麼穴熊即鬻熊乃和武乙同輩,可以活到文丁、帝乙之時,他事於周文王,如《世家》引楚武王所說為文王師,從時代來說,是正合適的。
如果熊姓最先出現的是季連的孫子穴熊,是否跟洞穴中的熊或者說熊圖騰有關呢?同時,也有人認為熊姓跟最古老的有熊氏有關。《世本》:「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黃帝是出於有熊國少典之後裔。有熊氏是史傳中上古華夏部落中的一個氏族,為黃帝部族的稱號,有熊氏族居地望位於河南新鄭,古史多有記載:《帝王世紀》云:「或言(新鄭)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括地誌》云:「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而季連和楚人最早的根據地就在河南新鄭,或者他們是根據這裡的有熊之墟而採用熊氏,這才是楚王熊氏的來歷。
而與鬻熊有關的還有荊楚和楚國這個名稱來源的問題。史記楚世家記載:「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這明明是說熊繹所封是楚地,所以才稱楚國。而且早在殷代的卜辭中就有「荊方」的地名,在甲骨文中就有楚字。遠自商代,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地區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比如《詩經·商頌》中說的「維女荊楚居國南方」其原始本義可能跟山名(荊山)和植物名(荊木)有關。「荊」本是一種灌木的名稱,也叫做「楚」,在南方江漢流域的山林中極為常見,可用作薪柴等多種用途。故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荊:「楚木也,從刑聲。」釋楚:「叢木也,一名荊也。」此外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說:「荊、楚一木二名,故以為國號,亦得二名。」宋沈括《夢溪筆談》也說:「荊或為楚,楚亦荊木之別名也。」至此,荊楚約定俗成,成為一個專稱楚族、楚國和荊楚地域的一個特有的稱謂。這應該是楚國和荊楚之名最可靠的來源。
但是在「清華簡」公布後,人們據其中《楚居》一篇對楚先君鬻熊的記載:「爰得妣列,逆流哉水,厥狀聶耳,乃妻之,生侸叔、麗季。麗不從行,潰自脅出,妣列賓於天,巫[並戈]賅其脅以楚,抵今曰楚人」意思是鬻熊的妻子妣厲生熊麗時難產,剖腹產後妣厲死去,熊麗存活。妣厲死後,巫師用「楚」(荊條)包裹其腹部埋葬,認為是為了紀念她,後人才稱自己的國家為「楚」。這後一種說法雖然很有傳奇色彩,其實不一定可靠。到底應該採用哪種說法也是一個問題。
第四,關於屈原家族屈氏的來源問題。一般的說法是出自楚武王熊通的長子屈瑕,《楚辭注》云:「楚武王子瑕採於屈,因氏焉。屈原其後也」。但是早在屈瑕之前,熊繹的弟弟就叫名屈紃,他是鬻熊的孫子熊狂的次子。
《清華簡·楚居》記載「至酓繹與屈紃,使若嗌卜徙於夷屯」酓繹就是熊繹,他們讓若嗌佔卜之後遷徙到夷屯。清華簡的整理者如李學勤認為屈紃與後來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屈氏無關,子居和田成方都認為屈紃很可能就是屈氏的始祖。
按道理說。屈氏作為楚的同姓的四大家族,不應該起於楚武王之子這麼晚,確實值得懷疑。
作者簡介:曹宗國,作家、文史學者。生於1947年,宜都人。1973年至1989年在中共宜昌地委宣傳部工作,曾任宣傳科長。1989至2000年在宜昌三峽電視臺工作,任總編,臺長。退休後從事文學創作,著有長篇小說巜巴山舊事》、巜採花陵》,中短篇小說集《人跡》,文史隨筆集巜站著讀經典》,詩集巜行詠集》以及文化評論、時評數百篇,其中長篇小說巜巴山舊事》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