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央企不超90家?中絲劃入保利,央企重組步伐加快

2020-12-05 新京報貝殼財經

多位專家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國企,尤其是央企的併購腳步從去年起加快。目前,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企數量為96家,未來可能控制在90家以內。

央企重組又有新動作。

7月8日,據國資委消息,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利集團)與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絲集團)實施重組,中絲集團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保利集團,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分析人士認為,保利一直想做強文化板塊,央企裡面文化板塊企業較少,此次併購中絲集團,不僅再次增強了保利文化板塊的實力,同時在貿易領域也可以與保利優勢互補。作為8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之一,保利集團近年來持續推進重組整合。早在2017年,中國輕工集團公司、中國工藝(集團)公司就整體併入保利集團。

多位專家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國企,尤其是央企的併購腳步從去年起加快。目前,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企數量為96家,未來可能控制在90家以內。

中絲2016年資產負債率達97.51%

保利集團網站顯示,該公司系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大型央企,於1992年開始組建,是國家一級資質房地產開發企業。其前身是成立於1984年1月的保利科技有限公司。

中絲集團則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的唯一以絲綢為主業的央企集團,創立於1946年,前身為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據官網介紹,中絲集團業務範圍涵蓋絲綢業務、化工物流、綜合商貿、時尚雜誌、物業管理等,是我國從事絲綢進出口貿易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

中絲集團2016年度合併財務報表顯示,2016年底的資產總額52億元,負債總額50.71億元,所有者權益1.29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97.51%。當年營業總收入93.32億元,利潤總額5040.73萬元,淨利潤887.55萬元,淨資產收益率5.56%;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38.91%。

2017年5月至6月,審計署對中絲集團2016年度財務收支等情況進行了審計,審計結果表明,中絲集團在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經營管理、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及廉潔從業規定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2016年,所屬中絲海南公司少計提壞帳準備,多計利潤3627.42萬元。同年中絲集團合併財務報表內部交易抵銷錯誤,多計利潤1683.69萬元。另外,2016年,中絲集團在未收到正式評估報告的情況下,將抵償應收帳款的房產按協議價格12.62億元入帳。

相比之下,保利集團經營狀況良好。公司官網顯示,2018年,保利營業收入突破3000億元,利潤總額超過400億元。截至2018年底,集團資產總額超過萬億,位居世界500強第312位。

中絲在貿易、文化領域與保利互補

針對本次重組,財經評論人布娜新分析稱,從公開數據來看,中絲集團的經營情況不太理想,將中絲集團整體無償劃入保利集團是國資委綜合考慮宏觀經濟形勢,產業發展規律並結合央企經營的實際情況而做出的決定。

在北京理工大學公司治理與信息披露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冀看來,雖然兩家企業原有業務差異較大,保利在國際貿易上具備豐富的經驗,此次併購整合難度不大。「(保利集團)此前併購的中國輕工、中國工藝,補足了其在化工、物流、加工製造領域的短板。中絲集團的業務內容一定程度上與中國輕工有很大的相似性」。張永冀說。

布娜新推測重組後,中絲集團的朝陽產業會被保留並進一步整合,發揮協同效應,夕陽產業會被剝離甚至淘汰。

張永冀告訴記者,保利集團業務主要有五大業務板塊:國際貿易、文化、房地產、資源領域投資開發、民用爆炸物品產銷。保利一直想做強文化板塊,央企裡面文化板塊企業較少,此次併購中絲集團,不僅再次增強了保利文化板塊的實力,同時在貿易領域也可以與保利優勢互補。

實際上,保利不是第一次重組。在2017年,中國輕工集團公司、中國工藝(集團)公司整體併入中國保利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2019年4月11日,湖北省武漢,保利集團標識的建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張永冀分析,保利集團是8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之一。試點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推進相關產業和業務重組整合,使國有資本有進有退,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保利在此前的多次央企併購,展現出極強的整合能力。此次併購中絲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內。

布娜新看來,央企重組是為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多次重組也有利於央企增強自身實力,參與國際競爭。

去年以來央企併購腳步加快

截至目前,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數量為96家。

「從去年開始,資本市場改革與國企改革同步推進,帶來了大量併購行為」,布娜新表示,國企之間的強強聯合,可以減少臃腫的機構和人員設置,促進效率提升,將「好鋼用在刀刃」。

從數據上來看,國企併購的腳步也在加快。媒體引用的同花順統計數據顯示,按照首次公告日期計算,剔除交易失敗案例,今年以來截至7月4日,共有874家上市公司參與到1151起併購交易中,其中,已完成274起,正在進行中877起。

從今年涉及併購重組的企業性質來看,上市公司為央企國資控股的有76家,省屬國資控股的有103家,地市國資控股的有71家,其他國有企業4家,民營企業570家,另有集體企業、外資企業、其他企業等50家。也就是說,今年共有254家上市國企參與到A股併購交易中,佔比約為29.06%,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218家。

去年初,國務院國資委同意中核集團與中核建集團實施重組。兩家公司的合併重組,可以實現核電領域產品研發、項目設計、機組建設的一套完整產業鏈。去年中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樂凱集團有限公司,以無償劃轉的方式重組中印南方印刷有限公司和中印印刷器材有限公司。而今年最受關注的央企合併,莫過於「南北船」兩大船業巨頭合併。

中船集團與中船重工分別有著「南船、北船」之稱。南北船合併的討論由來已久,今年7月1日,中國船舶、中船防務等8家上市公司均發布公告稱,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正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籌劃戰略性重組。

在張永冀看來,近年來央企內部的併購整合一直處於加速期,這已成為十八大後央企改革的重點領域,未來中央企業有可能控制在90家以內。

新京報記者 張姝欣 編輯 趙澤 校對 盧茜

相關焦點

  • 保利牽手中絲,央企重組接二連三,下一個是誰?
    資本市場對於央企併購重組特別是戰略性重組的預期再度升溫。7月8日午間,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保利集團」)與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絲集團」)實施重組的消息,在國資委微信公眾號「國資小新」發布。午後開盤,保利集團旗下久聯發展瞬間封板,保利地產等大幅拉升。
  • 南北船籌劃重組,保利合併中絲,央企整合是否有望再提速,這次會議...
    圖片來源:新華社船舶、化工等領域有望再現重組案例就在此次會議召開前不久,央企整合重組領域傳來一則重磅消息:7月8日,國資委網站發布消息稱,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 央企改革再出新動作 中絲集團無償併入保利集團
    央企改革再出新動作 中絲集團無償併入保利集團7月8日,記者從國資委網站獲悉,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 中核建劃入中核 重組後國資委監管央企戶數減至97家
    央企重組再添一例 中核建劃入中核  中核建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重組後國資委監管央企戶數減至97家2017年,中國核建在中國500強排行榜中公司排名第158位。  在核電工程建造領域,中核建集團具有連續30餘年不間斷從事核電建造經驗,曾承擔我國壓水堆、實驗快中子反應堆、重水堆等多種不同堆型核電站的建造,並將核電建造能力拓展到民用和工業領域。
  • 央企整合風再次颳起 六大央企重組機會浮出水面
    而且控股股東承諾未來3個月不會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等事項。但顯然市場對此並不買帳,中國聯通的股票在23日再次封漲停。可見,資金對於央企整合概念的追捧。  工信部 3月就《鋼鐵產業調整政策》公開徵求意見,提出進一步組織鋼鐵行業結構優化調整,加快兼併重組,到2025年,前十家鋼企粗鋼產量全國佔比不低於60%,形成3到5家在全球有較強競爭力的超大鋼鐵集團。
  • 央企2020年重組整合「三路並進」:裝備製造、化工、海工裝備等專業...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國務院國資委獲悉,國資委將細化政策落地,持續推進央企兼併重組步伐,在堅持「市場化」基礎上,2020年央企兼併重組重點將在重複投資、同質化競爭問題突出領域,下一步裝備製造、化工產業、海工裝備、海外油氣資產等專業化整合將提速,還將研究啟動煉化業務整合。
  • 央企再合體 核電重組謀出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隨著央企不斷以重組、合併等方式改革,未來幾年,央企總數有望減半。在數量減少的同時,會產生更多類似南北車一樣,有實力出海爭市場的央企品牌。  核工業三巨頭局面形成  1月20日,A股市場上,上海電力開盤價7.90元,2月5日,其收盤價報13.85元。短短半個月,累計漲幅75.32%。
  • 【關注】國資委:央企整合成效顯著!初步確立三種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的重組整合,成為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5年來,中央企業的重組整合穩步推進,國務院國資委先後完成18組34家央企重組,央企由117戶調整至98戶。5年來,央企重組著力推進強強聯合,穩妥推進裝備製造、電力、鋼鐵、航運、建材、旅遊等領域企業重組,更好發揮協同效應,實現優化提升。
  • ...世博園浦東片區建成央企總部基地 25家央企集聚發展帶來化學反應
    今年3月,又有9家央企和一家地方國企的16個重大項目籤約落地上海自貿區世博片區,總投資金額累計達960多億元。  如今,整個世博片區已經有25家央企集團註冊了近80家各類公司,入駐企業在世博初步形成總部、金融、能源、貿易等功能板塊。
  • 華電或加入央企改革大軍 五大發電集團重組加速
    原標題:華電或加入央企改革大軍 五大發電集團重組加速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央企改革逐步深入,五大電力集團除了中電投和國電集團,其他幾家也可能在此背景下迎來重組和兼併的改革   編者按:近日,華電集團旗下華電能源和金山股份兩家上市公司雙雙停牌;7月18日,農發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農發種業發布公告稱,公司因籌劃重大事項停牌
  • 央企社會形象的輿情特點--輿情頻道--人民網
    「合併重組」話題中,在南北車合併的輿情集中傳播時,坊間已在談論央企的重組潮,得到媒體和專家的普遍認可。另外,南車北合併改變了央企在海外的競爭形態招致的輿論詬病點,特別是惡性競爭所引起的公眾反煩情緒,有所緩解,為央企的社會形象及合併重組的應得寬鬆輿情環境。
  • 樂見央企薪酬改革「陽光化」
    據報導,國務院國資委日前公布了負責管理的111家企業負責人2015年度稅前薪酬,最高達到上百萬元,最低僅為四五萬元,平均水平大致在50萬元到70萬元左右。這是央企高管薪酬首次全面公開亮相,引發廣泛關注。
  • 航天科工集團完成改制,剩餘9家央企軍工或成新風口
    當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改制與更名已經完畢,券商分析師稱,這將促使央企軍工集團的改制進程按下加速鍵。根據央企軍工上市公司公開信息,在12家央企軍工集團中,3家已經完成改制,還有9家尚未完成,這些尚未完成改制的軍工企業或成下一個風口。
  • 中國電子登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穩經濟,勇挑大梁看央企
    中糧、華潤、中化等10家央企承諾:防疫期間「價格不漲、質量不降、供應不斷」;國航、東航、南航確保國內和重要國際航線不斷航;航天科技、國機集團、新興際華等央企緊急研發攻關、擴產轉產,僅中石化一家5月底就將形成萬噸熔噴布年產能,每年可用來加工一次性醫用口罩逾100億隻。▲「以戰爭時期搶造飛機大炮的速度,加快口罩機研製生產!」
  • 轉基因玉米商業化提速 三大央企已經布局
    (原標題:轉基因玉米商業化提速 三大央企已經布局)  中國發展轉基因主糧商業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央企布局  據前述接近農業部專家所說,受官方轉基因政策風向影響,目前,中種集團、中糧集團、中農發集團等國內農業類央企巨頭,現在均看好發展轉基因玉米開發。  中種集團是國內種子企業中的「航母」。2014年,中種集團與孟山都合資成立的中種國際有限公司,註冊資本是4.8億元,現在主要研發的就是轉基因玉米品種。
  • 2020年11家電力央企領導人事頻頻變動!
    中國大唐:省部級高官搖籃,調整頻次最大在此之中,中國大唐領導班子調整堪稱力度最大,一、二把手都換了人,且調整極為密集,年內發生了10人次的職位調整,在各大央企的人事調整頻次中排名前列。同時,中國大唐「輸送」省部級高官人數也排名靠前。據記者統計,中國大唐近兩年已先後走出吳秀章、任維兩位省部級大員。
  • 光伏電站2020年終盤點:央企「進擊」,民企「退潮」
    進擊的央企2020年,各大央企、國企對於光伏電站的投資熱情正在逐步上升。 據業內統計,截至目前包括國家電投、大唐、華能、國家能源集團、三峽等在內的企業共投資超20GW光伏項目,粗略統計涉及金額超3000億元。其中、國家電投、三峽集團的光伏投資均逼近千億。
  • 央企華能集團改主意:控股協鑫新能源變為收購資產
    當日晚間,保利協鑫能源(03800.HK)及協鑫新能源聯合公布,由於保利協鑫附屬傑泰環球有限公司(下稱「傑泰」)及潛在買方中國華能集團附屬公司中國華能集團香港有限公司(下稱「華能香港公司」),通過多輪友好協商後仍無法就可能交易達成正式協議,因此於2019年11月18日,雙方共同商定終止2019年6月3日訂立的合同意向協議約定的合作。
  • 錯失5G大單且被移出央企名錄 諾基亞貝爾將由中國保利集團管理
    這意味著諾基亞貝爾從央企名單中剔除,不再屬於國資委直接管理的企業。   在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90多家央企中,諾基亞貝爾以往身份顯得有諸多特殊之處。作為諾基亞與中國華信郵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信郵電)組建的合資企業,曾經是唯一一家合資的直屬央企。   目前,諾基亞貝爾第一大股東為中方股東,佔股為50%。中方股權繼續由華信郵電持有管理。
  • 實控人變身央企,江南化工連日封板,能幫母公司化解債務危機嗎?
    易主突如其來,江南化工的資本版圖中藏著什麼故事?連發公告,早有計劃一口氣收購5家公司,不免引來外界猜測。江南化工方面表示,本次整合併購兵器工業集團優質民爆業務資產,將實現民爆業務橫向整合,擴展未來發展空間。值得一提的是,除本次擬注入的資產外,兵器工業集團旗下還擁有其他民爆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