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分布與人口遷移

2020-12-03 光明數字報

    在研究人口遷移方面,中國姓氏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由於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人一般不會改姓,這使得中國姓氏的傳遞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中國地域廣闊,行政區劃層級豐富,具有很好的空間解析度,特別適合將姓氏分布與地理信息相結合,研究人口遷移的相關問題。

 

    以姓氏分布為基礎,利用不同空間尺度的系統分析,配合運用指標分析、聚類分析、因素分析等社會統計學的研究方法,可以探討與人口遷移相關的許多問題,如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事件、地理隔離對群體結構的影響、人口遷移率的計算等,為研究人口遷移問題提供新的視角。

 

姓氏分布與大規模人口遷移

 

    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會增加遷入地的姓氏多樣性,導致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姓氏分布呈現較高的相似性,因此,通過考察不同地區姓氏分布的特點,能夠判斷哪些地區曾發生過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從而為史料中記載的人口遷移事件提供佐證。我們利用全國12.8億人的姓氏數據,根據同姓率和姓氏距離兩個指標,對我國歷史上出現的一些大規模人口遷移事件進行了分析。

 

    同姓率的概念最早由達爾文提出,用來估算近親結婚的比例,其意指是在一個地區隨機選取兩個人,而他們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顯然,一個地區的姓氏數量越多,每個姓氏的人數越平均,同姓率就越小,說明該地區有較好的姓氏多樣性,很有可能是人口的遷入地。對比我國的各個地區,可以發現,長江中下遊地區有較低的同姓率和很好的姓氏多樣性,這與北宋南宋時期大量移民從黃河流域遷移到長江流域的史實是一致的。相反,在某些比較隔絕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遺傳漂移佔主導作用,導致姓氏比較單一,例如甘肅省廣河縣的20多萬人口中有17萬人姓馬,同姓率很高。而同樣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嘉峪關、曲靖等城市,由於歷史上曾經作為物質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其同姓率比普通城市還低。

 

    姓氏距離是在地區間同姓率的基礎上得到的,反映的是每一個姓氏在不同地區所佔人口比例的相似程度,相似性越高,姓氏距離就越小,說明兩地之間可能存在人口遷移。在省級層次上,我們通過聚類分析發現東北三省和山東雖然隔著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但他們的姓氏距離卻最小,這反映了「闖關東」的社會移民現象。姓氏距離還能考察城市之間的移民現象,比如新疆石河子市,與中原地區很多城市的姓氏距離遠小於其與周圍地區的姓氏距離,這是因為石河子的大部分人口是來自河南、安徽、陝西、江蘇等地的支邊建設者。

 

姓氏空間分布與地理隔離

 

    地理隔離是指由於某些地理條件的阻隔而形成的隔離,使生物不能由一個地區自由遷到另一個地區,從而阻止了基因的交流。地理隔離增強了遺傳漂移的作用,不僅導致不同地區的人們在膚色、體質、體貌、血型等生物學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而且促使不同地區形成獨特的觀念、宗教、方言、習俗等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因素進一步阻礙了人口的遷移和交流,使得不同地區佔優勢地位的姓氏各有不同,增大了地區間姓氏分布的差異。通過分析姓氏空間分布的特點,能夠探討出我國地理隔離的狀況。

 

    總的來說,姓氏距離一般隨地理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兩者存在正相關,而相關性的大小可以反映地理隔離的程度。以美國為例,由於美國社會流動性強且交通便捷,人口遷移率一直處於世界前列,頻繁的人口遷移導致姓氏的空間分布趨於均勻,姓氏距離和地理距離的相關係數只有0.17。而大部分的歐洲國家保持著傳統的定居生活方式,兩者的相關係數基本在0.4以上,德國為0.51,法國達到了0.61。根據2007年的人口姓氏分布數據,在省級層次上,我國地理距離和姓氏距離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64,表現出明顯的地理隔離,反映了我國居民以定居為主的居住習慣。

 

    局部來看,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隔離程度也存在明顯差異,這可以通過分析一個地區與周圍地區姓氏距離和地理距離的關係來考察。分析表明:北方的大部分城市,與周圍城市的姓氏距離都很小,以北京為例,在其周圍800公裡的範圍內,姓氏距離基本沒有明顯變化,超過1000公裡才有明顯增加,這說明北方地區的地理隔離不顯著。而以福建、廣東為代表的大部分南方城市則大不相同,姓氏距離隨地理距離的增長很快,說明這些地區的地理隔離十分顯著。

 

    繪製某個城市與周圍城市之間姓氏距離與空間距離的關係曲線,根據曲線的均值、斜率、轉折點等可以對城市的聚居程度、隔離程度、遷移半徑等給出定量化的描述,有利於我們更加全面地刻畫城市的遷移特徵。根據城市之間的姓氏距離,可以進一步探測中國人口的地理隔離邊界,並尋找引起地理隔離的自然人文因素,能夠為區域邊界的劃分、民族政策的制定以及社會治理方案的提出提供科學依據。

 

姓氏分布變化與人口遷移率的計算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但地區間人口遷移率的計算尤其是長時期內人口遷移率的估算卻比較困難,主要原因是統計口徑和方法的變化以及歷史數據的缺乏。利用相對容易獲得的姓氏數據,使用一定的統計方法,不僅可以得到每個地區在一段時間內人口遷入和遷出的總量,還可以推斷出遷入人口來自哪裡以及遷出的人口去往何處,這不論在人口學還是社會管理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目前,利用姓氏分布計算人口遷移率基本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僅僅需要單個時間點的姓氏分布情況,根據中性理論,得到姓氏數量、人口數量、人口遷移率之間的關係,進而計算出地區的人口遷入率。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群體遺傳學家卡瓦利·斯福扎使用這種方法估算了義大利91個省的人口遷入率,和人口普查結果具有明顯相關性。另一種方法是根據兩個時間點各個地區姓氏分布的變化,用統計學方法得到地區間的人口遷移率。利用這一研究線路,卡瓦利·斯福扎計算了撒丁島九個地區之間1871年—1970年間的人口遷移矩陣;還有學者計算了巴黎和周圍某些地區之間的人口遷移率,其結果都與實際數據有很好的對應。

 

    我們利用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萬分之五的抽樣數據,以及2007年全國人口的戶籍數據,計算了該時期省際之間的人口遷移率,但結果並不理想,這是因為1982年的數據是由300多個調查點的數據加總而成,而中國人同姓聚居的特點使得每個省十幾個調查點的數據並不能反映真實的姓氏比例。利用我國人口普查的完整數據或者某兩個時間點的各地區的戶籍數據,就能克服因數據抽樣導致的誤差,從而比較準確地計算該時期內地區間的人口遷移率,為我國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據。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學院)

 

相關焦點

  • 安徽省姓氏分布「王張李」位列前三 「王姓」537萬人
    昨日,安徽省統計局發布的《安徽省姓氏分布與區域文化研究》顯示,與全國數據不太一樣,我省排名前三的姓氏是「王張李」。其中第一大姓「王姓」,是我省唯一超過五百萬人口的姓氏。另外,將安徽分成中、南、北來看,不同姓氏對區域影響不同,反映出「南文北武」等文化特點。
  • 【姓氏大全】中國古今姓氏逾22000個 一半人口集中在19個姓
    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當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姓約有3500個左右。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經過多年的收集和研究所獲得的全國性姓氏數據表明,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姓氏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其中,佔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和馬。
  • 清代江西進士的姓氏分布
    為清晰起見,我們以府為單位,將各府進士的姓氏分布狀況列如下表:說明:1.各府的姓氏匯總數,是指該府的姓氏分布數,即剔除重複後的餘數之和,非州縣姓氏數之和。2.姓氏覆蓋率,指各府州縣的進士姓氏數佔182個姓氏總數的百分比。
  • 北京人口最多的6個姓氏,第一姓是天子後代,第四姓更了不起
    後人遂以國名為姓氏。楊姓最早在山西境內,歷史上,無論楊姓怎麼遷徙繁衍,華北一代始終是楊姓分布比較集中的地區。到了當代,楊姓成為北京的第六大人口姓氏,也是全國第六大姓。北京人口第五姓,趙姓。趙姓是一個很古老的姓氏,源自嬴姓、冒姓、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等。趙姓的始祖是造父(嬴姓)。相傳造父是歷史上很有名的善御者。
  •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遷移》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與分類,了解我國當代人口遷移的特點。  2.理解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明確引起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3.運用本地人口資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動的狀況及產生影響。
  • 未來人口流向哪?任澤平萬字長文講透中國人口遷移
    摘要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經濟-人口分布平衡。1)決定一個區域人口集聚的關鍵是該區域經濟規模及該城市與本國其他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簡單地講,就是人隨產業走。我們在2016年借鑑提出經濟-人口分布平衡法則作為人口遷移和集聚的基本分析框架,並通過OECD和美日韓的相關數據驗證。在市場作用下,人口流動將使得區域經濟份額與人口份額比值逐漸趨近1。2)工業發展需要集聚,所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人口大規模從鄉村向城市集聚。
  • 遼寧人口最多的6個姓氏,第四姓建立朝代最多,第一姓為天子後代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遼寧省的姓氏文化,遼寧省人口超過4300萬人,其中人口最多的6大姓氏有:第六大人口大姓,孫姓。孫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個姓氏,孫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孫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源於姬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此外,孫姓還是東吳的國姓。
  • 人口遷移、人口流動、人口移動三者是什麼關係?
    人口遷移、人口流動、人口移動三者是什麼關係?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教學問答答:中學教學不該玩太多概念,之所以明知故犯是因為,玩是為了不玩。想搞清三者關係,思路還是先搞清各自含義,就是下定義。人口遷移指一定時期內人口在地區之間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變動。(《地理學名詞》第二版)關鍵之處在於,居住地變動。至於永久或半永久,時間長短並不統一。人口流動指離家外出工作、讀書、旅遊、探親和從軍一段時間但未改變定居地的人口移動。(《地理學名詞》第二版)關鍵之處還是居住地(定居地),只是這裡未改變。未改變還離家出走,真是跪了。
  • 人口僅有54萬的一個姓氏,卻是萬姓之祖,代表華夏民族姓氏的起源
    我國有著上下5000年的文化歷史,說到姓氏我國是最有發言權的國家了,中國姓氏數量眾多,歷史源遠流長。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百家姓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如今最新版《中華姓氏大辭典》收入的姓氏多達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及以上有1600多個。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西伯利亞、亞洲地形與氣候、人口遷移)
    (2)分析南部人口密度較高的原因。①該地區的南部、北部都是平原,因此排除地形造成的影響;②南部地區緯度較低,氣候較為溫暖,並且開發歷史較久,經濟相對發達,因此人口的密度相對較高,選項C正確(氣候、開發歷史、經濟)。(3)分析人口遷移的原因。
  • 簡論人口遷移理論的跨學科應用
    用人口遷移理論分析經濟事物的空間運動人口遷移理論研究的鼻祖是萊文斯坦,他曾根據1881年英國人口普查中有關人口出生地和居住地的資料發表了《人口遷移的法則》一文。1889年他又根據歐洲20多個國家的資料,發表了另一篇同名文章。
  • 中國姓氏勢力地圖
    這樣的猜測有著統計數據支撐——中國林姓人口中57%分布於福建、廣東、臺灣三省。這三省中又以福建的林姓佔比最高。▍Andrew Stokols發布在《大西洋月刊》上的中國姓氏圖與中國姓氏地圖而全國範圍內最主要的姓氏,也存在地區分布的不平衡
  • 中國人口數量最多的4個姓氏,總人數接近4億,看看有你的姓嗎?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姓氏文化更是源遠流長。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姓氏,每一種姓都有其特殊的內涵,不知道大家聽過最多的姓氏是哪個?是王,還是李呢?下面和大家介紹一下人口最多的4個姓氏。李姓,全國人口約9530萬。李姓作為唐朝的國姓,也是當今中國的第一大姓。
  • 四川榮昌縣姓氏統計表及人口狀況調查
    建縣不久,州縣治所均被焚毀,因為戰亂不斷,人口流動較大。唐代建縣按規定需在千戶以上,但直到元和年間,昌州編戶才1109戶。晚清時期,榮昌縣人口增加較快,據宣統二年統計,全縣已有64,118戶。民國初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人民負擔深重,榮昌縣人口相繼減少,直到民國中後期,全縣人口陸續增多。榮昌縣解放以後,全縣人口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歷經高峰,低谷,持續,高峰增長和計劃增長4個變化階段,到1985年,全縣總人口為723,472人。
  • 最新發布——河南省17地市的各自第一大姓氏,附全省十大姓氏排名
    河南省作為我國的一個人口大省,雖然常住人口數量不如廣東和山東兩個省份多,但是河南省的戶籍人數也是超過億人大關的,是個不折不扣的人口大省。同時河南省也是我國在用姓氏數量分布較為廣泛的一個省份,目前在用的姓氏數量達到4582,這一數量僅次於山東省,排名全國第二位。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遙感技術、農業、人口遷移)
    01知識點1、人口的遷移人口遷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空間移動。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主要有:①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淡水、土壤、礦產、自然災害等;②社會經濟因素:就業、收入、交通、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等;③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變革等。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人口自發性的遷移增加,主要由農村遷往城市、從內地遷往沿海地區和工礦區(下圖的黑色箭頭)。
  • 北海客家的源流及分布研究
    目前,北海客家人口的分布呈現聚居與散居相結合的特點。合浦縣的東片地區為主要聚居地,白沙、公館、閘口、曲樟4個鄉鎮的居民基本是客家人,另外海城區潿洲鎮的客家人佔全鎮人口的85%以上。客家人口較多的鄉鎮還有廉州、常樂、石康、福成、南康、山口、沙田等鄉鎮,全市各鄉鎮均有零散分布。
  • 密雲移民,四百年一輪迴 | 中國故事之人口遷移
    說到戚家軍,中國歷史上以將領姓氏命名併名聞天下的軍隊只有兩支,另一支叫嶽家軍。這支戰跡彪炳的隊伍,很大部分將士來自金華府義烏縣。是的,就是如今名聞天下的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義烏。根據《聯合國多語言人口學詞典》,人口遷移是指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地理流動,通常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變化。人口遷移一般涉及四個要素:遷移動力、遷出地、遷移者和遷入地。我們不禁想知道,南兵北戍的遷移動力是什麼,對遷出地、遷入地和遷移者的影響有什麼?
  • 安介生: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口遷移規律
    原標題: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口遷移規律   所謂 「移民法則(規律)」或「人口遷移法則」,就是研究者對於在為數眾多的人口遷移運動中所顯現出的規律性現象、趨勢與問題的總結與提煉,是人口研究以及人口遷移理論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中國人口大遷移:未來2億新增城鎮人口,主要分布在這19個城市群...
    :經濟-人口分布平衡。1)決定一個區域人口集聚的關鍵是該區域經濟規模及該城市與本國其他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簡單地講,就是人隨產業走。我們在2016年借鑑提出經濟-人口分布平衡法則作為人口遷移和集聚的基本分析框架,並通過OECD和美日韓的相關數據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