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央企南水北調集團正式成立 透露出三個信號!

2020-12-08 中國水網

這是一件中國水生態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10月23日,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南水北調集團」)正式揭牌,註冊資本為1500億元,性質為國有獨資。2020年以前由水利部代表國務院管理,此後轉歸國務院國資委管理。

成立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出席並講話,國務委員王勇出席。

李克強批示指出,組建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是加強南水北調工程運行管理、完善工程體系、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的重大舉措。

胡春華指出,要堅定不移推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切實建好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加快形成「四橫三縱」國家骨幹水網,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

工商信息顯示,南水北調集團的經營範圍包括調水工程開發建設與運營,水生態保護,水汙染治理,水的生產和供應,以及沿線土地綜合開發等。

南水北調集團的法定代表人,是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副主任、水利部副部長蔣旭光。

如此體量巨大的一個新央企成立,國務院總理做出重要批示,副總理親自出席成立大會,又由部級官員擔任法人,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南水北調集團的成立,將對我國水生態格局產生深遠影響,透露出3個積極的信號:

1 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將加快

早在2002年,南水北調工程開工之時,《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就明確了未來我國水資源配置的格局,也就是業內常說的「四橫三縱」。

「四橫」指的是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三縱」指的則是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

三條調水線路中,東線分為三期,中線分為兩期,西線也分為三期。

截至目前,東線一期工程已於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運行,中線一期工程也於2014年12月12日全面建成通水,而西線工程還在論證之中。

去年11月18日,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工作會議召開,研究部署後續工程和水利建設等工作,李克強總理主持。會議要求,要適時推進東、中線後續工程建設,同時開展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等前期工作。

今年4月,南水北調辦副主任蔣旭光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時,曾經具體解釋過「後續工程」的內容,其中包括:

1、東線二期工程

主要任務是在東線一期工程基礎上,增加向北京、天津、河北供水,為京、津城區供水提供雙線應急保障,並擴大向山東、安徽供水。

設計抽江總規模擬由東線一期工程的5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800多立方米每秒,抽江水量由87.7億立方米提高到164億立方米。幹線工程長度約2000公裡,新建泵站24座。

線路方案主要在一期工程基礎上擴建,並新建輸水線路向北延伸到河北、天津、北京,充分利用現有河湖輸水,最大限度地減少佔地和生態環境影響。

2、中線後續工程

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提高中線一期工程95億立方米調水的保證率,並利用中線工程現有能力,增加北調水量。

規劃建設中線引江補漢工程和幹線調蓄工程。引江補漢工程從長江向漢江調水,通過水源置換增加北調水量,這樣既可多向北調水,又可進一步保障漢江下遊用水。提高漢江流域的水資源調配能力,提升中線工程供水保障能力,為輸水沿線城鎮供水創造條件,並相繼進行生態補水。

幹線調蓄工程根據供水對象重要程度、總乾渠風險點分布,充分利用沿線已建大型水庫(如河北王快水庫等)向中線幹線應急補水,並結合河南觀音寺和河北雄安等地水庫建設,為幹線工程提供調蓄,改善中線工程停水檢修時的應急供水條件,提高受水區供水抗風險能力。

3、西線工程

是指從長江上遊調水到黃河上中遊的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等6省(區)及西北內陸河部分地區。西線工程對完善我國水資源配置總體格局,解決黃河流域及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有觀點認為,後續工程中,難度最大的是西線工程。規劃中要把通天河(長江上遊)、雅礱江(長江支流)、大渡河的水源用隧道方式調入黃河(西北地區),將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超級工程,在一定意義上甚至會影響中華文明的長遠未來。

在今年5月舉行的全國兩會上,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主席崔波委員和齊同生委員、陝西省政協主席韓勇委員、青海省政協主席多傑熱旦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主席努爾蘭·阿不都滿金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委員等聯名提交了《關於加快建設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的提案》。

委員們希望,水利部能夠儘快編制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力爭2025年前能開工建設。

而另據消息顯示,今年8月27日,為期兩年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已經完成報告編制,並上報水利部。作為西線工程一項重要的前期工作,未來該報告在修改完善後將為國家早日決策西線項目提供有力支撐。

從這一系列消息可以看出,隨著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工程順利通水5年,經過5年的觀察,已經證明南水北調工程運行效果良好,給沿線地區帶來了不小的收益。所以,未來東線、中線的二期工程完全可以打消顧慮,繼續開展了,而困難最大的西線工程也可以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南水北調集團的成立,正是為了推動下一步工作,把後續工程繼續開展下去,讓更多的地方受益。

2 後續工程資金投入巨大

目前,南水北調工程的投資已經超過三峽工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了。

據了解,南水北調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裡,是世界距離最長的調水工程,工程橫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涉及十餘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僅東、中線一期工程土石方開挖量就達到17.8億立方米,土石方填築量6.2億立方米,混凝土量達6300萬立方米。

這麼大規模的工程,自然也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從註冊資本金的角度看,南水北調集團絕對是一家「巨無霸」級別的超級工程企業。

工商註冊信息顯示,南水北調集團的註冊資本金規模已經超過了目前中國八大建築央企的總和。

這八大建築央企分別是: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60億元)、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53億元)、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21億元)、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億元)、中國鐵道建築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本90億元)、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本72.7億元)、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本71億元),以及中國安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本50億元)。

這八大建築央企的註冊資本金加起來,總共是917.7億元,而南水北調集團的註冊資本則高達1500億,比他們的總和還高出一半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南水北調集團並未像國家鐵路集團一樣,先成立一家全民所有制企業,後轉制為國有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而是直接成立為一家有限責任公司,這更有利於建立完善的治理結構。

未來,能否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運營中來,解決建設資金問題,將成為南水北調集團接下來的任務之一。

3 中國水生態狀況將極大改善

做環保的都知道,汙染是分子,生態是分母,環境質量是商。南水北調後續工程的推進,特別是未來西線工程的推進,對於改善我國水生態、水安全將起到極大的作用。

事實也證明,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5年來,給沿線地區帶來了肉眼可見的變化。

從2014年底通水到現在,中線一期工程已經累計輸水300億立方米,使沿線6000萬人口受益。北京中心城區的供水安全係數由1提升至1.2,河北淺層地下水水位由治理前的每年上升0.48米增加到0.74米。

在水資源配置上,南水北調工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供水格局,受水地區40多座大中城市的260多個縣區用上了南水,實現了外調水與當地水的「雙保障」,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億人。

在供水水質上,中線地區鄂豫陝三省聯動協作,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夯實了水源地水質保護基礎。東線地區則強力推進治汙工作,蘇魯兩省將水質達標納入縣區考核,實現水質的根本好轉。

在水生態方面,南水的到來,有效地增加了華北地區可利用水資源,資源環境承載力顯著提高。過去,華北地區是著名的「漏鬥」,地下水超採嚴重。而通過實施生態補水,限制地下水開採等措施,中線沿線的30餘條河流得到生態補水,很多河道重現生機,河湖水質明顯改善,有效地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區域水生態環境大幅改善。

通水之後,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已經基本擺脫了缺水的制約,同時也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保障。以2016~2018年全國萬元GDP需水量73.6立方米計算,南水北調為北方增加的300多億立方米水資源,可為受水區約4萬億元GDP的增長提供優質水資源支撐。

過去,我國西部地區發展緩慢,除了交通、區位等劣勢之外,水資源奇缺,環境資源承載力差也是一大原因。

有觀點認為,破除西部地區的發展瓶頸,必須要在水資源利用上做文章。夯實發展基礎,也必須在水環境改善上下功夫。因此,推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勢在必行。

如今,國家又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保障供水安全是關鍵因素之一。

這其中,充分利用南水北調工程,提高黃河流域的供水保障能力,就成為重要環節之一了。

可以預見的是,在南水北調集團成立之後,隨著後續工程進度加快,西線工程逐步啟動,未來的2.0階段的南水北調將進一步改善我國的供水格局和水生態狀況,極大地提升北方地區的環境資源承載力,為華北、特別是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利好。

不管怎麼說,南水北調都是一個利在長遠的事情,它對當下的影響可能還沒那麼顯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大量的南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京、天津、華北、西北等地,這些水資源對於改善北方地區的供水結構,提升北方地區的水資源承載力將逐漸發揮出作用。

屆時,中國北方地區的環境資源承載力將得到極大增強,而這又將進一步影響北方、西部的經濟地理格局,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必要的水資源支撐。

總之,南水北調,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編輯:趙利偉

相關焦點

  • 原一航二航正式合併 新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立
    本報訊 11月8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原一航、二航重組整合後的中航集團公司於11月6日正式成立,力爭到2017年挑戰1萬億收入目標。同時,集團公司負責人表示,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子公司整體上市,用5年時間,爭取整個中航集團公司的整體上市。
  • 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組建 在副部級央企中排名第11位
    信息 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組建 在副部級央企中排名第11位 (下稱中國航發集團)。新組建的中國航發集團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列入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排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之後。  航發列入戰略新興產業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飛機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卻是制約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軟肋」。目前,真正能生產航空發動機的只有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等幾個國家。
  • 央企整合風再次颳起 六大央企重組機會浮出水面
    中船集團變更新領導不影響廣船後續資本運作。  以下是最近熱傳的央企合併大猜想:  南北船合併:與南北車的歷史淵源最像  今年3月,有著南北船之稱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船集團,南船)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船重工 ,北船)傳出合併傳言,高層對換。  和南北車一樣,南北船也本屬一家,其均成立於1999年7月1日,由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分拆成立。
  •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成立 核電第三大巨頭登場
    5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國家核電」)重組成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國電投」),當日晚間,兩家公司同時披露了這一消息。  業內人士分析,合併後的公司將在核電領域具有很強競爭力。預計新公司很快掛牌,上市業務也在規劃中。
  • 重磅:中國化學首家區域總部正式成立!
    2008 年 9 月,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聯合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中國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並於 2010 年 1 月成功上市。2017 年 12 月,完成公司制改制,更名為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經過近 2 個月的準備工作,9 月 16 日上午,中國化學華南區域總部揭牌儀式在廣州隆重舉行。這意味著中國化學集團首家區域總部正式成立了。
  • 華電或加入央企改革大軍 五大發電集團重組加速
    原標題:華電或加入央企改革大軍 五大發電集團重組加速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央企改革逐步深入,五大電力集團除了中電投和國電集團,其他幾家也可能在此背景下迎來重組和兼併的改革   編者按:近日,華電集團旗下華電能源和金山股份兩家上市公司雙雙停牌;7月18日,農發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農發種業發布公告稱,公司因籌劃重大事項停牌
  • 轉基因玉米商業化提速 三大央企已經布局
    多位種業專家認為,廖西元透露的要推進新型轉基因抗蟲棉、抗蟲玉米產業化的信息,並不是打官腔。國內推廣轉基因棉花已經很多年,這次又釋放出要推進轉基因玉米的信號,說明官方推進轉基因玉米商業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 七家央企聯手,復甦信號閃現,南北船合併水到渠成?
    船舶指數記者注意到,近日,海工領域的整合有了新進展,中國誠通、中國海油牽頭與五家海工裝備企業成立了國海海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稍早之前,造船領域的整合也已啟動,中船集團對旗下三家上市公司啟動了資產重組,並且明確了船舶總裝及船舶動力的上市平臺。
  • ...世博園浦東片區建成央企總部基地 25家央企集聚發展帶來化學反應
    從棚戶區到央企總部基地  從國新控股的大樓向外望去,黃浦江景色一覽無遺,世博中心近在咫尺。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前,這裡曾是上鋼三廠煉鋼廠區,鋼花四濺、棚戶遍地。  世博會結束後的2011年,13家央企率先入駐世博園浦東片區。
  • 潞安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潞安化工集團官網消息,11月26日,潞安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揭牌儀式,標誌著省屬企業在高端化工領域的旗艦正式起航。
  • 我國最神秘的央企,控股四大行每天淨賺20億,每年只招10個人
    那就是央企員工,很多人口中的國企其實就包含了央企,但是不代表著所有國企都是央企。僅北京一個城市就擁有369家國企,而央企在全國也不過只有97家。央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常年在世界500強前十名中排行的企業,因此央企其實就是實力的代表。
  • 三大央企集團:不登世界500強,規模超萬億,其中2家是正部級
    不過,很多人至今還分不清國企和央企之間的區別,實際上國企的範圍更廣泛,包括央企和地方國企,所以一家企業是央企,那麼它一定就是國企;如果一家企業是國企,那不一定就是央企,比如地方國企,那和央企還差得遠。
  • 央企改革再出新動作 中絲集團無償併入保利集團
    央企改革再出新動作 中絲集團無償併入保利集團7月8日,記者從國資委網站獲悉,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 央企2020年重組整合「三路並進」:裝備製造、化工、海工裝備等專業...
    來源:東方財富網原標題:央企2020年重組整合「三路並進」 裝備製造、化工、海工裝備、海外油氣資產等專業化整合提速,研究啟動煉化業務整合 2020年央企兼併重組路線圖「落定」。1月5日晚間,中國化工、中化集團官網雙雙發布重磅消息,兩家集團農業資產合併,注入中國化工集團旗下所屬先正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現用名中化工(上海)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啟產業鏈專業化整合,不僅讓中國農化行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動,也開啟了央企新一年專業化整合的序幕。
  • 華泰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3月25日,華泰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成立啟動活動在山東大廈舉行,標誌著華泰集團運用金融「加速器」即將踏上高質量發展新徵程。活動現場,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劉強、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盧傑、山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劉曉、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行長益虎、濟南市副市長尹清忠、華泰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建華等領導手掌觸屏按下啟動鍵,共同見證華泰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 未來央企不超90家?中絲劃入保利,央企重組步伐加快
    多位專家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國企,尤其是央企的併購腳步從去年起加快。目前,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企數量為96家,未來可能控制在90家以內。央企重組又有新動作。其前身是成立於1984年1月的保利科技有限公司。中絲集團則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的唯一以絲綢為主業的央企集團,創立於1946年,前身為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據官網介紹,中絲集團業務範圍涵蓋絲綢業務、化工物流、綜合商貿、時尚雜誌、物業管理等,是我國從事絲綢進出口貿易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
  • 諾基亞貝爾:合資央企領跑5G
    2015年8月28日,諾基亞宣布與華信郵電籤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同意把諾基亞的中國電信基礎設施業務與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整合,組建為一家新的合資公司。 經歷近兩年的整合籌備,2017年7月1日,這家新的合資公司——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諾基亞貝爾)正式成立。新的合資公司中、外雙方股權比例保持不變,即諾基亞持有50%+1的股權,其餘股權由華信郵電持有。
  • 即使神華、中煤兩大央企合併,也不會造成煤炭行業壟斷?
    CFP圖       自中國南北車合併、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和國家核電公司的合併後,關於央企合併的各種傳聞與猜測一直不斷。       本周,兩家煤炭央企神華和中煤合併的傳聞之風再次颳起。雖兩家均已公告澄清,但有了此前南北車合併經歷的「傳聞-澄清-合併」的過程,此次究竟是「烏龍」,還是真正合併前的信號透露,一時間眾說紛紜。
  • 阿里巴巴與歷峰集團確認投資時尚電商FARFETCH,透露出什麼信號?
    當地時間11月5日,天貓、淘寶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團、卡地亞母公司歷峰集團正式確認投資時尚電商FARFETCH中國業務的消息。 界面時尚從相關方面得到的消息顯示,阿里巴巴和歷峰集團將各自出資3億美元,共同購買FARFETCH發行的價值6億美元的私募可轉換債券。
  • 18個「央企入桂」項目籤約落戶南寧
    原標題:18個「央企入桂」項目籤約落戶南寧  總投資約1442億元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在南寧新設廣西區域總部及投資公司、中航建設集團等企業投資建設的中國-東協數字經濟產業園落戶青秀區、中國民航機場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參與建設南寧「零公裡」空港產業園項目……7月10日,南寧市舉行「央企入桂」項目集中簽約儀式,現場籤約項目共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