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水庫總氮超標 官方:進京水有保障

2020-12-01 環球網

編者按:今年秋季汛後,來自丹江口水庫的清水將經過1276多公裡的長途跋涉,成為北京千家萬戶的生活飲用水。

隨著正式通水時間臨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再獲關注。日前,有媒體報導稱,丹江口水庫總氮超標、部分入庫水質難達標、治汙工程緩慢,給中線水質埋下隱患;也有一種擔心,認為北方水質偏鹼性,北方的自來水管網等如何適應南方偏酸性的水質?如何確保進京水安全穩定、不受汙染?近期,北京市南水北調辦會同水務局等制定了南水北調飲水安全保障方案,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從「水質安全」和「管網適應」兩個方面回應了熱點問題。今天刊發第一篇。

丹江口水庫水質優於密雲水庫

局部庫灣氮、磷等指標偏高,但經長途跋涉會自然降解

中線通水後,江水將從丹江口水庫出發,出陶岔渠首閘,沿豫西南一路向北,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蜿蜒流過1276公裡,最終到達中線終點——北京。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丹江口水庫總氮超標、部分入庫水難達標、治汙工程緩慢,給中線水質埋下隱患。對此,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副主任何鳳慈介紹,「局部庫灣氮、磷等指標偏高,但經過1000多公裡長途跋涉,會得到自然降解。」

「丹江口水庫現狀水質總體保持優良。」何鳳慈介紹,中線取水口(陶岔渠首)水質常年保持Ⅰ—Ⅱ類,完全滿足國家對自來水水源水質的要求。

據介紹,丹江口水庫的水質要優於密雲水庫水。在地表水國標中基本的29項監測指標中,江水的濁度、硬度、化學需氧量、總磷、硫酸鹽、氯化物、高錳酸鹽等指標都低於密雲水庫。其他指標與密雲水庫相當。

何鳳慈表示,為保障飲水安全,沿線地方政府加快水汙染防治,已經提前實現了治汙和生態建設目標。她舉例說,在南水北調東線,原來沿線水汙染非常嚴重,2000年36個控制斷面中絕大多數為V類或劣V類,經過10年治汙,2012年36個斷面全部達標。

據了解,中線水源區河南、湖北、陝西3省積極實施水汙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投資建設城鎮汙水和垃圾處理設施,關停汙染企業2000多家。

對於進京前的1000多公裡明渠,有四大有效措施保證到京後保持為地表水Ⅱ類。一是在總乾渠兩側設置截流溝和導流溝,防止外部洪瀝水進入乾渠,控制面源汙染;二是在總乾渠沿線兩側劃定一級、二級水源保護區,開口線外兩側設置隔離帶、架設防護網,防止人為汙染;三是全線交叉的河道、公路、鐵路和管線全部採用立交方式,確保汙染物不進渠道;四是沿線建立水質監測網絡系統和水質預警機制,對可能發生的水汙染事件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三道防線拒絕劣質水進京、進廠

京城護水「南大門」將測苯、重金屬等44個項目

何鳳慈介紹,北京市的南水北調工程由國家幹線工程和市內配套工程兩部分組成。目前,配套工程中參與接水的東乾渠、團城湖調節池、密雲水庫調蓄工程、郭公莊水廠等關鍵項目都已進入施工高峰階段,預計通水前後均能具備接水條件。

記者了解到,不久,一座大型自動監測站將在惠南莊泵站投入使用,它能夠檢測苯、甲苯之類的有機物和重金屬等44個項目,並增加生物預警措施,利用對水質變化敏感的魚類等判斷水質,一旦指標異常,立即發出報警,可以說是北京護水「南大門」。

「針對上遊渠道可能發生的突發性汙染事件,我們在水質統一監測的基礎上設立了三道防線。」何鳳慈介紹,第一道防線設立在北拒馬河渠首處,當河北來水水質出現汙染時,關閉南水北調總乾渠入京口門。第二道防線設在永定河大寧調壓池處,當永定河以西水質突發汙染時關閉倒虹吸進口閘,避免劣質水進入市區。第三道防線設立在團城湖調節池及各水廠分水口,當發現自來水廠水處理工藝無法消除超標汙染物質時,來水將排向有接納能力的河道,不讓劣質水進水廠。

「三道防線,第一關最重要。」何鳳慈介紹,北京的輸水通道基本為暗涵,江水自進入地下管涵後,基本就杜絕了人為汙染。

水質實時自動監測

建立開放監測平臺,增強水質監測公信力

如何進一步提高水質監測和預警能力?據了解,目前南水北調水質監測責任大體分為三段:京外段監測,主要由環保部、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流域委員會、各省市等負責;京內段幹線監測,主要由北京市環保局、南水北調辦負責;進入水廠直至用戶的檢測,主要由北京市水務局、衛計委和自來水集團負責。

北京採用實驗室監測、自動檢測、應急移動監測等方式,對幹線北京段及市內配套工程34個監測斷面進行監測。每個小時,硫酸鹽、總銅、總鉛、總鋅、總鎘、總砷等水質指標都會通過自動監測自動上傳,通水前後,專人24小時盯守,實時對水質進行監測。

目前,北京市南水北調、水務、環保、衛生、自來水等單位和部門建立了聯合水質監測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水源、水廠到用戶的水質信息共享。同時,按照「知名專家領銜、公眾廣泛參與、社會監督、自測與第三方平行檢測」相結合的原則,建立開放的水質監測平臺,適時向社會公布水質情況,增強水質監測數據的公信力。

然而,北京的水資源短缺形勢仍然嚴峻。北京南水北調工程總設計師石維新介紹,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已經討論通過了《南水北調來水進京及配套工程後續規劃建議》,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體格局下,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原則,著力於2030年前,構建多元調水保障體系。

(原標題:南水北調中線被曝水庫總氮超標 官方稱進京水有保障)

相關焦點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北京地下水位的穩定和恢復有什麼積極作用?
    為有效緩解我國北方的用水短缺問題,我國從2002年起開始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線從長江向北方計劃每年調水448億立方米。其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期規劃每年向華北調水95億立方米,自2014年12月開始向華北和北京輸水,至2019年12月的5年間已向北京輸水52億立方米,北京地下水位從2014年底的25.7米回升至2019年底的22.7米(見下圖),平均每年恢復0.6米。
  • 張家祥:在南水北調中線丹江流域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8日電(記者張春莉)「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範圍包括位於渠首的河南省淅川縣、鄧州市,及地面徑流注入丹江口水庫的西峽縣、內鄉縣等縣(市)。
  • 北京舉行江水進京兩周年新聞發布會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兩年前的今天,丹江口水庫來水奔湧進京。在南水北調兩周年之際,我們特別邀請到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向大家介紹有關工作情況,並回答媒體朋友的提問。南水北調中線來水已佔城市供水階百分之七十,單一外調水通道對城市供水安全存在較大的風險,進一步提高、保障首都的供水安全。我們有一個剛才後面的那個圖,我們有四句話,怎麼打造多元保障體系呢,首先要依託國家戰略。我們南部通道,也就是依託國家戰略,用好南水北調中線的水。東部通道,也就是依託國家南水北調東線的戰略,去年以來國家部委開通了相關的工作。西線就是打造山西、河北、北京、天津,依託永定河的生態廊道。
  • 北京市南水北調三項配套工程開工
    到2020年,本市可利用外調水15億立方米,城市副中心、新機場等重點區域和房山、大興、門頭溝等新城的供水安全保障將得到有效提高。昨天(20日)下午,在亦莊南海子公園以東隱蔽的工地內,隨著幾臺挖掘機揮動挖鬥開始工作,亦莊調節池擴建工程正式開啟。
  • 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水質如何?夠不夠用?
    即便遇最枯水年份,長江下遊和丹江口水庫來水量也能滿足調水需求  在南水北調工程設計之初就有人提出,長江水量年際變化大,遇上枯水年份,會不會無水可調?  河南平頂山市是最早受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城市之一。2014年7月,平頂山遭遇嚴重旱情,白龜山水庫3次動用「死庫容」,水還是不夠用。
  • 南陽師範學院生命科學與農業工程學院到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渠首...
    南陽師範學院生命科學與農業工程學院到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指導交流座談 2020-11-25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央視《開講啦》聚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鈕新強和撒貝寧舉杯同飲漢江水
    節目中,撒貝寧現場品嘗漢江水。(視頻截圖)秦楚網訊(十堰晚報)記者何利 報導:日前,央視一套節目《開講啦》邀請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鈕新強。在節目中,鈕新強提到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說到南水北調中線的水質時,他跟主持人撒貝寧現場舉杯同飲漢江水,並現場區分漢江水和礦泉水。南水北調中線從長江支流漢江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跨越1276公裡到達北京團城湖,途中分流至天津段156公裡,全長1432公裡。雖然中線可以實現全程自流,但因為沒有現成的河道可以藉助,所有輸水乾渠都需要新建。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展突發水汙染事件模擬應急演練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馬彥銘)11月10日,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聯合京津冀有關部門,在保定市徐水區總乾渠西黑山公路橋周邊,首次開展多部門、跨區域突發水汙染事件模擬應急演練。西黑山公路橋處在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的「咽喉」部位。
  • 一年注滿三個太湖,南水北調中線啟動最大輸水模式,7秒灌滿泳池
    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大範圍跨區域水資源調度的重要工程,是將水資源相對豐富的長江流域的水,調集到水資源相對缺乏的西北和北方地區,其中中線工程已基本竣工,部分延伸工程時有建設,該工程主要負責沿華北平原西側向沿線的主要城市和地區供水,近日媒體報導稱該工程開啟設計最大流量輸水模式,每秒輸水約420立方米。
  • 水潤京華六十年!密雲水庫依然是北京「大水缸」
    現任密雲水庫管理處副主任霍林生當時在潮河管理所工作,他回憶,為了保障城區居民供水,當時專門從密雲水庫修了一條封閉的供水管線直達第九水廠,「水太緊張了,儘量減少蒸發,不浪費。」2004年,密雲水庫迎來史上最「乾渴」的一年,蓄水量僅有6.5億立方米。北京水資源到了最緊缺的關鍵時期。為了給密雲水庫「解渴」,水庫流域內實施了水資源統一調度。
  • 探訪南水北調中線穿漳工程:「倒虹吸」穿豫入冀
    、協調方人員合影) 人民網安陽7月22日專電 「鄴則鄴城水漳水, 定有異人從此起……文章有神霸有氣, 豈能苟爾化為群?」 7月18日,人民網「碧水向京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採訪活動走進河南段最後一站、河南境內的最後一個重點工程——南水北調穿越漳河倒虹吸工程,歷時3個月的採訪活動將告一段落,從水天一色的淅川渠首,到充水試驗的穿漳工程,人民網已「全紀錄」的形式,為南水北調中線的通水,記錄下了無數生動景象和動人故事。
  • 【水到渠成共發展】小魚變身「水質檢測員」 監測進京水質 半個月...
    【編者按】南水北調工程,成敗在水質。中線工程通水4年來,中線工程的水質究竟如何?中線工程採取了哪些措施保護水質?5月28日至6月5日,大河網記者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採訪團深入中線工程一線,探尋渠首、河南、河北等地通水4年來,南水北調人為護好這一渠清水背後的故事。
  • 關注南水北調:進京江水投放敏感魚監測生物毒性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南水北調辦公室調水中心水環境監測室獲悉,本市目前已經就引進長江水後如何防止新的物種「入侵」以及水質監測手段有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方案,將綜合運用「投放敏感魚」、「加建超級站」等生物和技術手段對水質全面監測,指標將從目前的53項擴至地表水國標全項109項,其中對有毒有害、重金屬類物質的監測將成為重點。
  • 實力乾貨|聽原南水北調總工程師汪易森講述南水北調的前世今生
    所以,我們有可能把南方的水往北方調,這都是有數據支撐的。現在的南水北調工程,是2002年8月份,國務院召開總理辦公會通過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我們現在所說的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分東、中、西三條線,分別從長江的下遊、中遊和上遊把水調到華北、西北和山東半島。
  • 新央企南水北調集團正式成立 透露出三個信號!
    工商信息顯示,南水北調集團的經營範圍包括調水工程開發建設與運營,水生態保護,水汙染治理,水的生產和供應,以及沿線土地綜合開發等。 2、中線後續工程 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提高中線一期工程95億立方米調水的保證率,並利用中線工程現有能力,增加北調水量。 規劃建設中線引江補漢工程和幹線調蓄工程。引江補漢工程從長江向漢江調水,通過水源置換增加北調水量,這樣既可多向北調水,又可進一步保障漢江下遊用水。
  • 英語熱詞:南水北調工程
    【知識點】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將南方長江流域的水調到北方水資源缺乏區域。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裡,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我國中部地區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於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
  • 南水北調浮想·調水工程幾時休
    公元2004年11月15日,一系列喜訊從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傳出——其一,在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超過千億元的總投資中
  • 南水北調中線乾渠藻類殘體顆粒與模型材料沉降特性研究
    奇亞籽的平均粒徑為3.5 mm、平均比重為1.05、平均靜水沉速為0.017 m/s,其物理屬性和水動力屬性都與藻類殘體顆粒相近,可作為南水北調乾渠等藻類殘體顆粒的野外漂流示蹤試驗材料。研究成果可為南水北調中線乾渠的藻類防控與高效清淤提供技術支持。
  • 1.2億多人用上「南水」(深度觀察)
    即便遇最枯水年份,長江下遊和丹江口水庫來水量也能滿足調水需求在南水北調工程設計之初就有人提出,長江水量年際變化大,遇上枯水年份,會不會無水可調?河南平頂山市是最早受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城市之一。2014年7月,平頂山遭遇嚴重旱情,白龜山水庫3次動用「死庫容」,水還是不夠用。關鍵時刻,南水北調中線啟動應急調水,46天裡5011萬立方米丹江水馳援,解了百萬群眾之「渴」。
  • 脈脈護水情 -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正式通水,一渠清水從丹江口水庫北上進京。南水進了北京城,流進了調節池、調進了自來水廠、存進了密雲水庫、循環再生排入河湖……一切看似簡單,但在南水流經的所有環節背後,有數萬名南水北調人在默默守護,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珍惜每一滴南水,用好每一滴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