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4年11月15日,一系列喜訊從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傳出——
其一,在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超過千億元的總投資中,中央財政的比例將由原來的20%提高至30%;
其二,至2005年汛前,南水北調工程將安排建設13項單項工程,建設規模佔規劃階段東、中線一期工程總規模的48%。這意味著開工2年的南水北調工程即將迎來建設高峰;
其三、南水北調工程近期目標再次明確:東線一期工程2007年通水,中線一期工程2010年通水……
作為北京市民的一分子,我的興奮之情可以想見。2008年,我將有望喝上千裡之外的清澈的長江水——老祖先們再有想像力,也不會預料到這一點吧,真可謂前無古人,想必全球人民也將刮目相看。
興奮之餘,不免浮想聯翩,寫下來與大家分享——因為是浮想,不對之處,敬請大方之家批評指正。
一、關於「北方水少、南方水多」
一說到南水北調這一巨於三峽、世界第一的宏偉工程,不能不感謝毛主席:1952年10月30日,他老人家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正如主席「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詞章鼓舞、催生了三峽大壩,南水北調也萌生於偉人的這一宏偉設想吧。
的確,「北方水少、南方水多」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老天爺公平的安排,並非薄北人而厚南人。因為,北方是溫帶乾旱氣候,比南方水少是正常現象;南方是亞熱帶半溼潤氣候,比北方水多也是正常現象。試想,如果北方的水和南方的水一樣多,或者北方水多、南方水少,那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二、是「以水定發展」還是「以發展定水」
「尊重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是近年來非常時髦的話,也是非常正確的。由此推斷,「以水定發展」是無須爭論的共識,是理應遵循的「客觀規律」。
可事實好象不盡然。有專家測算,按照「以水定發展」的客觀要求,首都北京的理想人口是800萬。而目前的實際數字早已超過1000萬。據北京市專家們制定的「長遠規劃」,到2020年北京的人口將增加到1800萬!
歷史告訴我們,50年前的北京,是並不缺水的。而現在的情形,是日益嚴重的水危機。而且,近年來不僅「燕京啤酒」日益壯大,產品推陳出新,產量穩中有生,而且白酒也同樣比翼齊飛,什麼「北京紅星」、「京酒」、「北京醇」……廣告一個比一個富有誘惑力和衝擊力——其生意,也肯定是興隆的吧。
首都如此做榜樣,北方其他城市,也會緊隨其後吧。
到底是「以水定發展」,還是「以發展定水」,我竟然有些糊塗了。
三、調水與節水
「節水」,近年來也越來越時髦了。在中國,節水的重要意義絕不亞於修建三峽大壩和南水北調——水利部部長汪恕誠的這一論斷,道出了節水的「勢在必行」。而國務院對南水北調確定的「先節水、後調水」的原則,也無疑是非常英明正確的。
但是,與南水北調的轟轟烈烈、快馬加鞭、紮實推進相比,節水恐怕是「小巫見大巫」、相形見絀吧?
為加強全國的節水工作,水利部特成立了全國節水辦公室,好象是與該部的水資源司「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當屬正廳級單位;為確保南水北調順利推進,產生了「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其辦公室主任張基堯同志是原水利部副部長。
調水與節水,到底孰先孰後、孰輕孰重?我也搞不明白了。
四、調水工程幾時休
聽說我國目前的水庫、水壩之多,穩居世界第一。如今,調水次數之頻繁、距離之長遠、規模之宏大,也應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之最?
為確保無掠美之嫌,聊舉數例為證:山東西水東調、引松(松花江)入長(長春)、引英(位於遼東半島北部的英那河)入連(大連)、引黃(黃河)入晉、寧夏沙坡頭、引嶽(位於冀豫邊界的嶽城水庫)濟澱(白洋澱);此前,更有引黃濟青(島)、引黃濟津、引(長)江濟太(湖)、塔裡木河調水、黑河調水……
調水、調水、調水……跨流域、跨省份、跨氣候帶的調水,調到何時才肯罷休?
五、馬克思的名言
看到這裡,恐怕大家都會想到是哪一句:「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還有:「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2002年12月27日,在南水北調開工啟動儀式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在講話中特意引用了上述名言。
他強調說,建設南水北調工程,必須始終堅持科學求實的態度,不斷深化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及時修正和完善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客觀規律,使工程發揮最大的效益,為人民造福,為子孫後代造福,為中華民族造福。
六、祝福
南水北調是「勢在必行」的千秋偉業——諸多水利專家的共識,自然是無庸置疑的。
就此打住吧。工地上的建設者們,正在揮汗如雨、加班加點——我不能再空談誤國了。
史無前例的南水北調,請接受我——即將受益的素質「參差不齊」的北京市民之一分子——的誠摯祝福。
(人民網 趙永新)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