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注滿三個太湖,南水北調中線啟動最大輸水模式,7秒灌滿泳池

2020-10-18 科普大世界

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大範圍跨區域水資源調度的重要工程,是將水資源相對豐富的長江流域的水,調集到水資源相對缺乏的西北和北方地區,其中中線工程已基本竣工,部分延伸工程時有建設,該工程主要負責沿華北平原西側向沿線的主要城市和地區供水,近日媒體報導稱該工程開啟設計最大流量輸水模式,每秒輸水約420立方米。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一個奧運會遊泳比賽的標準遊泳池的規格大致為50米X25米X2.5米,為3125立方米的水,一立方米的水為一噸,那麼以每秒輸水420立方米的速度只需要7.5秒就可以注滿。

以這樣的輸水速度,一年可以輸多少水呢?算一下就清楚了,每小時為3600秒,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420×3600×24×365=132.45億,這個水量還是相當驚人的,我們將它與我國的太湖的水資源庫容量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於江蘇省南部,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裡,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裡,但是其庫容蓄水量只有44億立方米左右,將其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最大年輸水量相比,可以發現該工程每年最多可以灌滿3個太湖。

不過丹江口水庫的庫容量和匯水能力,以及中線工程沿線的所需要的水量,都未必能滿足最大輸水模式的要求,所以通常是無法常年以最大的輸水能力輸水的。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水於漢江流域(屬長江流域)的丹江口水庫,向北將水輸送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個省市,工程輸水乾渠主線長度達1277公裡,供水範圍面積達15.5萬平方公裡,該工程於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迄今已經向北方地區輸水數百億立方米。

參考資料:

《央視新聞》5月9日文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已向京津冀豫輸水290億立方米》

相關焦點

  • 新央企南水北調集團正式成立 透露出三個信號!
    南水北調集團的成立,將對我國水生態格局產生深遠影響,透露出3個積極的信號: 1 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將加快 早在2002年,南水北調工程開工之時,《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就明確了未來我國水資源配置的格局,也就是業內常說的「四橫三縱」。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北京地下水位的穩定和恢復有什麼積極作用?
    為有效緩解我國北方的用水短缺問題,我國從2002年起開始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線從長江向北方計劃每年調水448億立方米。其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期規劃每年向華北調水95億立方米,自2014年12月開始向華北和北京輸水,至2019年12月的5年間已向北京輸水52億立方米,北京地下水位從2014年底的25.7米回升至2019年底的22.7米(見下圖),平均每年恢復0.6米。
  • 實力乾貨|聽原南水北調總工程師汪易森講述南水北調的前世今生
    但是對南水北調的提出是值得回味的,「如有可能」是一種比較慎重的提法,能不能讓「調水」成為現實需要進一步驗證。最大規模的論證是在1999年到2002年開展了「南水北調總體規劃論證」,整個組織水利部10個科研教育單位、國務院有關部委14個科研教育單位、沿線7個省直轄市相關部門都參加進來了,召開了近百次的專家會、座談會、審查會,與會的專家統計下來有6000人次。
  • 南水北調中線水庫總氮超標 官方:進京水有保障
    隨著正式通水時間臨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再獲關注。日前,有媒體報導稱,丹江口水庫總氮超標、部分入庫水質難達標、治汙工程緩慢,給中線水質埋下隱患;也有一種擔心,認為北方水質偏鹼性,北方的自來水管網等如何適應南方偏酸性的水質?如何確保進京水安全穩定、不受汙染?
  • 央視《開講啦》聚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鈕新強和撒貝寧舉杯同飲漢江水
    (視頻截圖)秦楚網訊(十堰晚報)記者何利 報導:日前,央視一套節目《開講啦》邀請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鈕新強。在節目中,鈕新強提到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說到南水北調中線的水質時,他跟主持人撒貝寧現場舉杯同飲漢江水,並現場區分漢江水和礦泉水。
  • 北京市南水北調三項配套工程開工
    河西支線等南水北調三項配套工程同時破土動工——北京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第三階段建設正式啟動。自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進京以來,北京累計收水已達20.7億立方米。據市南水北調辦投資計劃處處長王建賓表示,大興支線工程、亦莊調節池擴建工程、河西支線工程同時破土動工,這意味著北京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第三階段建設正式啟動。記者了解到,這三項工程都是第三階段建設的重點工程。
  • 探訪南水北調中線穿漳工程:「倒虹吸」穿豫入冀
    、協調方人員合影) 人民網安陽7月22日專電 「鄴則鄴城水漳水, 定有異人從此起……文章有神霸有氣, 豈能苟爾化為群?」一首《鄴中歌》,從詠嘆漳河開始,盡述了魏武帝曹操的一生,而如今,漳河又迎來自己新的一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河床下洞穿過,以「倒虹吸」的工程姿態連接其河南、河北兩省,書寫出「一渠碧水向京津」的新傳奇。
  • 英語熱詞:南水北調工程
    【知識點】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將南方長江流域的水調到北方水資源缺乏區域。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裡,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我國中部地區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於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
  • 南北方地勢落差200米,南水北調是如何輸水的?怎麼逆流而上的
    我國近幾年的發展非常迅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在工程方面,一個又一個超級項目的完成體現了我國基礎設施的巨大實力,每一個都可以說是奇蹟,今天的芒果給大家介紹的是一個項目的奇蹟,南水北調項目,南方和北方的地勢落差達到200米,南水北調怎麼輸給水?
  • 南水北調中線配套淨水廠加藥加氯系統設計實例
    慧聰淨水網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經輸水乾渠向京津冀等北方地區調水,解決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問題。丹江口水庫水質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標準,且屬貧營養化狀態,但經由一千餘公裡的輸水過程,特別是某些區段的明渠輸水。會造成原水二次汙染。
  • 海水淡化能否替代「南水北調」?(圖)
    南水北調通水後,能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地下水下降和生態惡化。  生態文明建設是總的方針,北京生態環境能不能可持續,就在於如何發揮南水北調綜合效益。原來的方針是「三先三後」,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所以還是要首先抓「先節水後調水」,這既能解決缺水問題,也能減少排汙、降低能耗、減少成本,一箭多雕。
  • 張家祥:在南水北調中線丹江流域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8日電(記者張春莉)「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範圍包括位於渠首的河南省淅川縣、鄧州市,及地面徑流注入丹江口水庫的西峽縣、內鄉縣等縣(市)。
  • 南水北調中線乾渠藻類殘體顆粒與模型材料沉降特性研究
    原標題:藻類殘體顆粒的沉降特性與模型材料選擇摘要:南水北調中線乾渠中藻類殘體隨流運動,容易在退水閘、分水口等突擴斷面位置沉積,需要經常進行清淤工作。奇亞籽的平均粒徑為3.5 mm、平均比重為1.05、平均靜水沉速為0.017 m/s,其物理屬性和水動力屬性都與藻類殘體顆粒相近,可作為南水北調乾渠等藻類殘體顆粒的野外漂流示蹤試驗材料。研究成果可為南水北調中線乾渠的藻類防控與高效清淤提供技術支持。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展突發水汙染事件模擬應急演練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馬彥銘)11月10日,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聯合京津冀有關部門,在保定市徐水區總乾渠西黑山公路橋周邊,首次開展多部門、跨區域突發水汙染事件模擬應急演練。西黑山公路橋處在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的「咽喉」部位。
  •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順利完成水質109項因子全分析...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順利完成水質109項因子全分析監測工作 2020-08-14 1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水質如何?夠不夠用?
    從11月1日開始,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又開啟新的輸水年度。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累計調水390億立方米,讓1.2億多群眾直接受益。  南水北調水質如何?水量夠不夠用?如何用好來之不易的「南水」?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南水北調工程的管理者、權威專家、受益群眾等,帶您走進這條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甦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調水線。
  • 陝西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遊地區汙染治理
    新華社西安12月2日電(記者薛天)記者2日從陝西省政府了解到,為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用水安全,陝西省生態環境廳、陝西省自然資源廳聯合部署加強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歷史遺留礦山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該項工作涉及陝西漢中、安康、商洛3市全部28個縣區,以及西安市的周至縣、寶雞市的太白縣和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