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東北,燕山南麓,群山黛綠間,有一灣碧水。
這裡就是密雲水庫,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首都北京最重要地表飲用水水源地。自1960年9月1日竣工至今,這裡就一直擔負著「生命之水」的使命,持續滋潤京城六十載。
防水患,21萬工人兩年建起大水庫
82歲的金權老人最近有點忙,兒子兒媳當起臨時「經紀人」,開車拉著他接受採訪、拍攝節目。作為當年21萬水庫建設者之一,好多人想聽他講當年的故事。「我這輩子跟密雲水庫是分不開了。」老人把帶著密雲口音的話匣子一打開,嗓門倍兒亮。
源於塞外的潮河和白河在燕山群峰中蜿蜒曲折,在密雲城南交匯成潮白河。千百年來,災害頻發,兩岸人民飽受其害。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制定了密雲水庫修建規劃,決心治理水患。
20歲那年,金權背著鋪蓋卷一頭扎進建設工地,成為一名風鑽工。施工場景熱火朝天,勞動號子此起彼伏,身高一米八幾的金權也毫不示弱,開山劈石,手刨肩挑,雙肩背起200餘斤石渣奔來跑去……
睡草蓆、吃窩頭,爭分奪秒趕工期,他和21萬京津冀民工一起創造了「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奇蹟。
從此,大壩鎖蛟龍,潮白滅水患。
截至2019年,密雲水庫攔蓄大於等於1000立方米/秒的入庫洪峰30餘次,其中最大入庫洪峰為3670立方米/秒,累計減淹土地200餘萬公頃,為防洪做出巨大貢獻。
保供水,城裡三杯水兩杯從這兒來
密雲水庫建成後,除了根治水患,還大大緩解了當時京津兩個城市用水緊張的局面,為城市供水、農業灌溉、電廠發電提供水源。
1999年前,華北地區處於豐水期,尤其是1994年,密雲水庫入庫水量非常充沛,創下153.98米的最高水位、33.58億立方米蓄水量的紀錄,這一數據至今仍鐫刻在紀念碑石上。
現任密雲水庫管理處下會水文站站長田國生1987年參加工作,他清楚地記得,那幾年汛期上遊來水水量較大,他和師傅王養才不僅要帶著流速儀蹚水進河測水量,有時還要從2個小時測一次縮短到6分鐘一次,幾天幾夜不能睡覺是常有的事。
然而,隨著城市的擴張、人口的增加、工業的迅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凸顯。於是,國家先後調整水庫供水方案,從最初向京、津、冀全面供水,到後來停止向河北、天津供水,再轉為主要擔負向北京城市生活供水的重任,坊間經常流傳著一個說法:「北京城裡三杯水,兩杯來自密雲水庫」,密雲水庫被稱為北京的「大水缸」。
人努力,天卻不幫忙。從1999年開始,華北地區進入乾旱期,密雲水庫蓄水明顯入不敷出了。現任密雲水庫管理處副主任霍林生當時在潮河管理所工作,他回憶,為了保障城區居民供水,當時專門從密雲水庫修了一條封閉的供水管線直達第九水廠,「水太緊張了,儘量減少蒸發,不浪費。」
2004年,密雲水庫迎來史上最「乾渴」的一年,蓄水量僅有6.5億立方米。北京水資源到了最緊缺的關鍵時期。
為了給密雲水庫「解渴」,水庫流域內實施了水資源統一調度。密雲水庫從白河堡、遙橋峪、半城子3座水庫多次集中輸水,輸水總量達15.4億立方米;從2006年起,水庫上遊實施農作物「退稻還旱」,面積達10.3萬畝,平均每年節約用水5000萬立方米……
完成水庫建設任務之後,金權就留在密雲水庫管理處工作到退休,見證了水庫的枯榮,「庫容只剩6.5億那年,看著大大小小的庫中小島一個個因為水少冒了出來,很是心疼。」
護水源,打造綠水青山「戰略水庫」
「南水」進京,是密雲水庫命運的轉折點。
南水進京後,密雲水庫停止向北京城區供水。2015年9月11日開始,南水從團城湖調節池出發,沿京密引水渠奔行103公裡,經過9級泵站加壓,「爬高」100多米,向密雲水庫反向輸水。
出庫量減少,入庫量增加,再加上近幾年的汛期降雨、上遊來水,密雲水庫蓄水量穩步增加、水面不斷擴大,2019年6月,水庫蓄水量已突破26億方。
有了「南水」,密雲水庫還是北京的「大水缸」嗎?
「雖然南水進京之後,密雲水庫已經不是城區供水主力水源,但它的戰略作用不可替代。」密雲水庫管理處主任劉大根說,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開展了為期7個月的「體檢」,密雲水庫臨時擔負起供水主力責任,且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任務。
密雲水庫自建成以來,確保了潮白河安瀾,並累計為京、津、冀供水393億立方米,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體現了「戰略庫」「資源庫」和「寶庫」的重要作用,是北京打造綠水青山的「戰略水庫」。
燕山懷中一泓水,潤澤京華千萬人。
如今,金權已經成了白髮蒼蒼的老者,密雲水庫這顆鑲嵌在群山之中的明珠卻越發閃亮。退休20多年,金權有個習慣,每天一大早都會騎著他那輛老舊的自行車,在距離水庫最近的地方轉一圈,「每天看一眼,心裡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