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屈原的姓氏和族源問題

2020-12-09 騰訊網

宜 昌 市 屈 原 學 會

微媒體平臺專輯

總第一百二十八期

2020年第31期

關於屈原的姓氏和族源問題

作者曹宗國

(中國屈原學會2019年年會)

解讀《離騷》首句「帝高陽之苗裔兮」,就需要搞清楚屈原和楚王貴族的姓氏來源和族源,古今注家蜂起,詮釋眾多,但有幾個問題其實是至今仍然沒有完全搞清楚的。

第一,屈原說「帝高陽之苗裔兮」的帝高陽,當然是指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大戴禮記》的記載,五帝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可是按司馬遷的記載,有一處卻產生疑義。

《史記 楚世家》裡說:「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這明明是說,決定羋姓,楚其後的季連,是吳回之孫,而吳回到底是重黎的弟弟呢還是是帝嚳的弟弟呢?「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一般都把「其」理解為指代重黎,那就應該說「以其弟吳回為後」,為什麼還要強調「為重黎後」呢?如果把文中的「其」理解為指代帝嚳,那就是帝嚳把顓頊的子孫重黎殺了取而代之的。

而按《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高辛於顓頊為族子」,帝嚳本是顓頊哥哥的兒子。那麼,嚴格地說起來,屈原和楚王就不是顓頊的苗裔,而是顓頊哥哥的苗裔。這就和開頭「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自相矛盾了。難道是司馬遷用語不嚴謹嗎?

第二,楚祖季連「羋」姓到底是怎麼來的。司馬遷說季連羋姓,羋為楚姓也為出土文物所證實,但為何得此姓,卻難於解釋清楚。

《國語·鄭語》中則記載:「祝融之後有八姓。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也。」闡述了羋姓季連部從蠻俗,建立了荊國。

楚之先祖從帝嚳起,均居火正稱祝融,至夏王朝時期為夏後族的附庸方國。後商國人興起而代夏入主中原,由於子商和羋楚分屬於早期華夏族東西兩個不同集團(子商屬東集團,即華族,羋楚從夏屬西集團,即夏族),作為部族領導的強大夏族尚且敗了,作為夏族附庸弱小的羋熊族——楚之先祖就更加被打壓得分崩離析,出現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處流落的局面。作為季連之後的羋姓族人就在這一背景下離開故地新鄭一帶,輾轉至丹淅、荊山的漢水流域一帶。

季連為羋姓,這在陸終之前是不見記載的。但自祝融陸終之後,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有六姓,而在《國語·鄭語》則記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

《史記·楚世家》索隱:「羋,羊聲也。」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解釋羋為,「羊鳴也」。史載季連之父陸終娶鬼方氏女隗後,季連就隨母姓羋了。羋屬於以圖騰崇拜為姓。季連之母可能來自西方羌族部落。《世本》:「鬼方,於漢則先令羌是也」羌族以牧羊為主。

但另一種說法,認為楚人最初根據地在河南新鄭,考古學家唐蘭在《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徵》說:「華,地名,在今河南密縣(今屬新鄭)」。華邑在新鄭,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均在新鄭」楚王之所以是羋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華陽,在上古文字中,「華」與「羋」很相像。因此,「羋」姓的來歷。也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問題。

第三,楚王熊氏的來歷問題。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武王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而早喪。」 周成王時,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勞,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始建國。史書上一般都說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實際上在季連之後鬻熊之前,已經出現多位熊氏。

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

這就是說,楚人羋姓熊氏並不一定是從鬻熊首出的,可能出自更早的穴熊。

但也有認為,鬻熊和穴熊本是一人。按《帝系》云:季連產什(付)祖氏,什 (付)祖氏產內 (穴)熊,九世至於渠婁鯀出。《楚世家》則說: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事文王,蚤卒。

孔廣森《大戴禮記補註》已指出:「鬻熊即穴熊,聲讀之異,史誤分之。」

講穴熊、鬻熊一人,難點在於依《帝系》等所說,季連的時代要早得很多,不能遲於虞夏之際。但在《楚居》,具有神性的季連以妣隹為婦,而妣隹乃商王盤庚的孫女,與祖庚、祖甲同世,他們的兒子徎伯、遠仲與廩辛、康丁同世,那麼穴熊即鬻熊乃和武乙同輩,可以活到文丁、帝乙之時,他事於周文王,如《世家》引楚武王所說為文王師,從時代來說,是正合適的。

如果熊姓最先出現的是季連的孫子穴熊,是否跟洞穴中的熊或者說熊圖騰有關呢?同時,也有人認為熊姓跟最古老的有熊氏有關。《世本》:「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黃帝是出於有熊國少典之後裔。有熊氏是史傳中上古華夏部落中的一個氏族,為黃帝部族的稱號,有熊氏族居地望位於河南新鄭,古史多有記載:《帝王世紀》云:「或言(新鄭)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括地誌》云:「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而季連和楚人最早的根據地就在河南新鄭,或者他們是根據這裡的有熊之墟而採用熊氏,這才是楚王熊氏的來歷。

而與鬻熊有關的還有荊楚和楚國這個名稱來源的問題。史記楚世家記載:「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這明明是說熊繹所封是楚地,所以才稱楚國。而且早在殷代的卜辭中就有「荊方」的地名,在甲骨文中就有楚字。遠自商代,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地區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比如《詩經·商頌》中說的「維女荊楚居國南方」其原始本義可能跟山名(荊山)和植物名(荊木)有關。「荊」本是一種灌木的名稱,也叫做「楚」,在南方江漢流域的山林中極為常見,可用作薪柴等多種用途。故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荊:「楚木也,從刑聲。」釋楚:「叢木也,一名荊也。」此外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說:「荊、楚一木二名,故以為國號,亦得二名。」宋沈括《夢溪筆談》也說:「荊或為楚,楚亦荊木之別名也。」至此,荊楚約定俗成,成為一個專稱楚族、楚國和荊楚地域的一個特有的稱謂。這應該是楚國和荊楚之名最可靠的來源。

但是在「清華簡」公布後,人們據其中《楚居》一篇對楚先君鬻熊的記載:「爰得妣列,逆流哉水,厥狀聶耳,乃妻之,生侸叔、麗季。麗不從行,潰自脅出,妣列賓於天,巫[並戈]賅其脅以楚,抵今曰楚人」意思是鬻熊的妻子妣厲生熊麗時難產,剖腹產後妣厲死去,熊麗存活。妣厲死後,巫師用「楚」(荊條)包裹其腹部埋葬,認為是為了紀念她,後人才稱自己的國家為「楚」。這後一種說法雖然很有傳奇色彩,其實不一定可靠。到底應該採用哪種說法也是一個問題。

第四,關於屈原家族屈氏的來源問題。一般的說法是出自楚武王熊通的長子屈瑕,《楚辭注》云:「楚武王子瑕採於屈,因氏焉。屈原其後也」。但是早在屈瑕之前,熊繹的弟弟就叫名屈紃,他是鬻熊的孫子熊狂的次子。

《清華簡·楚居》記載「至酓繹與屈紃,使若嗌卜徙於夷屯」酓繹就是熊繹,他們讓若嗌佔卜之後遷徙到夷屯。清華簡的整理者如李學勤認為屈紃與後來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屈氏無關,子居和田成方都認為屈紃很可能就是屈氏的始祖。

按道理說。屈氏作為楚的同姓的四大家族,不應該起於楚武王之子這麼晚,確實值得懷疑。

作者簡介:曹宗國,作家、文史學者。生於1947年,宜都人。1973年至1989年在中共宜昌地委宣傳部工作,曾任宣傳科長。1989至2000年在宜昌三峽電視臺工作,任總編,臺長。退休後從事文學創作,著有長篇小說巜巴山舊事》、巜採花陵》,中短篇小說集《人跡》,文史隨筆集巜站著讀經典》,詩集巜行詠集》以及文化評論、時評數百篇,其中長篇小說巜巴山舊事》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

相關焦點

  • 屈原:出身貴族,葬身魚腹,投江前和漁夫的一番對話耐人尋味
    01 屈原出身貴族周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於楚國丹陽秭歸。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宜昌)。這就是屈原的故鄉。周顯王四十年(前329年),屈原居樂平裡。
  • 趣談中國姓氏的來源
    中國的姓氏經歷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從最早的圖騰姓氏,到現在的百家姓,許多姓氏都經歷了不盡相同的變化,但中國的姓氏幾千年來代代相傳,每個姓氏都有其確切的出處,都有清晰的變化脈絡,根據一條條脈絡,我們可以尋根溯源,找到自己的遠祖,找到本姓的發祥地,從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 劉禹錫與屈原
    屈原「哀見君而不再得」。「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屈原、劉禹錫,他們都遭貶謫,而心卻系社稷;雖身被流放,但仍然想為國分憂,這就是他們的政治願望和人格魅力。總之,他們的喜怒哀樂都與國家的興衰強弱緊密相連,這也是兩者的共同點和可敬之處。
  • 《為屈原做心理治療》第1集:屈原——史上第一個抑鬱症名人
    關於MBTI人格特質理論中的INFP,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走近神秘莫測的INFP詩人、哲學家、治療師: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祖上是國君,可謂是皇親國戚,但因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十分體恤貧苦百姓。從小博聞強識,志向遠大。自幼嗜書成癖,讀書多而雜。
  • 《思美人》:屈原親自參加端午祭祀?端午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說起端午節,就會想起和端午有一段很深淵源的歷史人物——屈原。屈原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其實他的政治才能也很出眾,但是卻因小人而被君王疏遠流放。屈原的一生是帶有傳奇色彩的,而電視劇《思美人》就是以屈原為主角講述了他的一生。
  • 從「文學弄臣」到「人民詩人」:聞一多眼中的屈原
    話說穿了,屈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惟不能被剝削,說不定更要穩固,到那時我相信我們的文藝界還要歡迎孫先生所指出的事實,豈只不拒絕它?」事實與意義之間的劃分,同時也是社會身份與文學意義之間的劃分,強調屈原的社會身份並不能否定他的文學意義。不過聞一多所謂的意義卻有多重,它還包括時人賦予屈原的各種意義,也就是時代對屈原的功利性選擇和象徵性的闡釋,這正是屈原問題追究下來有趣的地方。
  • 有哪些關於日本的冷知識?天皇沒姓氏?喜事送花圈?切腹是假的?
    有哪些關於日本的冷知識?天皇沒姓氏?喜事送花圈?切腹是假的?日本作為亞洲唯一一個無可爭議的發達國家,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熟悉而又陌生,而對日本也有很多的冷知識,這些冷知識讓人根本都想不到,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
  • CCTV2開播六集人物紀錄片紀錄片《屈原》
    由於史料缺乏,人物久遠,拍攝難度極大,《屈原》攝製團隊精心利用最新的考古發現和各種文獻資料,緊扣屈原的人生遭遇與楚國的歷史興衰這一主線,從命運、政治、文學三個視角交叉推進,還原了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歷史現場,多角度講述了屈原從一位貴族少年到政治家、從政治家到文學家、從文學家到詩性哲人的坎坷經歷和曲折的心靈旅程。2014年端午,除了包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又添新亮點。
  • 魏徵、屈原和《紅樓夢》焦大的命運揭示:良臣擇主而事
    從魏徵和屈原的命運裡可以看出端倪。歷史上有兩位正直耿介的忠臣,魏徵和屈原。他們敢於抨擊時弊,敢於犯顏直諫。可是他們的命運截然相反。魏徵被皇帝重用,累授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冊封鄭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魏徵死後,唐太宗五天不辦公。號召文武百官出城送魏徵的靈柩,並親自刻書碑文。
  • 屈原:我最佩服和最感激的人
    下面這篇文章,是屈原的心裡話。1前些天看了《大秦帝國》,對裡面描寫我投江的片斷,我是有些意見的。鏡頭裡,我披頭散髮,雙目無神,一步步走向江水中央。錯了。我是很重視自身形象的,外在和內在都是。其實我有很多私心,自身也有很多短板和不足,離領導的要求和群眾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總之,很多title,我是受之有愧的。我寧願令你們魂縈夢牽的,不是我屈原。而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古人,他是你們每個人的祖先,他身上有堅持,也有掙扎。是的,我身上寄託了太多太多。
  • 武漢學生因特殊姓氏走紅,全國找不出第二個,網友好奇咋辦的戶口
    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區分氏族,避免與本家通婚;姓分貴族賤民,只有貴族才有氏;秦始皇統一後,姓和氏開始合併。姓的獲得通常是在家族中傳開的,你父親姓什麼你都可以。但是有時候也會有一些來自別處的姓氏,如源分封國,夏代實行的是分封制,人們以封國的大小來劃分自己的姓氏,周成王封於魯地,子孫後代以魯為姓。也有以官為姓的,我們經常聽到的司馬是官職,司馬是古代給朝廷管理馬的官吏,也有司馬遷、司馬懿等著名代表人物。
  • 師承屈原,喜歡老莊,是一位標準得才學美男子
    師承屈原,喜歡老莊,是一位標準得才學美男子當我們提到詩詞歌賦得時候,在賦得這個領域我們更多得想到得是著名得屈原大詩人,因為她的名氣在中國是非常得出名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個人他可以說是完全繼承了屈原得思想和她的筆墨
  • 這個姓氏代表一種尊貴,姓它的一輩子不缺錢,現該姓氏人口有30萬
    提到愛新覺羅,大家肯定都了解一二,畢竟清宮劇看得不少,但是問及愛新覺羅這個姓氏的來源,估計你是不知道,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愛新覺羅姓氏的由來及含義吧。,滿語」愛新」是族名,」金子」的意思,」覺羅」是姓氏,」愛新覺羅」這一姓氏的含義是,像金子般高貴神聖的覺羅族,看出人家的用意了吧,金子,無比尊貴的東西,令無數人嚮往和心動,愛新覺羅氏還真是家裡有礦啊,這樣看這個姓氏果然尊貴啊。
  • 此姓氏有著深刻的寓意,如果你是這個姓氏,你就是明朝皇室的後裔
    在我國《百家姓》中記載著568個姓氏,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姓氏是一個家族的標誌,姓氏最早由部落的名稱或者部落首領的名字延伸而來。姓氏的主要作用是區別部落中不同姓氏的後代,姓氏的產生,是人類進步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一個家族的姓氏世代相傳,通常情況下不會更改。
  • 在全世界孔子與屈原誰的影響力更大?
    「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並坐不橫肱」,「尊客之前不叱狗,讓食不唾」,「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曲禮》),這些雖然是小節,但犯了時,就會惹人討厭,就不能過一種和易的群的生活,反之,如果作到了,卻會喚起人們的好感,大家生活得便更愉快些。這就是一種生活藝術。
  • 姓氏分布與人口遷移
    在研究人口遷移方面,中國姓氏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由於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人一般不會改姓,這使得中國姓氏的傳遞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中國地域廣闊,行政區劃層級豐富,具有很好的空間解析度,特別適合將姓氏分布與地理信息相結合,研究人口遷移的相關問題。
  • 九型人格:理想主義鬥士的升華,屈原之死是為何?
    今天是中國的節日端午節,簡單說下節日的源頭,這個節日和一個人有關就是屈原,屈原是一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今天也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投江,屈原致力於楚國的復興,但是最終城破之日也就是屈原的投江之日,思域汨羅江,想跟大家探討的也是是一個什麼樣的性格讓屈原心存悲憤投江而亡。
  • 關於畢姓的來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關於畢姓的來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唐書率相世系表》記載:「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有記載:「《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
  • 易烊千璽飾屈原,與思美人什麼關係?
    《思美人》少年時屈原演繹得可圈可點,也是一縱粉絲福利了。《思美人》講的年輕時候的屈原詩作不被人看好,就像現在十八線小演員那種感覺,不出名沒流量。一群人們圍著街道邊批判屈原詩作,他們並不知道屈原的長相,屈原用一個化名寫作,他當時是富家子弟,寫作就是一個興趣愛好,偶然出門看看自己作品反響,就跟皇帝微服私訪感覺,當他剛想反駁他們的批判。
  • 俄羅斯十大姓氏
    從14世紀到16世紀中葉,大公們和貴族開始使用姓氏,在16~17世紀時期,地主豪門形成了姓氏,而一般普通平民,除了有名望的殷商巨富外,直至19世紀初尚未最終確定姓氏,甚至僧侶們的姓也是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才確定的,而絕大部分農奴直至19世紀中葉還沒有姓。因此,姓氏起初是上層貴族的一種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