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2月28日消息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穿黃河工程28日正式開工建設,南水北調東線長江水過黃河的咽喉將在未來36個月內被打通。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張基堯28日在穿黃河工程開工儀式上說,工程建成後,將打通東線穿黃河隧洞,連接東平湖和魯北輸水幹線,實現調引長江水至魯北地區的目標,同時具備向河北省和天津市應急供水的條件。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為了緩解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問題而實施的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特大型工程。它分別從長江的上、中、下遊取水,然後分西、中、東三路分別實現向西北、華北、華東等地區供水。
山東省處於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要塞位置,而位於山東省東阿和東平兩縣境內的穿黃河工程更是南水北調東線長江水過黃河的咽喉。
東線穿黃河工程全長7.87公裡,主要任務是將調引的長江水從黃河南岸輸送至北岸,向黃河以北地區供水,滿足東線第一期工程供水目標,工程設計年輸水量為4.42億立方米。穿黃河工程施工總工期36個月,按照2004年下半年價格水平,工程總投資為6.13億元。
近年來,乾旱缺水日益成為中國北方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東線穿黃河工程的開工,為向黃河以北地區供水,緩解這個地區水資源短缺局面邁出了關鍵一步。
從最初著手南水北調東線穿黃河工程研究,到28日正式啟動穿黃河工程,整整用了34年時間。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總工程師羅輝介紹,早在1973年,中國就啟動了南水北調東線調水穿黃河工程方式和位置的研究。1978年3月原中國水利電力部下達了穿黃河工程的設計任務書,對穿黃河方式和穿黃河線路進行比較研究。
1978年-1980年,原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設計院對穿黃線路進行了大量勘測和設計比較工作,初步確定在解山和位山之間的黃河河底開挖隧洞。這裡黃河河床窄,基巖面較高,圍巖成洞條件好;同時,工程布置不改變黃河現狀,不影響黃河行洪、排凌。因為當時對河底巖溶發育及水文地質情況了解還不夠清楚,故決定在河床底部開挖一條過河勘探試驗洞。過河勘探試驗洞自1985年6月開始進行施工準備,1986年4月份正式開挖,至1988年1月底主體工程完成。
通過開挖過河勘探試驗洞,水利部門進一步查明了河底地質構造和巖溶發育等地質情況,落實了在巖溶地區採用超前灌漿堵水開挖水下隧洞的施工方法。在施工過程中同時還進行了多項試驗工作,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為南水北調東線的關鍵工程——穿黃河隧洞工程的設計與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28日上午,記者來到這條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勘探試驗洞門前,水利專家介紹說,試驗洞最深處距黃河河床高達70米。黃河隧洞選擇的路線,地質條件是「天公作美」,因為隧洞的入口和出口都是山,連接兩座山底的也是一塊整體巖石。另外,隧洞的位置還取在黃河急轉彎、河面最窄的地方。
東線穿黃工程由東平湖湖內疏浚、出湖閘、南乾渠、埋管進口檢修閘、灘地埋管、穿黃河隧洞、出口閘、穿引黃渠埋涵及連接明渠等建築物組成,工程全長7.87公裡。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張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