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觀的穿漳工程正進行充水試驗,回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清冽之水將從這個方向流過來。(渠面上為「攔冰鎖」)
歷時3個月的人民網「碧水向京津」系列採訪活動正式結束(圖為人民網部分採訪團隊成員和當地南水北調建設、協調方人員合影)
人民網安陽7月22日專電 「鄴則鄴城水漳水, 定有異人從此起……文章有神霸有氣, 豈能苟爾化為群?」一首《鄴中歌》,從詠嘆漳河開始,盡述了魏武帝曹操的一生,而如今,漳河又迎來自己新的一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河床下洞穿過,以「倒虹吸」的工程姿態連接其河南、河北兩省,書寫出「一渠碧水向京津」的新傳奇。
7月18日,人民網「碧水向京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採訪活動走進河南段最後一站、河南境內的最後一個重點工程——南水北調穿越漳河倒虹吸工程,歷時3個月的採訪活動將告一段落,從水天一色的淅川渠首,到充水試驗的穿漳工程,人民網已「全紀錄」的形式,為南水北調中線的通水,記錄下了無數生動景象和動人故事。
穿漳工程,位於安陽市安豐鄉與河北省邯鄲市講武城鎮之間,由鋼筋混凝土質地的倒虹吸、進口檢修閘、退水排冰閘、出口節制閘和兩岸連接渠等7部分組成。工程軸線全長1081.81米,其中倒虹吸段長619.18米。
據介紹,穿漳工程不同於普通的倒虹吸工程,因為普通的河床深處是泥土,便於排水施工。而穿漳工程河床下70餘米深是砂卵石衝積層,像個漏鬥,一個點抽水,四面八方的地下水都匯集而來。不僅影響當地村民的使用地下水,更增加了工程的排水難度。所以,工程採用了防滲帷幕與井點降水相結合的施工方案。在施工區域周邊鑽下七八十米的深孔,然後灌入水泥泥漿形成防滲牆。十幾臺大功率水泵24小時排水,一秒鐘可達三四十個流量。
「目前國內對這種較深的砂卵石層採用帷幕灌漿方式防滲的工程實例不多,穿漳工程成功的經驗對今後類似工程施工積累了經驗,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南水北調中線幹線穿漳管理處主辦王闖說。
站在21米高的穿漳工程控制閘門建築上訪瞭望,漳河掩映在一片蒼翠的林木蒿草中——為檢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質量,未到雨季的漳河溪流把所有存水都輸送做充水試驗,一條褐色的鐵鏈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這排鐵桶是「攔冰索」,王闖介紹,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乾渠一路北上,氣溫也隨之變冷。到了安陽與河北交界處後,冬天最低氣溫將達到零下10℃左右,結冰後將對工程產生極大影響,所以,攔冰也是必須的事項。
「當寒冷的冬季來臨攔冰鎖攔就會截著浮冰,使之不至於進入「倒虹吸」管道,擁堵地下水流。倒虹吸入口東側的退水排冰閘,被攔截的冰塊將沿著此處轉入漳河洩洪道。」另外,在進口檢修閘上,還有100多噸的平板鋼閘門,上面也裝置有融冰系統,「這是為了防止大冰塊損壞防水系統。」王闖說。
「從這個工程開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正式結束,開始進入河北省境內,這是一個沉重但甘甜的接力棒。我們在這裡有全線13個檢測點之一的水質監測系統,未來將24小時不間斷對水質的9個方面進行實時監測,確保一渠清水流往河北,北上京津。」
再有兩三個月時間,大渠將全面通水,談起那一刻,安陽市南水北調辦副主任馬明福感慨萬千,眼神幾乎模糊起來。「這段乾渠,凝聚著無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者、工程保障者的心血,承載著億萬人民的期望,我們比任何人都渴盼,希望通水的那一天早點到來,希望這一渠甘甜,能換來沿渠的一路笑聲……」(李東風 程明輝 時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