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北京地下水位的穩定和恢復有什麼積極作用?

2020-07-20 水利水電技術

《Nature》子刊報導清華大學水利系研究成果

揭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北京地下水位的穩定和恢復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

清華大學水利系

通訊作者簡介

龍笛,清華大學水利系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遙感水文與水資源研究,擔任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中國科學•技術科學》等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副主編或編委。2014年以國家青年人才計劃從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引進回國工作,獲2019年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水文青年科學獎、2019年李小文遙感科學獎、清華大學年度教學優秀獎、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等獎項。先後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委重點、面上、優青、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項目,聚焦變化環境下水文過程演變、水資源安全、水災害防治等問題,取得的主要學術成果包括:(1)發展了重力衛星地下水儲量變化反演理論和方法、(2)創新了水循環變量多源衛星遙感反演與數據融合方法、(3)提出了無資料流域徑流監測及成分劃分方法。培養的研究生多人次獲國家獎學金、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碩士、本科論文獎等。

全文下載地址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7428-6



綠水青山不僅是金山銀山,也是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保障。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卻是極度缺水的城市,每年人均水資源量小於100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的十二分之一,全球平均的八十分之一,遠低於人均1700立方米水資源量的國際警戒線水平。為滿足城市的大量用水需求,地下水被長期高強度開採,地下水埋深從2000年的15米下降到2014年的26米,由此造成城市用水短缺、農業生產不可持續、生態環境惡化、地面沉降等問題,制約了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威脅人民健康和生態系統安全。

為有效緩解我國北方的用水短缺問題,我國從2002年起開始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線從長江向北方計劃每年調水448億立方米。其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期規劃每年向華北調水95億立方米,自2014年12月開始向華北和北京輸水,至2019年12月的5年間已向北京輸水52億立方米,北京地下水位從2014年底的25.7米回升至2019年底的22.7米(見下圖),平均每年恢復0.6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緩解北京地下水超採到底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除了南水北調中線輸水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促進地下水的恢復?這種恢復是否可持續?未來北京地下水儲量將如何演變?回答這一系列問題,將對了解特大型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全面評價水利工程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影響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北京地下水位的穩定和恢復有什麼積極作用?

南水北調中、東線示意圖和北京1981(2005)‒2019年地下水埋深、地表水及降水變化

清華大學水利系龍笛研究員、楊文婷博士生、趙建世教授及合作者,針對上述問題開展了多年系統性的研究。通過分析大量水文、氣象和用水數據,尤其是南水北調中線輸水進京之後的相關數據,結合所搭建的考慮人類用水對地表和地下水影響的高解析度水文模型,探明了南水北調中線輸水、農業灌溉用水減少、氣候波動等因素對地下水恢復的貢獻。研究結果表明: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置換地下水開採對地下水恢復的貢獻為40%,由於農業灌溉效率提高等因素導致的灌溉用水減少對地下水恢復的貢獻為30%,而降水自2008年以來相對於1999‒2007持續乾旱時段的增加,對地下水穩定和恢復的貢獻為30%。

在釐清調水、農業灌溉用水減少和氣候因素對地下水恢復的貢獻的基礎上,本研究基於所搭建的高解析度水文模型CWatM-MODFLOW,並結合區域氣候模型模擬的氣象驅動數據,對未來十年(2021‒2030) 不同氣候和用水情景下的北京地下水儲量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北京地下水水位將進一步回升,回升的程度與具體的用水量和氣候波動相關。如果2019‒2030年的地下水開採量維持在2018年每年17億立方米的水平,且多年平均降水量保持在2000‒2018平均水平(每年540 毫米),北京地下水儲量有可能在2030年恢復至2003年的水平,即地下水埋深恢復至約18 米;如果對地下水的開採量進一步減少到每年15億立方米,且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8‒2018年平均水平(每年580 毫米),北京地下水儲量有可能在2030年恢復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水平,即地下水埋深約10米。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南水北調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生態補水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本研究系統闡述了南水北調工程對北京地下水持續穩定和恢復、增強特大城市用水安全、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正面效益,討論了南水北調工程對調水區及受水區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帶來的各種影響,對南水北調工程後續的實施和運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本研究回答了國際上關於我國南水北調工程的重大關切,講述了以事實和科學為依據的中國故事,也為全球地下水的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本研究以研究長文的形式於2020年7月21日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是我國水文水資源領域近年來在Nature子刊發表的為數不多的研究。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優秀青年基金、國際合作重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北京地下水位的穩定和恢復有什麼積極作用?

論文首頁截圖



水利水電技術

水利部《水利水電技術》雜誌是中國水利水電行業的綜合性技術期刊(月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以介紹我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以及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技術經驗為主,同時也報導國外的先進技術。期刊主要欄目有:水文水資源、水工建築、工程施工、工程基礎、水力學、機電技術、泥沙研究、水環境與水生態、運行管理、試驗研究、工程地質、金屬結構、水利經濟、水利規劃、防汛抗旱、建設管理、新能源、城市水利、農村水利、水土保持、水庫移民、水利現代化、國際水利等。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北京地下水位的穩定和恢復有什麼積極作用?

相關焦點

  • 南水北調中線水庫總氮超標 官方:進京水有保障
    編者按:今年秋季汛後,來自丹江口水庫的清水將經過1276多公裡的長途跋涉,成為北京千家萬戶的生活飲用水。隨著正式通水時間臨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再獲關注。日前,有媒體報導稱,丹江口水庫總氮超標、部分入庫水質難達標、治汙工程緩慢,給中線水質埋下隱患;也有一種擔心,認為北方水質偏鹼性,北方的自來水管網等如何適應南方偏酸性的水質?如何確保進京水安全穩定、不受汙染?近期,北京市南水北調辦會同水務局等制定了南水北調飲水安全保障方案,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從「水質安全」和「管網適應」兩個方面回應了熱點問題。今天刊發第一篇。
  • 張家祥:在南水北調中線丹江流域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8日電(記者張春莉)「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範圍包括位於渠首的河南省淅川縣、鄧州市,及地面徑流注入丹江口水庫的西峽縣、內鄉縣等縣(市)。
  • 探訪南水北調中線穿漳工程:「倒虹吸」穿豫入冀
    一首《鄴中歌》,從詠嘆漳河開始,盡述了魏武帝曹操的一生,而如今,漳河又迎來自己新的一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河床下洞穿過,以「倒虹吸」的工程姿態連接其河南、河北兩省,書寫出「一渠碧水向京津」的新傳奇。 7月18日,人民網「碧水向京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採訪活動走進河南段最後一站、河南境內的最後一個重點工程——南水北調穿越漳河倒虹吸工程,歷時3個月的採訪活動將告一段落,從水天一色的淅川渠首,到充水試驗的穿漳工程,人民網已「全紀錄」的形式,為南水北調中線的通水,記錄下了無數生動景象和動人故事。
  • 海水淡化能否替代「南水北調」?(圖)
    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劉昌明看來,雖然南水北調能為北京乃至京津冀的缺水解決大問題,但隨著經濟、城市和人口的擴張,長遠看還是缺水。而海水淡化等非常規手段受限較多,無法與淡水調水相比較,但調水也並非一勞永逸,最根本是節約用水,不能水調多了就多用。  調水有限,節水優先  《21世紀》:南水北調馬上通水,對京津冀這個地區有什麼意義?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展突發水汙染事件模擬應急演練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馬彥銘)11月10日,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聯合京津冀有關部門,在保定市徐水區總乾渠西黑山公路橋周邊,首次開展多部門、跨區域突發水汙染事件模擬應急演練。西黑山公路橋處在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的「咽喉」部位。
  • 央視《開講啦》聚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鈕新強和撒貝寧舉杯同飲漢江水
    (視頻截圖)秦楚網訊(十堰晚報)記者何利 報導:日前,央視一套節目《開講啦》邀請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鈕新強。在節目中,鈕新強提到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說到南水北調中線的水質時,他跟主持人撒貝寧現場舉杯同飲漢江水,並現場區分漢江水和礦泉水。
  • 新央企南水北調集團正式成立 透露出三個信號!
    南水北調集團的成立,將對我國水生態格局產生深遠影響,透露出3個積極的信號: 1 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將加快 早在2002年,南水北調工程開工之時,《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就明確了未來我國水資源配置的格局,也就是業內常說的「四橫三縱」。
  • 陝西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遊地區汙染治理
    新華社西安12月2日電(記者薛天)記者2日從陝西省政府了解到,為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用水安全,陝西省生態環境廳、陝西省自然資源廳聯合部署加強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歷史遺留礦山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該項工作涉及陝西漢中、安康、商洛3市全部28個縣區,以及西安市的周至縣、寶雞市的太白縣和鳳縣。
  • 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水質如何?夠不夠用?
    2010年,南水北調中線通水進入倒計時,村莊地處水源地核心區,守護一庫清水的責任重大。「辣椒對化肥和農藥需求量大,會讓水中的磷氮含量超標。」張家祥說,「『國字號』工程不是小事,咱說啥也要支持。」  不種辣椒種什麼?軟籽石榴闖進了張家祥的視野。「石榴不貪肥,能『鎖』水土,市場行情還好。」在政策支持下,村裡和企業合作,發展了5000多畝的軟籽石榴。
  • 實力乾貨|聽原南水北調總工程師汪易森講述南水北調的前世今生
    所以,我們有可能把南方的水往北方調,這都是有數據支撐的。現在的南水北調工程,是2002年8月份,國務院召開總理辦公會通過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我們現在所說的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分東、中、西三條線,分別從長江的下遊、中遊和上遊把水調到華北、西北和山東半島。
  • 英語熱詞:南水北調工程
    【知識點】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將南方長江流域的水調到北方水資源缺乏區域。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裡,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我國中部地區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於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
  • 北京市南水北調三項配套工程開工
    市南水北調辦亦莊調節池擴建現場項目部部長崔嘉介紹,這片調蓄池容積可達207.5萬立方米,可與現有的一期52.5萬立方米的調蓄池形成「如意抱璽」的好兆頭,建成後有可能比團城湖更漂亮。崔嘉表示,調節池的功能是蓄水、調配、分水,擴容後其調蓄能力大大增加,提高東南部特別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供水安全。
  • 南水北調中線乾渠藻類殘體顆粒與模型材料沉降特性研究
    0 引 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我國特大跨區域調水工程,中線乾渠於2014年12月全線通水,通水以來,沿線供水水質穩定在地表水II類水平,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明顯修復和改善。中線工程肩負水質保障的重大任務,為保證沿線供水水質安全,需考慮藻類等生物異常增殖的防控問題。
  • 一年注滿三個太湖,南水北調中線啟動最大輸水模式,7秒灌滿泳池
    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大範圍跨區域水資源調度的重要工程,是將水資源相對豐富的長江流域的水,調集到水資源相對缺乏的西北和北方地區,其中中線工程已基本竣工,部分延伸工程時有建設,該工程主要負責沿華北平原西側向沿線的主要城市和地區供水,近日媒體報導稱該工程開啟設計最大流量輸水模式,每秒輸水約420立方米。
  • 北京舉行江水進京兩周年新聞發布會
    (二)「存」:在滿足居民喝水之後,利用調蓄工程存水,充分發揮現有水利資源的作用,增加首都水資源戰略儲備。累計向南水北調調蓄設施和密雲、懷柔等水庫存水2.8億立方米。   (三)「補」:利用南水向應急水源地以及城區重點河湖補充清水約3.4億立方米。潮白河、懷柔應急等地下水源地回補區域地下水位回升明顯;昆明湖、「六海」、北護城河等城區重點河湖水質接近地表水Ⅲ類。
  • 南水北調、北水南調、東水西調,天使魔鬼共存的世界三大調水工程
    ,惠及地區有河南、河北和京津地區。中線工程從2003年開始,並於2014年時正式通水,成為南水北調總工程中第二條完成通水的線路。西線:西線工程主要解決的是青海、甘肅、寧夏、陝西等嚴重缺水地區,線路則是由雅礱江、大渡河等水系開始。
  • 南水北調浮想·調水工程幾時休
    公元2004年11月15日,一系列喜訊從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傳出——其一,在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超過千億元的總投資中
  • 北京城區供水南水佔比超六成 自來水硬度大幅降低
    原標題:北京城區供水南水佔比超六成 自來水硬度大幅降低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喬全興)中國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正式通水以來,累計輸水60.9億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沿線4200多萬居民。水質各項指標穩定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類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