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易森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67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1987—1989年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大學院土木工學科高級訪問學者。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和工程建設50餘年,先後任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總工程師、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總工程師等職。現任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特別策劃——與新中國一起成長: 專訪原南水北調工程總工程師汪易森》。
小編整理了訪談內容,實力乾貨,字數較多,一起細細品味南水北調工程的前世今生!
......
READ MORE
談工程伊始
「南水北調是經過長時間論證、
深思熟慮的工程。」
主持人:南水北調是怎麼引水的?為什麼要把南方的水引過來?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南水北調工程?
汪易森:顧名思義,南水北調就是把南方的水調到北方去,南方的水比較豐富,北方乾旱的地方較多。從南方來看,珠江離我們較遠,長江較近,那麼長江能否調水到北方呢?我們長江的幹流是6300多公裡,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裡,多年平均水量是9600億立方米。
而北方的黃河,全長5400多公裡,流域面積是75.2萬平方公裡,最新的統計是480億立方米,相比較起來是長江水量的十七分之一,長江實際人為消耗的水量是18%,相當於82%的水量是流到大海裡去了。
所以,我們有可能把南方的水往北方調,這都是有數據支撐的。現在的南水北調工程,是2002年8月份,國務院召開總理辦公會通過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我們現在所說的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分東、中、西三條線,分別從長江的下遊、中遊和上遊把水調到華北、西北和山東半島。
東線工程全部完工以後,出江的水量大概是148億,中線工程全部完工以後大概調水的規模大概是130億,西線的工程我們議定的水量大概是170個億,這樣加在一起是448億,相當於在北方多了一條黃河的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南水北調工程。
主持人:南水北調工程是如何提出來的呢?
汪易森:1952年毛主席在黃河邊視察,說了一句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調點水來也是可以的。」這時候南水北調的思路提出來了,個人認為毛主席這句話還是很慎重的,毛主席對水利工程做過很多指示。
在1951年、52年一直到60年代大家記得比較清楚的,一個是「一定要把淮河治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為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工程分洪的勝利!」所以,在說這些話的時候都是用「一定」,說的很有氣派!但是對南水北調的提出是值得回味的,「如有可能」是一種比較慎重的提法,能不能讓「調水」成為現實需要進一步驗證。
最大規模的論證是在1999年到2002年開展了「南水北調總體規劃論證」,整個組織水利部10個科研教育單位、國務院有關部委14個科研教育單位、沿線7個省直轄市相關部門都參加進來了,召開了近百次的專家會、座談會、審查會,與會的專家統計下來有6000人次。
最後得出了一個《南水北調總體規劃報告》、4個分報告、12個附件、45個專題上報到國務院,在國務院通過審查以後,在2002年8月份在總理辦公會提交審議,並通過了規劃報告。這時候才明確了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一期工程可以同時開工,2013年東線一期工程通水、2014年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這個歷程是一個比較長的工程,所以南水北調是一個經過長時間論證、深思熟慮的工程。
談建設歷程
「地質情況千變萬化,難度很大。」
主持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東線工程在建設方面有什麼不同?有哪些難度?
汪易森:東線工程主要是利用現有的河道經過擴挖、疏浚把運河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就是那句話「使古運河煥發了青春」。為了滿足輸水斷面的要求,要把古運河清淤、加寬、提防要加固,保證航運水量的同時也要保證輸水量,沿線的湖泊起到一個調蓄的作用。
中線工程的源頭,丹江口水庫的水質一般都是1類水到2類水的水質,差不多就是飲用水的標準。把水送到北京,中間要經過河流城市,採取全新立體的方式,封閉輸水,與河流相交的時候需要用渡槽從上面穿過或者用倒虹吸從河底穿過。
還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就是東線是無壩引水、半揚水、半自流輸水,中線是有壩引水,全線自流,中間有98米的落差。
東線沿線的湖泊是多樣的,除了輸水、還要航運、排澇排洪,所以就需要調蓄的水庫,建幾座平原水庫容量是5000萬、6000萬立方米的大水庫,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水庫要保證不漏水。
還有一個問題是,東線工程的水進入湖泊後,和湖泊的水融在了一起,如何把水泵調去的水用最小的經濟代價、最優化的抽水量保證滿足供水的要求,這就涉及到一個智慧調度的問題。
中線長渠要經過複雜的地形,有的地方比渠道要高,有的地方比渠道深,有填方的,有挖方的,途經與公路、鐵路、河流,用渡槽、倒虹吸、管涵的方式通過。
地質情況上也有一些困難,經過的1430多公裡的距離,有300多公裡是處於膨脹土的地帶,被建築工程行業稱為「土的癌症」。這種土遇到水很軟,沒有任何強度,水幹了以後很硬,如果這種土作為地基,就會非常不均勻,如果作為邊坡,就會出現塌滑。還有一種土就是溼陷性黃土,這種土沒有水的時候有一定的強度,有了水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形,建築物就會產生沉陷,途經還經過煤礦的採空區,所以地質情況千變萬化,難度很大。
還有一個是穿黃河,從黃河下30多米的置入內徑7.5米的大管子長度4公裡多。另外,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加高10多米,增加庫容100多億立方米,這也是很了不起的工程。
最後,當南水到達北京,地面和地上都有很多困難,地上有很多建築物,地下有很多管道,南水北調唯一的通道就是從西四環下面走,從五棵松地鐵站下面走,南水北調不能影響地鐵的運行,控制變形要控制在毫米級別,工程難度真的很大。
中線工程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水力學的問題,98米的水頭(輸水高度落差)保證送到北京來,在輸水過程中會有損失。沿線管道的接觸面都會產生阻力,一部分叫巖層損失,另一部分叫局部損失,巖層損失就是平滑的管道,距離越長,損失就越高。
局部損失就是各種形狀的斷面的損失,沿線的建築物要根據水頭的損失進行分配,精確到釐米的等級。在輸水過程中還要經過各種閘門,除了正常的輸水工作,還有碰到一些緊急的、特殊的輸水情況,控制閘門的過程中不能超過提防的高層,同時不能影響到建築物的狀態。第二個就是測量控制的問題,要按照設計的高層去布置建築物和渠道,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精確地測量控制網。
主持人:目前只有西線目前還沒有正式開工,您能介紹一下情況嗎?
汪易森:西線要考慮到經過西北和高原地區,特別是三江源地區,是重點生態保護地區,對於生態的影響還要繼續做工作。其次,對於西線調多少水,要解決哪些問題,規劃論證階段也還有不同的意見,另外,對西線不同調水路線的版本很多,不同意見很多,鑑於這方面考慮,中央決定目前還是要加強前期工作,把我們西線調水能造成什麼影響、調多少水、解決受水區的什麼問題搞清楚。所以目前西線還是處於論證階段,也是體現出審慎的態度,不急於解決西線的問題。
東線還要解決膠東半島的供水問題,膠東半島一直都比較缺水,特別是近幾年的大旱,如果沒有南水北調工程,將會出現很大的短缺。
中線從河南河北到北京,解決了很大的供水問題,中線目前還是主要解決沿線縣城以上的城市用水,城市用水過程中擠佔農業用水的那一部分再還給農業,通過有效的供水讓水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主持人:南水北調目前只是一期工程,所以目前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嗎?
汪易森:東線一期工程是到達山東德州,二期工程是到河北、天津。中線一期工程完工是95億立方米,二期工程完工後要調水130億立方米,這都是多年平均調水量的統計。
東線工程的北沿段,要通過九宣閘把水通到天津,目前還不清楚什麼時候開工,怎麼開工。對於中線工程,最近幾年都是遇到丹江口水庫的「少水年」,還有一種說法是準備從長江補到漢江,還在做研究工作。
談重要意義
「大國重器、戰略舉措、
四縱三橫大水網、生態修復。」
主持人:南水北調工程讓多少人受益了?有什麼體現?
汪易森:有兩個數字體現,一個是「253」,一個是「1.1」。「253」就是南水北調通水以後,實際供水的縣級以上的城市是253個,實際受益的人口是1.1億人口。
中線從南往北走,從河南開始,南陽、平頂山、漯河、駐馬店、周口、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從河北來講,石家莊、邯鄲、邢臺、保定、滄州、衡水、廊坊這些地方都能用得上南水,北京是城區、昌平、大興、門頭溝這些地方都能用上南水北調的水,天津基本上全市都是用的南水北調水。
6年中,東線調了40個億的水,中線5年調了225億立方的水。但是目前很多統計都是南水年平均水量,有的時候丹江口的水會減少,有的時候會充沛,所以,即使有南水北調工程,大家也要有節約用水的意識。
主持人:南水北調工程調水,如何保證水質?
汪易森:東線工程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水質,從長江邊抽到的水到北方還能保證水質,所以首先就是要治汙。
目前東線已經通水將近6年,在02年東線工程剛開始時,我們去南四湖考察,那時候的水質是最差的,附近的河流就像「醬油湯」,後來江蘇和山東兩省花了很大的力氣投入在治汙工作上,河流進入湖泊的湖口上建了很多溼地,通過這些努力,現在可以放心的說,從南四湖到東平湖到膠東地區的水質已經完全達標了。
中線主要是水源保護,中線源頭在丹江口水庫,主要是在湖北和陝西,在水源保護上花了很大的力氣,一直到現在提出的口號都是「為了把一江清水送到北京」。
主持人:南水北調對我國有什麼重要意義?
汪易森:南水北調的重要意義,有四個詞能說明意義。一個詞是「大國重器」,一個是「戰略舉措」。黃淮海流域總的面積是145萬平方公裡,大概佔全國面積的15%,但是人口、農地的面積、GDP的總產值佔了全國的三分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水資源佔的很少,大概只佔7%左右,所以南水北調解決了很重要的供水問題,是一個「大國重器」。
第二個是「戰略舉措」,支撐北方的社會經濟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涉及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農業和工業都離不開水,第三產業也其他產業也都離不開水。社會的發展主要靠人,空氣、陽光、水都是與人密不可分的,所以說水是可以支撐北方的可持續發展的。
第三個詞是「四縱三橫大水網」。中國的河流是從西往東流的,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條橫線,南水北調的西、中、東線是三條豎線,就組成了大水網的格局。
第四個詞就是「生態修復」。華北地區的生態因為水資源的短缺遭到了破壞,有了水就可以使生態慢慢修復,地下水的回升讓河流有了水生態就能慢慢得到發展,南水北調的重大意義可以總結為這幾個詞。
談人生歷程
「水利人辛苦了一輩子,
一般到了晚年還是挺幸福的。」
主持人:您作為一名老水利人,正值建國70年,我國水利有哪些標誌性的成就?
汪易森:水利對於我們的作用就三條,一是「治水」,防洪、防澇、防災是我們的主要任務,解放初期主要是治水。第二個是「水利用」,就是怎麼把水利用起來,比如水力發電、灌溉、農業工業用水。第三個是「水環境」,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根據這三個方面開展的。從建國到21世紀,主要是治水和水利用的階段。
建國初期,50-70年代主要是治水階段,主要是為了防水患,有治理淮河工程、長江上的荊江分洪工程、黃河上是人民勝利渠,海河治理工程,北京是官廳水庫、十三陵水庫、黃河三門峽、劉家峽,河南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號「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用主要是農業的利用,灌渠面積達到8億畝,還有水力發電,水電站。
80-90年代,有三峽工程,到了2002年有南水北調工程。2000年以後水利部提出「資源利用」,提倡把水當做一種資源來利用,更加強調了水利用的特點,2012年十八大已經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總體布局。整個中國的水利史主要是圍繞這三個階段來發展的。
主持人:您今年75歲,可以說是和新中國一起成長起來的,這70年您的生活發生了什麼變化?
汪易森:我的父母都是小學老師,從小管的比較嚴,重視教育,從小讓我好好學習。對我印象很深的是「治淮工程」,當時我父親是從學校裡抽去的,回來的時候告訴我們工程很宏偉,但也很艱苦。
當時大學畢業之後就去了水電站工作,在浙江的新安江水電站,遇到我的愛人也是因為參加水利工程建設,當時覺得她比較開朗大部分的女孩都是喜歡到大城市,但是我妻子跟我回到工地她很高興,喜歡山喜歡水,覺得她很特別,所以後來就成家了,後來家裡的事都是愛人在管,我基本上都在外面,做水利工作的很少顧得了家,結完婚以後度蜜月就是去家裡看了一下,就回到工地了,可以說她愛山愛水的性格,就承擔了一部分山水的責任。
像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中的很多人,都經歷了這些聚少離多的情況,有的比我還要多,當時在工地上大部分都是單身,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水利人辛苦了一輩子,一般到了晚年還是挺幸福的,因為身體一般都比較好,年輕的時候常年在山區工作,家庭常年聚少離多,到老年團聚是不容易的,更加珍惜團聚的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