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形散神不散的開頭。
1568年,明朝最負盛名的軍事家戚繼光受命駐防京師北部,任總理薊昌保練兵事務,次年兼任薊鎮總兵。在鎮守北境十六年的時間裡,戚繼光率部重修長城,建造塔樓,加強防務,維持邊境和平。
眼熟麼,Winter-is-coming.Stark,You-know-nothing.Snow了解下
在此期間,他先後調入戚家軍浙江舊部兩萬餘人,這些來自浙江的士兵, 又稱南兵,這種現象,又稱
南兵北戍。
說到
戚家軍,中國歷史上以將領姓氏命名併名聞天下的軍隊只有兩支,另一支叫嶽家軍。這支戰跡彪炳的隊伍,很大部分將士來自
金華府義烏縣。
是的,就是如今名聞天下的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義烏。那麼義烏百姓怎樣變成了戰神,又怎樣變成了財神,請繼續收看《走近科學之南兵北戍》。
戚繼光曾與頂頭上司舉世名將譚綸有過一段談話
(以下摘編自《明朝那些事兒》):
戚:新軍有很大的問題。
譚:什麼問題?
戚:xx兵作戰十分勇猛,但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談條件。必須知道作戰的對手和人數,然後自行內部商議,如果認為能打,就打,如果認為不能打,無論怎麼說,都絕不賣力。
譚:……
戚:相對而言,xx兵更加聽從命令,無論打什麼仗,從來不會拒絕,在戰場上,如果敵人退卻,他們會主動追擊。
譚:這不是很好嗎?
戚:但如果敵人進攻,他們就會主動撤退。
譚:……那你打算怎麼辦呢?
戚:……我也沒有辦法。
直到後來目睹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礦徒械鬥,發現了義烏百姓身上的「彪勇橫霸、善戰無畏」並將之招募成軍之後,戚繼光才終於建立了戚家軍。
根據《聯合國多語言人口學詞典》,
人口遷移是指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地理流動,通常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變化。人口遷移一般涉及四個要素:
遷移動力、遷出地、遷移者和遷入地。我們不禁想知道,南兵北戍的遷移動力是什麼,對遷出地、遷入地和遷移者的影響有什麼?換成八卦語言就是:
為什麼要從南走到北?除了奉命前往和保家衛國的使命感促使之外,一部分士兵的應募從軍北戍,
與原住地人文地理環境有一定關係——當時天下人口以江浙為最密,地狹人多,故「四方之中, 會稽之民十得四五」,「非越民好遊, 其地無所容也」(辛德勇,2004)。因此,按照遷移的推拉理論,這也是在環境推力下遷徙外地、尋求出路的一種特殊選擇。
家鄉還好嗎?「自募兵之後,土地荒蕪,人口流徙」,「父不得恤其子, 兄不得顧其弟,妻不得有其夫。」(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四:義烏縣誌》)眼熟麼,
剩餘勞動力轉移直至村莊田地荒蕪。史學家克羅奇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人口遷移流動,從古至今就是關係到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
義烏人怎麼從「戰神之後」變成「財神本神」噠?如今的義烏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是聯合國與世界銀行認證的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中心。
追溯當年,
義烏被募之兵復員回鄉,有的放棄了農耕,利用義烏的特產紅糖,肩挑糖擔,
從事雞毛換糖小生意,利用自己走南闖北、信息靈通的優勢開始貿易生涯。在
行伍文化和軍事化管理的影響下,他們結夥成伴,相機互助、相議行商,逐漸形成了「敲糖幫」,一如行軍打仗般的攻心為上、靈活經營、隨機應變。傳統道德秩序、行伍紀律信用、準軍事化管理,這些便是義烏市場始發、成長、壯大的最基礎的文化基因(劉峻,2014)。
長城修得怎麼樣?其實這裡標題黨了。北戍士兵對北境的影響不僅是修長城,還有很多方面,比如
「徙民實邊」政策,允許家屬隨軍守邊,繁衍生息,形成了聚集村落(義烏村)和相應的長城文化。又如,南兵具有水田種植經驗,如能幫助開墾水田,「則京輔之地可實,水田之利可興」。
《明史.戚繼光傳》提到,「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考慮之前戰亂不斷的情形,這是北境人民生活比較深刻的變化。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士兵們通過修築長城等防禦工事實現的(哎嗎,這邏輯說清楚了嗎)。
很特別的是,士兵們的血汗和精神在司馬臺長城上被永遠銘記——以陰文、陽文、楷書、宋書、隸書、行書等字體寫就的各種文字磚處處可見,有「萬曆六年振武營造」、「萬曆六年鎮虜騎兵營」、「萬曆六年延綏營造」、「萬曆五年山東左營造」等等,見之神往。
當然八卦也是有的。在北京密雲西沙地村,有一截四百米長、不與任何長城相連的明長城。傳說中(未經證實)這是戚繼光副將譚成將長城修錯了地方,所以管它叫「錯長城」。下圖的紅線遺世獨立標示錯長城,藍線綿延千裡標示其他長城。但是,可愛的它也是有粉絲的——許多史學家、軍事愛好者堅定地認為,這並不是「錯」,恰恰相反,它是與北側高山上敵樓之間互相呼應的一條重要防線。
圖片來源:親友團崔歐綸老師繪圖圖片來源:百度這是一個形散神不散的分界線。
司馬臺長城和錯長城都在北京市密雲區境內。密雲有個歷史上很出名的曾用名——漁陽,漁水(白河)之陽。當年陳勝吳廣就是要赴漁陽戍邊,因不能按時到達,索性在大澤鄉就地起個義,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再往前追溯2000多年,即距今4000多年的時候(愛我歷史悠久的祖國),史記記載,「舜流共工於幽陵」,幽陵就在密雲的燕落村,共工在這裡建了共工城,是早於北京城的存在,1958年修水庫淹沒於水庫之下。而修水庫是我們下文的關鍵詞。
戚繼光甫入北方的總理府(前面提到)駐地也在密雲。這個有著兩千多年建縣史的地方
,四百年前是南兵北戍的遷入地之一,四百年後,是另一場浩大的人口遷移——水庫移民的遷出地。歷史啊,真有點草蛇灰線,伏筆千裡的意思呢。
密雲水庫移民是一場輾轉連續50年的人口遷移(中間還有遷移者的多次回遷),有著非常特殊的遷移動力、對移民本身和遷出地,都有特別深刻的影響。在寫以下文字的時候,就怎麼也八卦不起來啦。
為什麼要移民?1958-1959年,第一次移民十萬火急。
為了修建水庫。共遷走近5萬人。很快有很多人又搬了回來,在1963-1965年又再次低水位遷出,兩批共遷出65個村莊 ,5萬多人。主要遷入地是密雲經濟基礎較好的5個公社,以及外省市。比如幾百戶回民火車送回了青海祖籍(但有不少人隨後又坐馬車搬了回來)。
1974-1976年,第二次移民輾轉反覆。
為了省水。水庫水不再用用於灌溉;很多良田不能再耕種。共遷出10個村4000人。主要遷入地是水庫南部村莊。
1994-2000年,第三次移民惠及子孫,為了保水。
為保證水質,水庫及周邊退出一切經營。共遷出15000人。主要遷入地是北京的通州、順義及其他地方。半個世紀以來,總共100個行政村、16010戶、69346口人搬遷。
對移民的影響密雲一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庫區是密雲土地最肥沃的地區,素有「密雲烏克蘭」之稱。1958年搬遷的時候,時間非常短,一家最多只有一輛馬車,帶不走的東西就以很便宜的價格賣掉,或者丟棄。一間草房50塊,一畝耕地55塊。
幾乎家家都有自己很寶貝的東西默默沉入庫底,包括房子,水缸、宅基石、耕地上剛抽芽的莊稼。修建的水庫總面積33.6萬畝,佔全區總面積的10%。佔用耕地24萬畝,佔當時全縣耕地總面積的35.4%。人均收入到70年代末,才恢復到50年代水平,相當於倒退停止20年。水庫建成後,發揮了防洪、供水、發電、養魚等綜合效益,到1985年以後,水庫主要功能轉變為保證首都的生活和工業用水。1985年限制在密雲庫區開發工業和旅遊,1990年停用水渠,2003年撤網箱養魚,2016年全面禁種禁養,2017年徹底封庫封河。
與基於微觀決策的自發性遷移——人們躲避天災人禍、謀求生活境遇改善——不同,基於國家政策帶有強制性的遷移,往往在遷移過程中會造成損失。但只要與經濟開發相結合,符合現實和發展需要,最終還是會產生積極的後果。
比如密雲近年來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探索生態環保型農業發展新模式;建成環境優美、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生態精品衛星城;圍繞首都生態涵養發展區、全國生態縣定位,推進生態工業體系建設。
悲壯被所有人共同努力書寫成了豁達與奮鬥。這是形散神不散的結尾。
遷移是人口研究的重要領域。我國幾千年歷史上的人口遷移,對國家疆域的形成和穩定,對各民族人口的融合,對文化的傳播和經濟的發展,都產生了決定性影響。深入微觀去了解每一個作為大的社會事件出現的遷移故事,總是會讓我們掩卷深思。
僅以此文獻給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以及他們所共同創造的祖國。
參考文獻:葛劍雄.中國移民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段成榮.人口遷移研究原理與方法[M].重慶出版社,1998.
辛德勇.述明代戍衛長城之南兵[J].中國史研究,2004(04):141-153.
劉峻. 義烏兵與古長城及義烏的商貿傳承[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4年合訂本)[C]:中國長城學會,2014(5):18-22.
北京市密雲區地方志.
孫丹平. 密雲水庫半個世紀大移民.北京青年報.2000年10月24日.
所用其他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
作者| 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 明豔
編輯| 中國人民大學 王中漢
稿件首發於「嚴肅的人口學八卦」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註明出處「嚴肅的人口學八卦」、作者名以及「發自澎湃新聞湃客頻道」。轉載和合作事宜請聯繫 yansurenkou8gu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