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潤京華六十年!密雲水庫依然是北京「大水缸」

2021-01-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京城東北,燕山南麓,群山黛綠間,有一灣碧水。

這裡就是密雲水庫,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首都北京最重要地表飲用水水源地。自1960年9月1日竣工至今,這裡就一直擔負著「生命之水」的使命,持續滋潤京城六十載。

防水患,21萬工人兩年建起大水庫

82歲的金權老人最近有點忙,兒子兒媳當起臨時「經紀人」,開車拉著他接受採訪、拍攝節目。作為當年21萬水庫建設者之一,好多人想聽他講當年的故事。「我這輩子跟密雲水庫是分不開了。」老人把帶著密雲口音的話匣子一打開,嗓門倍兒亮。

源於塞外的潮河和白河在燕山群峰中蜿蜒曲折,在密雲城南交匯成潮白河。千百年來,災害頻發,兩岸人民飽受其害。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制定了密雲水庫修建規劃,決心治理水患。

20歲那年,金權背著鋪蓋卷一頭扎進建設工地,成為一名風鑽工。施工場景熱火朝天,勞動號子此起彼伏,身高一米八幾的金權也毫不示弱,開山劈石,手刨肩挑,雙肩背起200餘斤石渣奔來跑去……

睡草蓆、吃窩頭,爭分奪秒趕工期,他和21萬京津冀民工一起創造了「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奇蹟。

從此,大壩鎖蛟龍,潮白滅水患。

截至2019年,密雲水庫攔蓄大於等於1000立方米/秒的入庫洪峰30餘次,其中最大入庫洪峰為3670立方米/秒,累計減淹土地200餘萬公頃,為防洪做出巨大貢獻。

保供水,城裡三杯水兩杯從這兒來

密雲水庫建成後,除了根治水患,還大大緩解了當時京津兩個城市用水緊張的局面,為城市供水、農業灌溉、電廠發電提供水源。

1999年前,華北地區處於豐水期,尤其是1994年,密雲水庫入庫水量非常充沛,創下153.98米的最高水位、33.58億立方米蓄水量的紀錄,這一數據至今仍鐫刻在紀念碑石上。

現任密雲水庫管理處下會水文站站長田國生1987年參加工作,他清楚地記得,那幾年汛期上遊來水水量較大,他和師傅王養才不僅要帶著流速儀蹚水進河測水量,有時還要從2個小時測一次縮短到6分鐘一次,幾天幾夜不能睡覺是常有的事。

然而,隨著城市的擴張、人口的增加、工業的迅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凸顯。於是,國家先後調整水庫供水方案,從最初向京、津、冀全面供水,到後來停止向河北、天津供水,再轉為主要擔負向北京城市生活供水的重任,坊間經常流傳著一個說法:「北京城裡三杯水,兩杯來自密雲水庫」,密雲水庫被稱為北京的「大水缸」。

人努力,天卻不幫忙。從1999年開始,華北地區進入乾旱期,密雲水庫蓄水明顯入不敷出了。現任密雲水庫管理處副主任霍林生當時在潮河管理所工作,他回憶,為了保障城區居民供水,當時專門從密雲水庫修了一條封閉的供水管線直達第九水廠,「水太緊張了,儘量減少蒸發,不浪費。」

2004年,密雲水庫迎來史上最「乾渴」的一年,蓄水量僅有6.5億立方米。北京水資源到了最緊缺的關鍵時期。

為了給密雲水庫「解渴」,水庫流域內實施了水資源統一調度。密雲水庫從白河堡、遙橋峪、半城子3座水庫多次集中輸水,輸水總量達15.4億立方米;從2006年起,水庫上遊實施農作物「退稻還旱」,面積達10.3萬畝,平均每年節約用水5000萬立方米……

完成水庫建設任務之後,金權就留在密雲水庫管理處工作到退休,見證了水庫的枯榮,「庫容只剩6.5億那年,看著大大小小的庫中小島一個個因為水少冒了出來,很是心疼。」

護水源,打造綠水青山「戰略水庫」

「南水」進京,是密雲水庫命運的轉折點。

南水進京後,密雲水庫停止向北京城區供水。2015年9月11日開始,南水從團城湖調節池出發,沿京密引水渠奔行103公裡,經過9級泵站加壓,「爬高」100多米,向密雲水庫反向輸水。

出庫量減少,入庫量增加,再加上近幾年的汛期降雨、上遊來水,密雲水庫蓄水量穩步增加、水面不斷擴大,2019年6月,水庫蓄水量已突破26億方。

有了「南水」,密雲水庫還是北京的「大水缸」嗎?

「雖然南水進京之後,密雲水庫已經不是城區供水主力水源,但它的戰略作用不可替代。」密雲水庫管理處主任劉大根說,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開展了為期7個月的「體檢」,密雲水庫臨時擔負起供水主力責任,且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任務。

密雲水庫自建成以來,確保了潮白河安瀾,並累計為京、津、冀供水393億立方米,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體現了「戰略庫」「資源庫」和「寶庫」的重要作用,是北京打造綠水青山的「戰略水庫」。

燕山懷中一泓水,潤澤京華千萬人。

如今,金權已經成了白髮蒼蒼的老者,密雲水庫這顆鑲嵌在群山之中的明珠卻越發閃亮。退休20多年,金權有個習慣,每天一大早都會騎著他那輛老舊的自行車,在距離水庫最近的地方轉一圈,「每天看一眼,心裡踏實。」

相關焦點

  • 守護「生命之水」六十載:北京最大地表飲用水源地護水記
    新華社記者 夏子麟 攝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 題:守護「生命之水」六十載:北京最大地表飲用水源地護水記新華社記者田晨旭、魏夢佳、夏子麟在北京東北部的密雲區,一汪湖水靜臥於燕山群峰之中,清風拂過,碧波蕩漾,水鳥翔集。
  • 北京密雲水庫告急尋找水源 可能會出現水危機
    而北京的水源,正面臨挑戰。  這是民間行動「樂水行」領隊張峻峰數年以來踏遍北京所有的大小河流和600多個水庫後得出的驚人的結論。  8月7日,他帶領隊伍考察了大嶺溝-碓臼峪溝,即溫榆河上遊、十三陵水庫水源地,發現這裡已經沒有水了。「30年前這裡水很大,現在沒有丁點水,這也就難怪十三陵水庫無法向北京供水,其它水庫的蓄水量也在不斷下降。」
  • 北京的「大水缸」,也是個「大蜜罐」
    >  北京的「大水缸」,也是個「大蜜罐」—想不到,作為助推首都精準扶貧的特色優選「空中生態產業」,北京已有1萬戶農民通過從事養蜂行業走上致富路,養蜂戶年最高收入可達34萬餘元……  天安門向東北90多公裡,華北地區最大水庫、北京「大水缸」密雲水庫煙波浩渺、群鳥飛翔,一幅秀美畫卷。
  • 經停密雲水庫的候鳥從20多種增加到110多種
    生態改善後,在密雲水庫越冬的鳥越來越多了。   11月是南飛候鳥過境北京的高峰期。作為天鵝等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北京密雲水庫溼地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到此棲息的候鳥數量逐年增加。   據密雲水庫候鳥監測站統計,過去10年間,密雲水庫過境候鳥的總量比2005年增加了2倍多,常見候鳥也從20多種增加到110多種,成為北京重要的候鳥中轉站和百鳥樂園。
  • 【看點】大長嘴、小短腿......大波「小可愛」集結密雲水庫!畫面太美!
    都是候鳥忙碌的日子由於天氣逐漸轉涼過境候鳥開始飛往南方過冬作為它們歇腳的「驛站」咱大北京迎來了,每年秋末冬初和次年開春都能在密雲水庫潮、白河流域發現黑鸛,但數量只有一兩隻,今年是近年來第一次發現了十幾隻。
  • 北京密雲水庫綜合執法大隊:創新完善保水機制體制 「像保護眼睛一...
    央廣網北京8月20日消息(記者劉一荻)素有「燕山明珠」之稱的北京密雲水庫,坐落在燕嶺群峰之中,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為主,綜合利用、多年調節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目前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同時也是首都最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地。
  • 密雲水庫現巨型野生娃娃魚 漁民及時保護放歸水庫
    密雲水庫發現的巨型娃娃魚。方軍攝   重9.3千克、身長103釐米的野生大鯢(俗稱娃娃魚)日前現身密雲水庫,這也是密雲水庫近十餘年來發現的最大娃娃魚。  密雲水庫綜合執法大隊接到信息後,第一時間趕到該漁民家裡核實情況,經漁業專家鑑定,確認這條四腳怪魚就是大鯢,別名娃娃魚。  娃娃魚是國家二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因叫聲似嬰兒啼哭得名。娃娃魚和恐龍同時繁盛於三億五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泥盤紀時期,被譽為「遊動的活化石」。  此次在密雲水庫發現的巨型野生娃娃魚為棕褐色。
  • 北京密雲水庫一天發現20多種鳥類
    原標題:密雲水庫一天發現20多種鳥類   近日,在密雲水庫庫北的庫濱帶內,多了十餘個攝影者的身影。他們攜帶「長槍短炮」,深入河灣淺灘和林間,小心追尋著鳥類的身影,記錄著周圍的環境。
  • 密雲水庫下有座「亞特蘭蒂斯」 古城石匣至今泛舟依稀可見
    在今密雲東北密雲水庫的水底,也靜靜地沉睡著這樣一座神秘的「水下之城」——石匣城。俺答汗在北京城外自由焚掠八日之後,得到明朝通貢的允諾,仍由古北口,循潮河川退去。「諸州縣報所殘掠人畜二百萬」,史稱「庚戌之變」。石匣城正處在俺答汗進出的必經之路上。經此之變,明朝廷認識到石匣土城「累土為之,易於圯齧剝蝕,則非可恃以為固」。石匣不守,密雲難存,京師內地更難以安枕。因此嘉靖四十五年,石匣城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增改擴建。
  • 密雲水庫上遊迎來大批遷徙候鳥 水庫化身「天鵝湖」!
    (原標題:密雲水庫上遊迎來大批遷徙候鳥 水庫化身「天鵝湖」!) 【#密雲水庫上遊迎來大批遷徙候鳥# 水庫化身「天鵝湖」!】最近正值候鳥遷徙季,密雲水庫上遊清水河也迎來了一大批候鳥「客人」。成群的野生白天鵝站在結冰的河面上,時而埋頭休憩,時而梳理羽毛,不時地還伸長脖子環顧四周,簡直是最優美的風景畫!
  • 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41個村莊汙水處理站提質升級
    密雲區在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實現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的基礎上,2020年對一級保護區範圍內41個村莊實施汙水處理設施提質改造工程,預計年底基本進入調試運行階段,進一步保護密雲水庫及周邊村莊環境。
  • 密雲移民,四百年一輪迴 | 中國故事之人口遷移
    密雲有個歷史上很出名的曾用名——漁陽,漁水(白河)之陽。當年陳勝吳廣就是要赴漁陽戍邊,因不能按時到達,索性在大澤鄉就地起個義,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再往前追溯2000多年,即距今4000多年的時候(愛我歷史悠久的祖國),史記記載,「舜流共工於幽陵」,幽陵就在密雲的燕落村,共工在這裡建了共工城,是早於北京城的存在,1958年修水庫淹沒於水庫之下。而修水庫是我們下文的關鍵詞。
  • 密雲水庫上遊迎來大批遷徙候鳥
    眼下正值候鳥遷徙季,密雲水庫上遊清水河迎來大批候鳥。本地多年「保水」形成的優美生態環境,為遷徙候鳥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初冬時節,清晨的清水河面已結上了一層薄冰。社會志願者宋會強今年聽鳥友說清水河又來了䴉嘴鷸,因為䴉嘴鷸在北京比較稀少,好像只有這個山清水秀的水系中才能發現。所以我希望能夠拍攝,現在終於拍到它了!然後除此之外,還拍到了長嘴劍鴴、白腰草鷸、冠魚狗。闊別兩年,䴉嘴鷸重現清水河讓攝影愛好者們激動不已。
  • 密雲水庫一天發現20多種鳥類
    近日,在密雲水庫庫北的庫濱帶內,多了十餘個攝影者的身影。他們攜帶「長槍短炮」,深入河灣淺灘和林間,小心追尋著鳥類的身影,記錄著周圍的環境。原來,這是密雲水庫管理處與密雲區園林綠化局正在聯合開展的鳥類專項調查,他們將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走遍庫濱帶,記錄鳥類種群的同時調查鳥類生活環境現狀。現在正值一年一度候鳥冬季遷徙季,密雲水庫經常可見遷徙水鳥休整待發、棲息覓食的身影。
  • 繞密雲水庫一圈是多少公裡
    那天放假,爸爸提出了一個建議:騎自行車圍繞密雲水庫騎行一圈!全程110公裡……這也太難了吧!我很不情願,但爸爸說:「沿途風景是城市裡從來沒見過的!你騎完一圈還有獎勵喲!」於是我勉強答應了。戴上頭盔、系上圍巾、穿上緊身褲,穿戴好一套騎行裝備後,我們出發了。
  • 密雲水庫迎過境候鳥,白鷺、斑嘴鴨等「先頭部隊」已抵達
    密雲水庫即將迎來候鳥遷徙過境高峰期。連日來,密雲水庫管理處鳥類觀測小組捕捉到了不少白鷺、斑嘴鴨等「先頭部隊」的身影。李婕 攝密雲水庫管理處鳥類觀測小組成員李婕告訴記者,近日,鳥類觀測小組攜帶設備連日蹲守,捕捉到了不少過境候鳥的倩影,其中包括白鷺、斑嘴鴨、天鵝等。
  • 北京這盆水緣何越來越淨?
    2020年8月31日,航拍密雲水庫 攝影/本報記者 劉暢    今日是北京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的紀念日。作為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密雲水庫如何保持水質則成為重中之重。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水務局了解到,2019年密雲水庫最大蓄水量達到26.8億立方米,為近21年來最好水平,水質持續穩定在地表水Ⅱ類標準。同時,2019年,密雲水庫檢測到浮遊植物168種、浮遊動物119種、底棲動物17種、大型水生植物15種、魚類42種、兩棲爬行類8種、溼地鳥類24種。
  • 南水北調中線水庫總氮超標 官方:進京水有保障
    丹江口水庫水質優於密雲水庫局部庫灣氮、磷等指標偏高,但經長途跋涉會自然降解中線通水後,江水將從丹江口水庫出發,出陶岔渠首閘,沿豫西南一路向北,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蜿蜒流過1276公裡,最終到達中線終點——北京。
  • 密雲水庫一天發現20多種鳥類,黑鸛、白鷺「同框」了
    近日,在密雲水庫庫北的庫濱帶內,多了十餘個攝影者的身影。他們攜帶「長槍短炮」,深入河灣淺灘和林間,小心追尋著鳥類的身影,記錄著周圍的環境。原來,這是密雲水庫管理處與密雲區園林綠化局正在聯合開展的鳥類專項調查,他們將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走遍庫濱帶,記錄鳥類種群的同時調查鳥類生活環境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