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上半句,為何無人提起?

2020-12-05 舊史心說

人生在世,每個人當然都想自己沒有傷病,並且能夠長命百歲。但真正能夠活到100歲的那些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在古代就有秦始皇想永久稱霸世界,而去尋找長生不老藥,不惜耗費一切人力物力去煉就仙丹,但是最終都毫無收穫,最後依然駕崩。當然長壽是非常好的,但提起生命的長度,將有限的生命活得更有質量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這才是真正的長生不老之術。

在古代 社會生產力非常的低,每個方面對比現在非常的落後,這些對於社會底層的農民的身上體現的更加明顯。這些農民為了生計常常幹最苦最累的活,又因為營養跟不上,身體健康受到威脅。除此之外,在古代的醫術也不是很精湛,這些原因導致了古代人們的壽命大大減少,甚至還有很多人死於非命。相傳在秦朝很多人能夠活到四十多歲就已經是奢望了。所以才會有孔子所說的:「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

七十在民間也有很多的俗語,其中就有這麼一句「人生七十古來稀」,是流傳至今被人們口頭傳頌的,但是很多人只會這一句而忽視了上半句裡的精髓。這句俗語其實是杜甫所作《杜工部詩·曲江二首》,完整的一整句其實是「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字面意思就是指一個人七十歲是非常少見的,在那個時候簡直就是個奇蹟。

詩人杜甫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正處在安史之亂,大唐盛世已經不復返了。而此時的杜甫生活非常艱苦,正處在人生的低谷,所以才會寫詩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緒來表達,這對一個七十歲的老人來說是非常辛苦的。

但現在生活質量上去了,要活到七十歲只要好好鍛鍊身體,注意飲食就真的能夠長命百歲,但如果活那麼久一事無成又有什麼用呢?所以人們常常為了能夠教好小孩,常常就會把上一句「酒債尋常行處有」直接給忽略掉。希望大家能夠在有限的生命裡,做出更多無怨無悔又有意義的事情

相關焦點

  • 老話「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上一句怕教壞後人,一直不願被提起
    我們常聽到一句老話,就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畢竟有史以來,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少之又少,寓意人生能活多久,充滿了感慨和無奈。其實這句話是有出處的,其作者就是被我們稱為詩聖的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出處杜甫曾在《曲江二首》其二中寫了這麼一首詩,而「人生七十古來稀」的上半句同樣的精彩,但是卻怕教壞後人,不願意被提起。那麼杜甫在這首詩裡究竟說了些什麼,下面我們一起欣賞這首詩: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 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半句鮮有人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在總結自己人生時候說的話,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像孔子一樣的聖人,但是卻要學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去感受生命的價值。
  • 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句被後人遺忘,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俗語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個人能夠活到70歲,就已經算是件稀奇事了。所以在古代,能活到古稀之年的老人,也稱得上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奇蹟。縱觀古今,沒有一個人不想長壽,尤其是在封建社會中,想長壽的帝王比比皆是。
  • 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讀書也不遲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人這一輩子能活到七十歲的確不太容易,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算一算這一筆人生帳,多多少少會有些觸目驚心,宋代有個王觀就給我們算了這麼一筆帳。王觀《紅芍藥》人生百歲,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
  • 「人生七十古來稀」:人到七十一定要見這四種人,每種都令人落淚
    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來稀,意思是自古以來都很稀少,這是一種很自豪、很豪邁的說法,雖然現在隨著生活醫療水平提升,七十已經不是「古來稀」,但是到了這個年齡,已經是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如果你是一個久居他鄉之人,人到七十的時候就回家看看吧,看看曾經自己的左鄰右舍,也許鄰居已經搬走了,但是當你站在這座舊房子前面的時候,這些物是人非也是一種慰藉。
  • 「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讀了原詩,才知杜甫有多悲傷
    所以才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這句詩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這句詩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讀了原詩,才知當時的杜甫是有多悲傷。那時的他每日上完朝後,便去典當春衣,換來的錢都用來買酒,天天喝得酩酊大醉。都說李白嗜酒如命,「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但是從這聯詩來看,杜甫也是不遑多讓。
  • 世人只知「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上一句有多苦,字字都是眼淚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性格決定命運,雖然聽起來有點過於絕對,但是在很多人身上卻又無一不是在驗證著這一說法。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他們二人在詩詞領域的地位不分伯仲,都是非常有才氣的詩人。
  • 人活七十古來稀,這三種人聰明過了頭,儘量躲遠點,尤其是第三種
    在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人活七十古來稀,說的是,一個人只要能活到幾十歲,已經是十分稀有和罕見的,當然說出這句話是因為在古代,因為社會的環境以及當時的醫療條件並不發達,人們才活的比較短暫,不像現在那樣長壽老人越來越多。
  • 「人生七十古來稀,問君還有幾春秋」:人過六十,餘生已經開始
    老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了七十歲,便是很稀少的了,所以當一個人從六十歲開始,他的心境就將完全的改變,要一鼓作氣的在年齡上做著衝擊。人生的晚年,是步往終響的時間段,也往往在這個時候,人生已經是留出了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
  • 古語「貪婪之人莫上山,嘴饞之人莫留家,」老祖宗這句話什麼意思
    古語「貪婪之人莫上山,嘴饞之人莫留家,」老祖宗這句話什麼意思貪婪之人莫上山,嘴饞之人莫家。這句話什麼意思?背後隱藏著什麼哲理?「貪婪之人莫上山,嘴饞之人莫留家」《智囊全集》這句話究竟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意思呢?
  • 人生在世,早點懂得這5句話的意思,一輩子受用無窮!
    人生在世,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一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傳遍大街小巷,膾炙人口。而人生在世吶,要教會孩子:生而為人,不必抱歉!有許多網友調侃:人間不值得!殊不知這句話還有上半句:開心點,人間不值得。沒有什麼事兒比開心更重要,人間不值得,但你值得!01腹有詩書氣自華俗話說,胸無城府人如玉,腹有詩書氣自華。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很多人都不知道下半句,直擊人心
    俗語,就像個民間萬花筒,有關於天氣氣象的;有關於人生百態的;有感嘆歲月蹉跎的;還有描寫人性的,就比如說這句「誰人背後無人說」,人們往往只聽說過這句俗語的上半句,而它的下半句更是堪稱經典,直擊人心。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人生七十古來稀,你七十歲還能幹什麼?賈平凹70歲又寫了本新小說
    賈平凹經常去一家叫做「暫坐」的茶館喝茶,由於是常客又是名人,沒有幾下子就和店老闆成了熟人,茶館老闆是一位單身女子,她也有很多單身女閨蜜,她們經常來茶館小聚玩耍,順理成章的和賈平凹都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毫無疑問,賈平凹得知他們每個人的人生故事,作為一個都市單身女人,她們有許多的無奈和心酸,有幾許的寂寞和哀愁。
  • 蘇軾:「春宵一刻值千金」,其實下半句才是重點,為何無人提起?
    實際上,是我們誤解了蘇軾這句詩的意思了,「春宵」指的是春天的夜晚,這句詩想表達的意思是春天的夜晚是十分短暫的,蘇軾想借這句詩來奉勸年輕人要珍惜時間。而我們在說「春宵一刻值千金」時,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為何無人提起?「花有清香月有陰。」
  • 曾經轟動世界的克隆羊多利,為何現在無人提起,原因令人心疼不已
    曾經轟動世界的克隆羊多利,為何現在無人提起,原因令人心疼不已曾經在生物書上的克隆羊多莉讓人印象深刻,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次使閒克隆技術牆養出來的綿,而是當軍最引人圓的新聞之一。但是為何這些年卻無人提及這克隆羊多莉呢,來看一下吧,曾經風靡全的克隆羊多莉幾年後就患上不治之症。在前幾年它總是吸嗽,經專家檢驗後,發現它患有嚴重的肺病,而且體質消瘦,命不久矣。它看著就是弱不經風的樣子,看著它那麼難受 可是這種病又治不好,最終在專家的作用下準備將它安樂死,一般的羊一般要活12年之久。
  • 才華學養古來稀——緬懷劉炯朗校長
    去年我七十歲,校長以對聯相贈: 代數幾何不逾矩, 才華學養古來稀。他能從人工智慧旁徵博引到莎士比亞,又能從微軟小冰寫詩談到唐伯虎的情書,鑑古知今。校長熱愛探索、學習、與分享知識,喜愛時尚、旅遊與美食,開朗的笑聲總是溫暖身邊每一個人。他幽默的言談、睿智的笑語與臨世的風骨,將永遠留存在每個人的心中。」【編註:引用來自紀念劉校長網頁】 以下是劉炯朗校長為《丘成桐談空間的內在形狀》(簡體中文譯本書名為《大宇之形》)寫的推薦序。
  • 古語說「人老兩年坎,暗九大關口」,兩年坎和暗九是什麼意思呢?
    當一個人遇到難事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用「沒有過不去的坎」這句話來安慰人,世上無難事,難的是靜下心來尋找解決的辦法,但是總有一些坎是無論如何都過不去的,比如死亡。很多時候,人們能坦然面對一個小生命的到來,但卻很難平靜地接受死亡。
  • 《易經》算出生命周期:人到中年需要「知天命」,注意這2個歲數
    人們都說人到70古來稀,說明在古代70歲已經算是一種生命極限,也是很多人心中高壽的年齡,可為什麼古代人活得時間比較短呢?其實在過去醫學沒有如此發達,人們的免疫力沒有現代人好,所以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疾病,都可以奪去一個人的生命。
  • 古人說:「饑寒起盜心」,上半句更是耳熟能詳,你知道是什麼嗎?
    揭露人性的俗語今天就和大家來分享一個經典又揭露社會現實的故事,這個故事源自一句話:「飽暖思淫慾」這句話是出自於《大紅袍全傳》當中的一個經典俗語,這本書很推薦,值得一看,小說的結構條理清晰,思想情節很有特色,從中可以得到領悟很多人生哲理。