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河北廣播電視臺
聯合策劃推出
全媒體新聞行動
「行走大運河」
你見過像立交橋一樣的兩條河嗎?河下有河,各走各路。在滄縣大白洋橋村一帶流傳著這樣兩句話 「天下有河不為奇,河下有河古來稀」。這是用來形容坐落於此的南排河穿運倒虹吸工程,它既是一個浩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個異常壯觀的絕美景觀。
今天的運河故事我們從一張糧票說起。雖然糧票已經成為過去時,但是滄州市肖家樓水利設施管理站 站長寇金星依舊收藏著幾張1975年河北省發行的3市斤地方糧票。因為糧票上印製的圖案就是他負責的水利工程——南排河穿南運河倒虹吸工程。
寇金星帶我們來到郵票上的位置,南運河由南向北流,南排河自西向東流,十字交叉,各走各路,互不幹擾。南排河以涵洞的方式從運河下方穿過,直接入海。兩頭高,中間低,像倒置的虹吸管,俗稱倒虹吸。
現在,倒虹吸水利工程並不鮮見,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這個倒虹吸工程規模之大,卻堪稱河北之最、中國之最,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工程。寇金星:「當時這個建成是號稱亞洲最大的倒虹吸工程,現在來講咱也是在亞洲排第二,第一在保定地區。」
這麼浩大的工程當年是如何建成的呢?寇金星告訴我們這樣一組數據:整個工程總計用時近11個月,用工高峰期約有5000餘人,堪稱是人海戰術。「當時咱們建的時候是60年代,沒有什麼機械,挖掘機、起重機都沒有,全靠人力。包括咱們用的砂石料、水泥都是從太行山拉過來的。」
關於倒虹吸工程建成後的盛大場景,《滄州地區水利志》收錄了這樣幾句話——人為河水來鋪「軌」,「倒虹吸」顯神威,勞動人民多智慧;虹中河水湧,一瀉千裡飛……建成後的倒虹吸工程不僅壯觀,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資料記載,僅在1976年,倒虹吸蓄水量達4.2億立方米,可為泊頭、滄縣、黃驊等縣和中捷、南大港農場澆地70多萬畝。今天它依然矗立在河道上管控河水,發揮著它的作用。
其實,南排河穿運倒虹吸工程建成之前,大白洋橋段京杭大運河是一個「弦弓灣」,一到桃花汛、麥黃水、秋傻子雨汛期,運河水就波濤洶湧,堤岸險象環生。管理站院牆外面的一條小路就是之前的運河西堤,村民們稱之為老堤。
大運河西岸的這一帶被稱作「月河灣兒」,每次發洪水的時候,村民將河邊的柳樹不完全鋸開,然後順著水流的方向推倒,減緩洪水對堤岸的衝刷,當地人有一句老話兒叫「不灌月河不掛柳」。
除了「掛柳保堤」,大白洋橋村在經年累月的防洪中形成了自己一套防洪文化。
防汛工具:檁條、麥秸、土牛、雞毛毽
防洪措施:打土牛、傳籤巡邏、毽子測水…
今天,我們可以利用先進的科學設備檢測堤壩的牢固程度,今後,可能有更多的手段和方法抗洪防汛。但是我們依然佩服當年人們用柳樹、土牛、檁條與運河水對峙的勇氣和智慧。
在村北緊鄰運河處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水渠,是當時運河向西決堤後衝刷而成的,有數百年歷史,村民稱之為好漢河。以此為名,是為了紀念當年跳入河中堵決口,而遇難的護堤人。
從一條河流的命名中,我們看到了運河兩岸人民對運河的懷念,對運河英雄的敬重。我們看到大運河的精神從未因運河水流的減弱而消失。
雨後,岸邊草色青青,荷葉茂盛。成群的白鷺時而棲息、時而盤旋。寇金星告訴我們:昨天,這裡是經常潰壩的「弦弓灣」;今天,這裡是防洪、蓄水的水利樞紐;明天,這裡是倒虹吸生態風景區。「虹吸生態公園,最起碼也建上2A級以上的風景區,野生鳥白鷺在咱們這一片是棲息最多的,可以達到兩三千隻,如果說能把咱的倒虹吸打造成一個倒虹吸生態公園,也能成為南水北調東線上的一個亮點。」
文章來源:河北旅遊、河北綜合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